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小提琴,這篇文章應該非常全面!

小提琴

(Violin,舊譯梵婀玲、梵鈴)屬於弓弦樂器,有四根弦,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小提琴的音域比較寬廣,從g 到a4四個八度。樂隊常用音域是從g到a3(即從第一把位到第七把位。

小提琴是現代管弦樂團絃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一般在管絃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

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被譽為樂器皇后,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藝術。

小提琴音色優美,接近人聲,音域寬廣,表現力強,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一直在樂器中佔有顯著的地位,為人們所寵愛。

如果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就是“樂器中的王后”了。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樂器上注入了靈魂,發展了精湛的演奏藝術。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進行獨奏。

現代小提琴起源於義大利的克瑞莫納,在1600-1750年間成為最大的小提琴製作中心。在義大利文中稱為“violino”,意為“小的中提琴”。

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儲存至今的實物。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條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借鑑了其它早於小提琴的樂器。

比如中世紀三絃琴(Rebec),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於阿拉伯的雷貝琴(Rebab)。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 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

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亞·阿瑪蒂(Andrea Amati)應美第奇家族之請製作於1555年。

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絃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不僅如此,他還率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絃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絃樂器的音色與聽感。

當時魯特琴(Lute)在貴族中很流行。而美第奇家族需要一種與魯特琴類似,但能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爾向安德雷亞·阿瑪蒂定做了小提琴。

小提琴迅速流行起來,不論是街頭藝人還是貴族都對它青睞有加。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命令阿瑪蒂組建了一隻完整的絃樂隊,這便足以說明當時小提琴的熱度。

據琴身所標明的日期來看,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雷亞·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na)。

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

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從16世紀到18世紀最著名的制琴師

阿瑪蒂家族(義大利),

包括:安德雷亞·阿瑪蒂(Andrea Amati)(1500-1577),安東尼奧·阿瑪蒂(Antonio Amati)(1540-1607),基羅拉摩·阿瑪蒂 I(Girolamo Amati I)(1550-1630),吉羅拉莫·阿瑪蒂 II(Girolamo Amati II)(1649-1740),尼科洛·阿瑪蒂(Nicolo Amati)(1596-1684)

瓜奈裡家族(義大利),

包括:安德雷亞·瓜奈裡(Andrea Guarneri)(1626-1698),曼圖阿(義大利北部城市)的皮埃特羅·瓜奈裡(Pietro of Mantua)(1655-1720),朱塞佩·瓜奈裡(Giuseppe Guarneri/Joseph filius Andreae)(1666-1739),(威尼斯的)皮埃特羅·瓜奈裡(Pietro Guarneri)(1695-1762),朱塞佩·瓜奈裡·德爾·傑素(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

斯特拉迪瓦里家族(義大利克雷莫納)。

雅各·史坦納(Jacob Stainer)(1617-1683)(蒂羅爾地區) 他們製造的樂器至今都是無價之寶。

小提琴的構造

小提琴包括琴身(包括琴頭、琴頸、指板和共鳴箱)、琴絃系統(包括絃軸、掛弦板、琴馬和琴絃)和琴弓。

想要了解小提琴,這篇文章應該非常全面!

琴身:琴身為木製結構,(共鳴箱)長約35。5釐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面板常用雲杉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於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於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back 背板:琴身背部的硬木 bass bar 低音梁:靠琴馬低音腳一側縱向粘在面板裡面 bee-sting蜂針:飾緣伸入琴角,經過斜接縫的黑色部分 bottom block 尾木 bouts 段:小提琴兩側的弧形部位;琴頸末端外弧為上段,腰部內弧叫做中段或C段,琴尾部外弧為下段 chin rest 腮托 endpin 尾柱 eye 眼:琴頭外側部件,一圈螺旋形上升的終止點 f-holes f 孔:又叫音孔,面板每一側的 f 形開口 fine-tuner 微調鉤 fingerboard 指板front 面板 mortice 榫眼 neck 琴頸 neck block 琴頸木 ribs 側板(琴框) saddle 尾枕 scroll 琴頭 soundpost 。

