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李白的詩中充滿著仙氣,充滿神奇的想象,風流可謂天下皆聞,其不拘一格的詩風以及浪漫的筆法深得世人喜愛。他的《將進酒》、《蜀道難》、《靜夜思》、《秋浦歌》等詩歌更是連中小學生都倒背如流。

李白的名聲古今皆知,文思世人仰慕,他的名聲與詩歌更是遠播海外。可以說,李白的詩歌是唐詩的一張名片,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不過李白雖然名篇無數,但有些話題,有些詩人同樣也能寫得很經典,比如他登黃鶴樓看到崔顥寫的《黃鶴樓》時,身為詩仙的李白雖然詩興大發,但還是覺得崔顥寫得極為絕妙,並稱贊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來李白在遊金陵鳳凰臺時還是仿照崔顥的詩,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

不僅如此,在其他的一些詩中,也有人寫得極為出彩,直追李白,甚至超越李白,比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感覺在意境、感染力和藝術手法等上面,均感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上乘之作,甚至有超越李白之感。我們先看看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李白這首《春夜洛城聞笛》屬於一首羈旅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當時的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被人們稱作東都。當時李白客走他鄉,漫遊洛陽,夜晚在孤獨淒冷的客棧裡,偶然間聽到悠揚的笛聲而觸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故寫下此詩,沒有想到非常受歡迎。

此詩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在孤獨的暗夜裡,李白一人難以入睡,曼妙動聽的笛聲傳入了他孤獨的耳朵,立刻觸動了人的羈旅情懷。一個“暗”表達作者的複雜心情,與前面的“誰”相呼應,表達吹笛者的神秘。第二句著重渲染笛聲,說這曼妙動聽的藉助春風飄得洛陽城到處都是,醉人心裡,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很顯然融入了李白主觀的情感以及誇張的想象。一個“散”字用得相當絕妙,使得靜中有動,動中含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主觀的想象與客觀的思鄉結合得相當縝密。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在第三四句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笛聲點出了李白聽到的曲子是《折楊柳》。古人送別時折柳相送,是因“柳”與“留”諧音,故折柳送行表示的是一種想要留住對方的依依惜別之情,《折楊柳》正是傾訴這樣的情節,所以音節哀怨幽咽。

也正是《折楊柳》的音節哀怨曲折,聽後引人思念,長期在外的遊子,聽到了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更何況是二十多歲就離家出遊的李白,一聽這充滿客愁鄉怨的曲子,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何人不起故園情”自然寫得水到渠成,讀詩時也感覺餘韻嫋嫋,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回味無窮。千百年來,只要想起這首詩,總能引起遊子心靈上的強烈共鳴。

按理說,李白的這首《春夜洛城聞笛》寫得這麼好,想和它相提並論簡直是不太可能的事,更不要說是超越了。然而,情到深處自然濃,情到真處自然能實現自我的超越,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正是這樣一首情真意切的好詩,不僅超越了自我,還超越了無數經典,成為中唐七絕之冠。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唐朝建中元年的深秋到初冬之間,戰爭頻仍,李益來到靈武,依附朔方節度使崔寧,其間便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其詩如下: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首李益書寫的邊塞詩,從多個角度描繪了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從而引起其他守邊將士心靈上的共鳴。

詩的前兩句“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寫登城時大漠無邊的風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反光後如茫茫無邊的皚皚白雪,映入詩人眼簾;而受降城上,月光如瀉而下,灑得到處都是,泛著白光,似乎是那令人生寒的冰霜。而不管白雪也好,冰霜也罷,都是為後面的三四渲染了一種寂寥、淒冷的環境,觸發戍邊將士望月思鄉的心情,引起他們懷念故地、懷念故鄉之情。

第三四句中的“不知何處吹蘆管”在寫笛聲上未著一字,沒有描寫笛聲怎樣的淒涼幽怨,更沒說這笛聲是怎樣的如泣如訴,只是簡單的三個字“吹蘆管”,雖不知從何而來,卻是來得那麼突然、那麼不經意,陡然喚起了徵人的思鄉之情。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而第四句的“一夜徵人盡望鄉”是整首詩歌的關鍵。“一夜”極言整個晚上,再加一個“盡”字,更進一步描寫了將士們自從聽了笛聲後,做什麼都沒有心思,做什麼都沒有力氣,而將士們更因為這笛聲而整夜徹底失眠了。可以說第四句是於無奇處見神奇,於無聲處見有聲。而沒有這第四句,前三個句子都顯得平平無奇,沒有這第四句,前三個句子都顯得黯然失色。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從整首詩來看,詩的第一二句描寫景色,第三句寫的是笛聲,前三句總體上都是為第四句的抒情作渲染、烘托和鋪墊,都是為第四句的抒情蓄勢和造勢,從而使得詩的抒情從波瀾不驚一下子達到了高潮。而在感覺上,詩歌也從視覺轉移到聽覺,再把聽覺的無形上升到感情的激流湧動,把對故鄉對家園的思念之情寫得如滔滔不絕的洪波。

另外,這首詩上的巨大成功之處,在於把詩中荒涼淒冷的景象與聲音、感情三者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將感情與大漠荒沙的畫面、悽婉哀怨的音樂熔為一爐,組成了一首意蘊豐滿、意境天成、寥遠空靈的一個整體,真正完美體現了詩歌的短小精悍,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內在涵韻,使人讀後意韻自生,想象無窮。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最後,本詩的成功還在於寫出了徵人戍邊而難以與家人團聚的那種無奈和孤獨,抒發了徵人的心中之情、故鄉之思,讀來感人肺腑,得到了許多名人的高度讚美與推崇,比如,劉禹錫在《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的“邊月空悲蘆管秋”指的就是此詩。說明了這首詩在當時就已傳誦很廣。的確,本詩意境全出,當時就被譜寫成曲,傳唱天下,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小結: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與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各有特色,雖然李白的是羈旅詩,李益的為邊塞詩,然而兩者皆是寫笛聲與鄉思的名作,可謂千古名詩。

李益寫下一詩,名聲超越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名家也大加讚賞

從創作手法和意境方面來說,李白則用想象與誇張來描寫笛聲的曼妙與動聽,說笛聲借春風散得滿洛陽城都是,從而引起人無限的相思。而李益在笛聲上不著一字,卻從景象上造勢烘托,把幾種感覺無縫融合,特別是最後一句,於無聲處見有聲,於無奇處見神奇,盡得風流,意境無窮,引人入勝,可謂極為出彩,甚至感覺超越了李白,最終成為中唐七絕之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月露之聲

(圖片來源網路,不妥請告知刪除)

TAG: 李白笛聲李益受降第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