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持續發掘,出土的一系列神秘文物讓世人驚歎。

中國一向在材料的發現、發明和使用上領先其它國家,瓷、紙、木、竹、合金,絲綢無一不是……

這是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卓越顯著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玻璃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琉璃或者料器,其歷史和瓷器一樣的久遠,它們在中國古代的悠久文化歷史中,同樣具有流光溢彩的文化價值。

中國古代沒有“玻璃”這一詞,古籍中多用“琉璃”。琉璃包括符合現代玻璃定義的真正玻璃以及一些半透明和不透明物質。據史籍記載和大量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高鉛鋇矽酸鹽玻璃,這在世界上為中國獨有,其製品有琉璃(中國古代玻璃的統稱)璧、珠等。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寶雞弓魚國西周墓地出土串飾,其中灰藍、灰綠色料管即釉砂製品

西周時就有玻璃珠子穿的項鍊,那時的人們就已經能將石英砂燒成玻璃體。到公元前後的漢代,又出現世界上少見的鉀矽酸鹽玻璃。中國古代玻璃是鉛鋇玻璃,不同於西方鈉鈣玻璃,這應是中國玻璃的萌芽期。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甘肅地區出土戰國時期鑲嵌玻璃珠

中國古代玻璃的製造方法,在東漢初期王充所著的《論衡》卷二“率性篇”中,曾記述有“謬琳琅環者,此則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東晉葛洪《抱朴子》中稱:“外國作水精碗.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今交廣多有得其法而鑄作之者。”此五灰作“水精碗”只能是玻璃碗而非天然水晶碗,“交廣”指的是指今天的嶺南地區,葛洪所記是中國匠人以西方工藝製作玻璃容器的確鑿記載。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1988年廣西合浦漢墓出土玻璃杯

漢武帝時期合浦是海上絲路起點,由合浦行船可由馬六甲海峽到緬甸再到印度等地,鑲嵌玻璃珠容易攜帶,玻璃容器不同,體大壁薄,異常嬌貴,只有在商業貿易之路開通後,玻璃容器才能透過商人販運,西方的玻璃容器才會出現在中國。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句容南朝劉宋墓玻璃碗

玻璃易碎眾所周知,歷史上的玻璃珍品極難儲存至今,中國出土的古代完整容器,大多儲存在石棺和石函中。江蘇句容南朝劉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紀年墓出土一件磨花玻璃碗,居然出土於木質的棺淳之中,出土時完好無損,實在匪夷所思。此碗侈口.頸微收,鼓球腹,圓底,腹部有6排有規律相互錯疊的小凹球面裝飾,該件玻璃碗無色透明,幾乎不含任何色調。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南京仙鶴觀高崧家族墓出土東晉玻璃罐

一般古代玻璃上千年出於潮溼和鹼性土壤的環境中,表面必會受到嚴重的侵蝕凹凸不平,或者產生灰白風化層,江蘇句容南朝劉宋玻璃碗深埋在地底將近一千六百年,出土時外表僅稍微有些發烏,其整體如水晶一樣潔淨晶瑩,不能不說是奇蹟,世界上同時期的古代玻璃器,大多失去當年光澤,而句容出土的這件玻璃碗,可以說是世界現存的最精美的薩珊玻璃器。

探究中國古代玻璃,可以從考古學和歷史學兩種方法入手,目前透過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真正玻璃,為春秋末期之物。

西漢桓寬《鹽鐵論》記:“是以騾驢馲駝,銜尾入塞,驒騱騵馬,盡為我畜,鼲貂狐貉,採旃文罽,充於內府,而璧玉珊瑚琉璃,鹹為國之寶。”西漢揚雄《校獵賦》雲:“方椎夜光之流離﹐剖明月之珠胎。”在漢代的文獻裡,“琉璃”、“流離”明確指的是一種珍寶,但有可能是釉質器物或某類寶石而不是玻璃。

釉質器物在中國出現得很早,鄭州商代墓葬中即發現有表面塗有透明青色釉的陶尊,這與後世的琉璃磚瓦沒有本質的不同,都屬於外表施釉的陶器,從製作工藝上來看,釉質器物是先以陶土製作成型後入爐燒造,待燒實出爐冷卻後再在其表面施釉,其後再放入窯爐中低溫燒製,與玻璃的製作工藝全不相同,所以後世那些流光溢彩的琉璃磚瓦,實在不能當做玻璃磚瓦解。

東漢王充《論衡》載:“然而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兼魚蚌之珠,與《禹貢》璆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陽遂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比真取火之道也。”王充所言的“五色之玉”、“珠”、“陽燧”,可以肯定是人工製造的玻璃,但名稱各異,也都不以“琉璃”“流離”指代玻璃。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何家村窖藏銀罐罐蓋上“琉璃盃(杯)椀(碗)各一”題記