音柱:在琴馬高音腳一邊,垂直立在面板和背板之間 table 琴板volutes 旋首:琴頭的螺旋形部分 琴絃系統:小提琴有琴絃4根,從粗到細的定音依次是G、D、A、E(g,d1,a1,e2),音域超過3個半組。每一根空弦之間相差的音程都是純五度;每根空弦都能在不同的把位上奏出完整的音列;每根空弦能奏出的音域都在兩個八度左右。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

想要了解小提琴,這篇文章應該非常全面!

現代則將G、D、A3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絃,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琴馬(琴橋):支撐琴絃的薄木片 nut 弦枕:保持琴絃位置的木塊 peg 絃軸:拉緊琴絃 pegbox 絃軸箱:琴頸上挖空的部位,以使四個絃軸穿過 tailpiece 系弦板(拉弦板、弦總),系琴絃的硬木 tailgut 弦尾繩:將系弦板掛在尾柱上的羊腸線或尼龍繩 琴弓:琴弓由馬尾毛製成,是絃樂器的一部分,用來令琴絃振動發出聲音。

絃樂器於幾千年前已經出現,但它們都是撥奏的,因為琴弓尚未被髮明。據大英百科全書載,琴弓的歷史源於10世紀的伊斯蘭文化,再迅速傳至中國、歐洲、北非等世界各地。

除了百科全書外,一幅描繪了弓弦樂器的十世紀中亞的壁畫亦是一支援這說法的證據。還有一種說法是,琴弓最早出現在拜占庭帝國時代,但其價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與彈撥方法所產生的聲音相比,運弓生成的音質實在是太弱。

到11世紀伊斯蘭征服者入侵西班牙時,把琴弓帶到了歐洲,不到100年的時間即為西歐社會所熟悉,並被廣泛使用。

製作良好的琴弓需要高深的技術,木材也要經過挑選。

傳統上西方琴弓會使用巴西的巴西紅木,但因它已成為瀕危物種,現今由Tabebuia等木材[2]或GRP、碳纖維等人造物料取代。

琴弓首端有個稱作frog的零件,連線馬毛和木材,亦能調較馬毛的鬆緊度。它多以黑檀樹製作,但也有用象牙和玳瑁製作的,以作裝飾。上方的零作是grip,包括一個金屬線、絲或鯨鬚製成的圈和皮革或蛇皮製的拇指墊。琴弓的尾端可以是骨、象牙或金屬。

一把小提琴弓有150至200條馬尾毛,而其它的提琴弓則會有更多的毛。大部分人都相信使用白色的馬毛能奏出更平滑的音色,而黑毛的音色較粗糙,因此多用作造低音提琴弓。造價較低廉的琴弓會選用其它型別的毛或尼龍。

琴弓的毛很多時都會加上松香來增加弓與弦的摩擦。重量,好的琴弓的重量在60克左右,好弓的長度為745毫米,這個長度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過長過短都會感覺不合適。

為了令弓的木材有一定弧度,它會以數寸為一段,逐段受酒精燈加熱成形,直至它達到標準的形狀。

琴弓不用的時候要調松馬毛,可以令琴弓放鬆。琴弓有時亦要重新加上馬毛、調整木棒弧度、更換零件等,但需交由專業人士完成,否則可能會破壞琴弓。

在音樂術語中,拉弓(右手移離提琴)稱為下弓,推弓(右手移向提琴)稱為上弓。連續以上弓或下弓拉兩個音稱為hooked bow,下弓後提起弓再下弓為retake。

小提琴製作成現代這種樣式,並非完全從形態美觀出發,而是有其音響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鳴良好,發音洪亮;

