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武東祠堂前的石桅杆

祠堂前的石跪杆

漫說武東祠堂前的石桅杆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武東的三坊、袁畲上村、四維的左田、大窩裡……等各宗族祠堂門前,都豎有石桅杆。這些祠堂前為什麼要豎石桅杆?它有什麼作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根據查詢的有關資料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口述,我漫說一下祠堂石桅杆的來歷及作用。

桅杆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是族人成就功名的一個標誌。本族人一旦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自家的祠堂門前,左右對稱地豎起兩根石桅杆。桅杆有七、八米高,在桅杆三分之二處,有一四方石鬥,桅杆石鬥平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剖面呈梯形,因杆部為上細下粗的八面柱體,所以石鬥穿杆而不下,底部桅基是由三級組合而成,最下面為方形,方形之上是八面柱矮體,八面柱體之上又是一圓柱體。巨大桅基座上方正面刻有何年何人考取何功名,立桅杆人姓名等字樣。

在古代,豎桅杆要經過皇帝的恩准才可建造。石桅杆可以套“鬥”,而且套斗的數量是有講究的。如果僅僅是考中舉人,只能在桅杆上套一個“鬥”,稱為“單鬥桅杆”,如果考中進士,就可以多套一個“鬥”,稱作“雙鬥桅杆”。石桅杆形似“筆”狀,有以示榮耀和激勵後人讀書進仕的作用。

封建社會里,本家族中如果有人考取進士、狀元,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懸掛“進士”、“狀元”的匾額外,還要在祠堂大門前豎起一對石桅杆,光宗耀祖並激勵本族後輩讀書進仕成才立業。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史無前例的“文革”運動中,石桅杆連同祠堂都視為封建主義的“四舊”(即“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武東各地祠堂前的“石桅杆”全部被廢除,蕩然無存,是件十分遺憾的事。

漫說武東祠堂前的石桅杆

TAG: 桅杆祠堂石鬥八面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