三國吳萬震所撰《南州異物志》中記:“琉離本質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西京雜記》雲:“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亦皆達照,毛髮不得藏焉。”人們可以透過窗扉安裝的綠琉璃看到殿內人的頭髮,自然界的任何綠色天然材料都不可能這樣“達照”,這裡的綠琉璃,顯然指的是人工製作的綠色玻璃。《西京雜記》為晉人偽託西漢劉歆所作,可見直至公元三四世紀以後,文獻中的“琉璃”才指的是玻璃。不過即使到了唐代,琉璃還不是玻璃的特定名稱,西安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一件提樑大銀罐,其中裝有一件玻璃杯和一件水晶碗,銀罐罐蓋上的題記則是“琉璃杯碗各一”,可見當時玻璃器和天然水晶器都可稱為琉璃。

自張騫鑿空西域之後,羅馬帝國(大秦)生產的玻璃器物開始大量傳入中土,《後漢書·西域傳》有記“(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這裡的琉璃,應指玻璃器,隨西方玻璃器同時傳入的還有西方獨有的吹制玻璃技術。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纏絲紋長頸玻璃瓶,高13.6、口徑2.4釐米,洛陽博物館藏

洛陽市東漢墓出土一件長頸玻璃瓶,外呈黃綠色,口部到底部有一道道旋轉的白色線紋纏於瓶身之上,這是一件典型的羅馬早期吹製成型的攪花玻璃器。

玻璃在加熱時會變成一定黏稠度的液態,這種液態玻璃的流動性可以透過溫度來調節掌握,當液態玻璃失去熱量逐漸冷卻時,又會慢慢變硬,在這個過程中,玻璃與空氣接觸的最外層介面會形成一彈性表皮,這時候的玻璃好似裝入袋子裡的水,黏稠的液態玻璃如同水,而其外層彈性表皮如同袋子。如果控制袋子的形狀,裡面所承載的水的形狀也隨之定型,而最終當玻璃冷卻時所呈現的形狀,恰是最初所控制的袋子形狀。

利用玻璃具有這些特性,人們創造了吹制工藝來製作玻璃器物。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吹制工藝流程圖示意

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有出土碗、杯、缽等5件玻璃器,其中玻璃鴨形器為最為精美。此器橫長身,長20。5釐米,器口扁如鴨嘴,長頸鼓腹,腹徑5。2釐米,細長尾,整體淡綠色透明,頸腹部用玻璃條盤卷作出裝飾,背上粘出雙翅,腹下粘出折線的雙足,腹底粘一個平整的餅狀玻璃底座,使得整器能以平穩放置。這件鴨形器為無模吹制形成的玻璃製品。以吹製法製作玻璃器物,從熔爐中挑出玻璃熱熔料一直吹成雛形,都要求有很高的技術,而鴨形器造型複雜,整個製作過程需要更高的技術。這種造型的玻璃器本國僅此一件。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遼寧朝陽北票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淡綠色鴨形玻璃器

馮素弗墓出土的這些玻璃器,熔制水平高,氣泡和雜質都很少,透明度好,且都是無模吹製成形,口沿內捲成環狀,從原料、製作工藝、裝飾等方面看,應是從西方進口的珍貴羅馬高階玻璃器。

兩河流域在三千年前就已開始生產珠飾等玻璃器物,公元三至七世紀,兩河流域玻璃業空前興旺發達,由於此時此地為波斯薩珊王朝時期,這一地區生產的玻璃器物也隨之稱為薩珊玻璃。自三國時到魏晉南北朝,中國與波斯薩珊帝國交流頻繁,大量專供社會上層享用的薩珊玻璃器輸入中土。

北京西晉華芳墓出土了多片玻璃殘片,經復原,這是一件圜底球腹侈口的玻璃碗,淡綠色,透明度好。碗壁較薄,厚度僅1至2毫米,口沿部分特別薄,是無模自由吹製成形的玻璃器。其腹部有10個橢圓形乳釘作為裝飾,這些乳釘列為一排,不很規整,以燒軟玻璃條趁玻璃器本體未冷尚熱時貼上到碗壁上的。底部7對突起的小玻璃刺排成橢圓形,刺高2毫米,在玻璃碗成形後但玻璃體尚黏稠時趁熱用鉗子夾來,小刺既是裝飾,又是讓圜底能平穩放置的碗足。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北京西晉華芳墓出土的薩珊乳突玻璃碗