琴的腰身狹窄,便於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條,除防止木板開裂外,對琴的音質也起一定作用。面板與背板中間有音柱支撐,其位置變化對小提琴音色影響明顯。面板左下方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響作用。

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軟,或漆得不勻,都會有損於音質。

當琴弓與琴絃摩擦使琴絃振動時,透過琴馬引起面板振動,又透過音柱使背板振動,E弦振動較少,而G弦振動較大,從而使低音梁有更大的振動,並造成共鳴箱振動。

能否使琴聲得以充分發揮,取決於琴絃及其張力、琴馬質量、運弓的壓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種音質都表達出來,還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彈弦等演奏技巧。

尺寸適用對照表

檢查小提琴大小的方法是,讓兒童夾好琴,左手掌能到達琴頭,把琴頭用手掌包起來,這樣,琴的大小就基本合適。如果只是手指碰到琴頭,琴就略大了。如果手腕碰到琴頭,琴又略小了。

兒童使用小提琴

想要了解小提琴,這篇文章應該非常全面!

如何正確的選擇小提琴尺寸?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如何正確的選擇小提琴尺寸”,“vid”:“d0776bm5xcr”,“img”:“http://puui。qpic。cn/vpic_cover/d0776bm5xcr/d0776bm5xcr_hz。jpg/640”,“desc”:“”})

發展簡史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Jambe de Fer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但關於小提琴的起源,史學家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一說是起源於

“烏龜殼琴”

,有個年輕人在沙灘上散步,忽然聽到一種悅耳的聲音,他仔細一找,原來是踢到空龜殼,龜殼震動發出的聲音。

他回家一琢磨,發明了一種類似空龜殼的樂器。這就是小提琴的開山鼻祖。後來,人們把它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可“萬變不離其宗”,小提琴的琴孔還是龜背殼演變的樣子。有說是起源於北非,有說是起源於印度,也有說是起源於西歐等等。

有這麼一個傳說:

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中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

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

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儲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十五世紀,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後又經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製作才基本固定下來。

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里亞·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a)。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近代小提琴約在1550年就已為人們所熟悉,系由當時流行的樂器雷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變而來。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絃、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人們曾普遍認為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威尼斯、佈雷西亞和克雷莫納一帶是小提琴的誕生地。

16世紀後期,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業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小提琴製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馬蒂父子為代表的克雷莫納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薩洛的加斯帕羅(1540~1609)和他的學生G。P。馬吉尼為代表的佈雷西亞制琴派。這兩派製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長,經歷了幾百年,至今仍屬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製作的黃金時代,

出現了許多著名小提琴製作家,如N。阿馬蒂、J。斯坦納,以及被人們認為最傑出的製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爾內裡等人。阿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較大,音質好,用來演奏室內樂,有如明亮的女高音。

18世紀後期,G。B。維奧蒂讚揚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維奧蒂的老師G。普尼亞尼與N。帕格尼尼喜愛瓜爾內裡琴之後,這兩位制琴大師的作品才被人們所欣賞,並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爾內裡琴具有在大廳中演奏協奏曲時所需要的音響傳送力。

18世紀後,小提琴製作業的領先地位從義大利轉至法國。

這個時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斷改進,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質。法國制琴家N。呂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為典範,把法國的制琴技術和義大利的制琴技術結合在一起。

與此同時,法國的F。圖爾特(1747~1835)約在1785年對琴弓的長度、重量、形狀、裝置等方面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反映了J。海頓、W。A。莫扎特和 L。van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運弓方面的更大變化等對小提琴效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貴族與皇室的衰落,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出現了為公眾服務的交響樂隊和音樂廳。

為適應環境的變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紀末~19世紀初,小提琴琴頸加長變細,並向後傾斜:指板變長;琴馬變高,並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銀絲。

