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調查隊員手記與調查花絮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在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田野考古調查一月有餘,給我最大的感受。我們以往都是在課本中跟生硬、苦澀的知識較量,這次出到高原野外,除了是對身體素質的考量,也是對知識運用的檢驗。可以說,這一路,就是一條跟各位前輩學習的坎坷之路,從最開始懵懂的去辨認石器、陶器、巖畫,到最後的專項調查,一路走來,收穫滿滿。

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調查隊員手記與調查花絮

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調查隊員手記與調查花絮

仍然記得第一天海拔4700米的洞穴遺址的艱辛歷程。開始的我們信心滿滿,雖然耳畔一直迴旋著何老師的叮嚀“雖然看著海拔落差不大,但是實際上爬起來那可費勁了,一百米就能給你爬一小時”,但自信征服過天下第一險山—華山的人,豈能輕易地敗在這緩坡之下。事實證明,我們想得太簡單了,爬到中途已然到了走十步休息三分鐘的狀態,後半程每爬一段都要給自己立個小目標,才堪堪的完成了這4700米的挑戰。第三天去的是一個巖畫遺址,來回爬了四小時的山,讓我和小夥伴累到虛脫。但第一次接觸到藏區的巖畫,被那些可愛的犛牛、精緻的鹿、生動形象的趕牧人驚豔到,古老的先民們用淺浮雕、陰線刻等技法在岩石上留下了生活的痕跡,雖歷經千年風霜,卻依舊栩栩如生,給我們留下了復原古老生活的印記。在曲麻萊的日子,過得充實且有趣。我們經常會奔波在無人區,車也開到無路可走,偶爾還會迷路、爆胎;會攀爬在一望無際的山坳間,找尋那珍貴的巖畫;也會進到隱藏在深山裡的寺廟,看那些依舊遺落在人世間各個角落裡的珍貴文物。我們會一起在長江邊,兌著已經不太熱的開水,下著雪吃著冷硬的泡麵,有吃乾脆面的感覺。一路上還會碰到各種野生動物,狼、野驢、野兔、石羊、馬兒、禿鷲等等。

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調查隊員手記與調查花絮

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調查隊員手記與調查花絮

高原天氣變幻無常,來得讓人措手不及。雖然在上來之前,何老師已經告知我們太多的高原野外生存經驗,但我們依舊是被這變幻莫測的天氣給“折騰”到了。曲麻萊的暴雪,讓南方人驚喜,卻擋不住後面融雪時我們在車上瑟瑟發抖;稱多發掘時突然襲擊我們的沙塵暴和冰雹、調查途中說來就來的狂風和暴雨;工作時突然就晴轉陰的驟降溫度。這一切都讓我印象深刻,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許不是冷冽的風雪與風沙,而是在暴風雪來臨時,搶救發掘現場的前輩們;是在簡易午餐後,就開始奔波下一個工作點的前輩們;是還在下著雪颳著冷風,依舊繼續開展工作的前輩們;是每天都暮夜而歸,卻依舊工作到深夜的前輩們。剛學這個專業的時候,我懷著一腔熱血,躊躇滿志的向前跑,還在象牙塔的時候,並沒有切身感受到考古的艱難。2020年在家上網課,拜讀到鄒衡老師的《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他說起自己在曲村時的考古經歷,讓我萬分動容。其實我們現在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無數的前輩,他們前赴後繼,給我們中國的考古開闢出坦蕩大路。而我們這次也有那麼多優秀的前輩,他們優秀又謙遜,工作上堅定有主見,與人相處時又溫和自謙,他們不辭辛苦,一直很有耐心地帶著我們去調查,去發掘,教會了我們很多知識,這些都將成為我這輩子十分珍貴的財富。

昨日種種,皆成今我,今日種種,皆成新我。希望青藏高原吹的風、下的雪、打的冰雹,都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路上,結出最好的果實。感謝四川大學何元洪老師、韓芳老師,青海省文物考古所杜瑋老師、甄強老師、白文龍老師、王飛虎老師以及玉樹各地工作人員對我們的照顧和幫助,讓我覺得在玉樹的每一個日子都很美好。

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調查隊員手記與調查花絮

文章撰寫:長江流域(青海段)聯合考古隊員 鄒春芳

影片製作:長江流域(青海段)聯合考古隊員 程淇樂

轉載自:青海考古

TAG: 前輩老師我們考古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