湖北鄂城五里墩西晉墓出土了11片玻璃殘片,經黏合復原成一件磨花玻璃碗,此碗侈口折沿,球腹圜底,高9。4釐米,口徑10。2釐米,最大腹徑11釐米,玻璃稍泛黃綠色,透明度好,胎中有部分小氣泡。在腹部自上至下共有4排圓形磨花裝飾。碗口沿外翻成侈口,唇部經過磨平,口沿和無磨花處的器壁厚0。3釐米。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湖北博物館藏鄂城五里墩西晉玻璃碗

這件磨花玻璃碗為無模吹製成形,冷卻後再用砂輪磨琢出圓形花飾,薩珊玻璃器造型古樸,偏好以連續的圓形作為裝飾,由器形、工藝、裝飾方法以及化學成分可知,湖北鄂城五里墩這件西晉玻璃碗屬於伊朗薩珊王朝時期吹制生產的鈉鈣玻璃器。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南京博物院藏象山東晉墓磨花玻璃杯

兩晉南北朝時,因其他天然材料都無法比擬的晶瑩透明的特性,以及造型和裝飾上的華美,達官顯貴視進口玻璃器為珍寶,《晉書·王濟傳》記:“帝(晉武帝)嘗幸其宅,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士族文人多有讚揚的詩文歌賦,如西晉潘尼《琉璃碗賦》雲:“舉茲碗以酬賓,榮密坐之曲宴。流景炯晃以內澈,清醴瑤琰而外見。”

山西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一件玻璃碗,淡綠色半透明,圜底球腹,侈口,頸微收,碗腹外壁磨有4排向內凹的橢圓形紋飾,底部另磨有6個凹面圓形裝飾,是一件質量極好的薩珊玻璃,此器儲存完好,大同是北魏都城平城所在地,這件玻璃就是當時中土所無、西域而來的奇珍異寶。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山西博物館藏大同出土北魏玻璃碗

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統一南北,其國祚雖短短37年,但隋代的玻璃器卻出土多件。隋文帝外孫女李靜訓墓石棺中存有8件玻璃器和一些玻璃珠;一件蛋形器,玻璃顏色與質料和帶蓋玻璃罐相同。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國家博物館藏隋李靜訓墓玻璃罐及蛋形器

李靜訓墓另出土有一件帶蓋扁瓶,玻璃條口沿和纏圈足,綠色透明。李靜訓墓出土的這些玻璃器,其造型與西方的器物明顯不同,而與中國流行的瓷器器形相似,可能是當時國產玻璃器。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隋李靜訓墓出土蓋扁瓶

大業五年(609年),隋明帝楊廣西巡張掖,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國貢獻千里之地,西域至中原再次“胡商往來相繼”,這時候作為重要的舶來商品,西方的玻璃容器不斷地大量輸入,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有一件隋代無色透明玻璃瓶,高15釐米,瓶口為鳳首造型,把手連線瓶口和瓶肩,這件玻璃瓶無模吹制而成,是一件由絲路輸入的西方玻璃器。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隋無色透明鳳首玻璃瓶

隋代的玻璃器皿的器形雖小,但工藝水平大為提高,玻璃製作的原料,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戰國到漢我的鉛鋇玻璃,轉變為高鉛玻璃,高鉛玻璃料性大,便於加工薄壁的玻璃器,也更適用於吹制技術,為唐代的玻璃製造業奠定基礎,但即使到晚唐,國產玻璃器還是無法與西方玻璃器爭勝,現存大多唐代玻璃器,也都是西方舶來品。

就製造玻璃來說,該技術一直在中國停滯不前。雖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玻璃珠,但大規模的玻璃生產直到清朝才出現。

乾隆年間《清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才有玻璃配方的明確記載。這種玻璃成分已具有現代玻璃的化學組成。這與14世紀中國博山的琉璃料塊的化學分析資料十分吻合。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墨彩開光山水人物圖鼻菸壺

清唐英,乾隆,通高5.3CM

北京文博學院藏

清朝生產的玻璃主要用來做鼻菸壺,而不是面向窗戶或鏡子等實用市場。就製造技術層面而言,製造玻璃工藝在中國古代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而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國在近代光學、近代化學、現代生物學和醫學及天文學的發展進度——這也是眼鏡、顯微鏡、望遠鏡、試管、照相機和電燈泡這些以玻璃為材料的設計較早誕生於歐洲等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三星堆的神秘出土文物……還有它們,亦是文明的時間寶庫

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和夫人(1788年)

桌子上的玻璃實驗器皿

(圖文采編自網路)

TAG: 玻璃玻璃碗琉璃出土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