這些變革的目的是為適應更大的張力。琴絃的增長使琴面上的壓力增大,於是低音梁變長變厚,音柱也加粗,以此獲得更大更有力的聲音。1820年前後L。施波爾發明了腮托,使左手從完全承擔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來。腮托的設定,使左手在換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紀末,音樂學院在歐洲相繼出現,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促進了機器制琴業的發展。

法國的米爾庫、德國的米滕瓦爾德都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地方。法國的J。-B。維約姆是 19世紀制琴業的著名人物。

維約姆僱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導下製造小提琴,並以其名為牌號出售。他從世界各地蒐集到許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優質琴,把它們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館。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偉大作曲家巴哈曾於1720年為小提琴創作了六首無伴奏作品:三首奏鳴曲,三首古組曲,是小提琴獨奏曲的精華。今天請朋友們欣賞的是:巴哈的《 E大調前奏曲》,選自其第三首無伴奏組曲,由20世紀傑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於1988年錄製。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製作於1740年。

西洋小提琴傳入中國是在清朝末年(約1920年代)。

民國初,學堂音樂教育興起,人們對外國音樂發生興趣。從1920年代開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師先後到中國演出,鼓舞了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學習小提琴,並隨之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建等地創立了音樂專科;

許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來華工作,同時也培養了眾多中國自己的教師和演奏家,如:

馬思聰,劉天華,冼星海和黎國荃

等。從這一時期開始,也陸續出版和翻譯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並有作曲家創作出許多經典的中國小提琴曲,像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佔豪和陳剛合作的《梁祝》和陳剛所作的《苗嶺的早晨》等。

從1980年代開始,一批中國自己培養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別在眾多的國際大賽中獲獎,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

他曾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林耀基教授,並獲得芬蘭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的第五名好成績。

小提琴派別

義大利小提琴學派

科雷利是義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他確認小提琴本質是一種歌唱性樂器。他所寫的奏鳴曲,在快板樂章中摒棄了那些非音樂性的效果,而著力於輝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樂章,富於歌唱性,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富於歌唱性的演奏特點,為義大利學派奠定了基礎。A。維瓦爾第是義大利學派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採用樂隊為小提琴伴奏的首創者。他的這一創舉,使協奏曲具有交響性,並增添了戲劇性。G。塔爾蒂尼是18世紀歐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義大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據科雷利作品的主題寫了50首變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藝術得到巨大發展。他奠定了由 3個樂章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鳴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顫音》是18世紀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高峰。

18世紀中期,小提琴弓還不是現在這種弧度,而是向外拱起,適於演奏巴羅克時期作曲家的作品,更適合演奏J。S。巴赫的復調小提琴作品。到J。海頓、W。A。莫扎特時,音樂作品的旋律線條具有更大的起伏,音量上要求具有更有力的重音,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隨之而改變,從而產生了1785年法國人圖爾特的現代小提琴弓的創制,在運弓上有了發展與提高。被稱為現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維奧蒂是巴羅克時期過渡到古典主義時期體現小提琴藝術發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樂句和技巧性樂句結合在一起,並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維奧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1797)至今仍受到許多作曲家們的讚賞。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學派處於衰落時期出現的新的浪漫主義先驅。他的《24首隨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範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膽的轉調,豐富的半音進行,尖銳的和聲組合,有特點的節奏音型,多種速度變化,對以後的浪漫主義作曲家有很大影響。他的隨想曲,被人們譽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書”。帕格尼尼演奏時所使用的許多技巧,如雙泛音、連頓弓、拋弓、特殊調絃法、左手撥絃技巧、雙音以及複雜的和絃、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遠距離大跳等,都是與他同時代的小提琴家們盡力探索的秘訣。

