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天是太空與您相伴

的【第858

主播:夏子琪

鳴蟬演奏的交響,從夏延續到秋。

秋蟬的叫法,與夏天是決然不同的。一過了立秋,夜晚就變得聒噪了起來,溽暑中沒精打采的蟬,在一夜之間重整旗鼓,開始了新一輪的狂歡。暮色初上,一樹一樹的蟬鳴次第響起,“知了……知了……”,漫無目的而又不知疲倦。你知道它們就藏在這些此時依然碧綠的樹上,但若真的去找,多半是一無所獲,“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但這並不妨礙童心未泯的詩人去嘗試。1000年前的大宋,某個初秋的黃昏,楊萬里就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落日無情最有情,

遍催萬樹暮蟬鳴。

聽來咫尺無尋處,

尋到旁邊卻不聲。

初秋行圃

楊萬里

這一場“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蟬鳴,從此被定格。

聽蟬如聽禪,喋喋不休的一段蟬鳴,不同的心境也總能聽出不同的禪機。於寄情山水,悠然自樂的王維而言,蟬鳴是秋日田園的背景色,是渡頭落日的畫外音,聽的是一段閒適,半日怡然: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於漂泊宦海,半生浮沉的李義山而言,蟬鳴惺惺相惜的絮語,是詩逢知己的唱和,傾訴著多少不甘埋沒的同情與自憐: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

而對身陷囹圄,朝不保夕的駱賓王來說,這聲聲秋蟬,則顯得更加悲涼,像蕭蕭颯颯易水風聲,自知末路的英雄輓歌: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

而無論身處何種境遇,人們對秋蟬的聒噪,總是有著超乎尋常的耐心。小時候跟著哥哥姐姐捉過知了猴,酷暑時節暮雲盡收的夜晚,須得等到天色完全暗下來,帶一隻手電筒,一把小鐵鏟,在村頭的樹林裡,尋找知了的藏身之所。找知了洞是很有講究的,通常在靠近大樹、鬆軟潮溼的地方,洞穴邊緣齊整鋒利,三五個連成一串,一個手指大小的洞口供知了出入,附近幾個小孔作通風瞭望之用。細心聰明的孩子通常一眼就認得出,總能滿載而歸,而粗心大意的孩子,偶爾挖錯了洞,驚擾到一隻青蛙或者一條小蛇,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兒。淺一些的洞穴,藉著手電的光甚至可以看到裡面的知了猴,找根細樹枝伸進去,它會自己順著樹枝爬出來。遇到深一些的,就要用鏟子挖了,深棕色的知了猴混在土裡並不顯眼,要小心翼翼,一層一層地挖。有時候運氣好,還能在樹幹上找到爬到半截的知了猴。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知了猴是難得的美味,孩子們的戰果拿回家交給大人,用油一炸,焦香酥脆,是極好的下酒菜。我曾經為了看金蟬如何脫殼,拯救了一隻即將下油鍋的知了猴,用碗把它扣在大樹下,碗沿支一雙筷子,留一條供它爬出的縫隙。第二天一大早來看,外婆叫醒我,說知了已經上樹了。我光著腳跑到院子裡,看到一隻通體嫩綠的知了從蟬蛻背後的裂縫中奮力掙脫出上半身,一雙烏亮的眼睛像兩顆花椒籽,背上一對翅膀弱小無力。幾個俯仰吼,白嫩的蟬腹也抽了出來,它抱著蟬脫歇息著,讓晨風吹乾潮溼的身體,雙翼逐漸伸展,變得纖長透明,隨時準備著飛向更濃密的綠蔭。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我知道,它也將成為那一年秋蟬音樂會中的一個音符。它曾在暗無天日的泥土中蟄伏多年,它曾經歷過脫胎換骨的痛苦涅槃,它餐風飲露,度過樸素的一生。而當它感受到秋天的迫近,知道自己短暫的生命已為日不多,卻依然毫無畏懼的歌唱。無怪乎這嘲哳的吟唱令文人墨客動容,無怪乎這平凡的生靈能為人類講禪論道。

在漫長的時空裡,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短暫如蟬呢?縱然身處黑暗,也要保持對陽光的嚮往,縱然生命短暫,也要在秋日裡縱情歌唱。這是蟬關於生命的哲理。

秋蟲能歌者,不唯秋蟬,但唯獨它,能唱得那樣熱烈而悲壯。

秋蟬:遍催萬樹暮蟬鳴『明月幾時有』

TAG: 秋蟬蟬鳴一樹落日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