德國小提琴學派

1650年以前,德國小提琴演奏藝術基本上是走義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國作曲家寫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義大利人還要難的技巧,特別是在使用和絃、特殊調絃法,以及某些描寫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經發展為一種技巧性很高的樂器。J。S。巴赫的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對演奏者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寫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國小提琴發展的總結。1831年,德國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爾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達維德(1810~1873)在1843年萊比錫音樂學院開辦時是小提琴系的負責人,他是一位善於啟發、激勵學生上進的教師,在他的努力下,使萊比錫音樂學院成為19世紀中葉的小提琴學習中心。達維德編訂過許多古典作品,對豐富曲目作出了貢獻。著名的演奏家J。約阿希姆的歷史功績,在於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來忠實地再現作品的音樂內涵。巴赫的6首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就是由於他的演奏,被現代小提琴家們公認是小提琴復調音樂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歷史功績是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學生,20世紀初優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奧爾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約阿希姆的最後一名學生A。魏登堡,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時,他逃亡中國,旅居上海,並在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教授小提琴與室內樂。

法比小提琴學派

1782年維奧蒂第1次來到法國,在他的訓練和影響下,法國的P。巴約、P。羅德和R。克魯採共同創立了法國小提琴學派。1795年巴黎音樂學院成立,它成為年輕的小提琴家們嚮往的學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學,幾乎都採用J。-F。馬紮斯(1782~1849)、克魯採、羅德、P。加維涅等小提琴家的練習曲來訓練學生,其中尤以克魯採的《四十二首練習曲》為公認的優秀之作。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的小提琴演奏學派對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H。維尼亞夫斯基、P 。d e薩拉薩特、F。克賴斯勒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波蘭小提琴家維尼亞夫斯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他在繼承法國學派的演奏風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國小提琴學派強調聲音的華麗,有許多手腕的運弓動作,這給他演奏連頓弓帶來了困難,後來他終於發現透過使用整個手臂的動作順利地掌握這種連頓弓法。1862年維尼亞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帶到了俄國,為以後出現的俄羅斯演奏學派的寬廣發展,打下了基礎。出生於西班牙的薩拉薩特,是法國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優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純淨而著稱。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寬,他的音準,特別在高音區非常出色,技巧輝煌而流暢。他寫的《吉卜賽之歌》、《卡門幻想曲》很有創造性,技術上難度很大。奧地利人克賴斯勒1887年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他有著瀟灑自如的演奏風格,從不炫耀技巧,運弓優雅,樂句處理得十分巧妙,富於節奏的活力。克萊斯勒繼承和發展了維尼亞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音色變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個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學派這一名稱,是因為這兩個學派不僅在形成時間上相距不遠,而且又都受維奧蒂的影響。比利時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C。-A 。d e貝里奧的老師是維奧蒂的學生,貝里奧也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過。他把帕格尼尼的輝煌技巧和法國的優雅風格結合在一起,從而把古典的法國演奏學派現代化了。貝里奧不是法國學派的直系門徒,他能突破傳統,創造一個新的浪漫主義的法比學派。貝里奧的學生H。維厄唐對比利時學派有很大影響。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貢獻是發揮了小提琴在交響樂中的獨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約1850)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品,H。柏遼茲稱它是一首有著獨奏小提琴聲部的壯麗的交響曲。E。伊薩伊是維厄唐的學生,他演奏熱情而充滿活力,威嚴而又優美,富於詩意,他使用更為強烈的揉音。法比學派人才輩出,影響深遠,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J。蒂博以及現在仍活躍在世界樂壇上的Y。梅紐因。

俄羅斯、蘇聯小提琴學派

L。奧爾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近50年的教學,使他成為20世紀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費茨、M。埃爾曼、N。米爾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奧爾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其潛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一書,闡述了他的教學思想和美學觀點,例如音樂第一,技術第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音樂等等。奧爾對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過,早在奧爾之前維厄唐和維尼亞夫斯基等曾長期在俄國教學和演奏,可以說俄羅斯學派是在法比學派的基礎上自然地、歷史地形成,而不是某個人的創造和建樹。海費茨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生,他有著火熱的感情,鋼鐵般的控制力,驚人的技巧和強烈個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換把滑音、強烈的運弓起奏、比較快速的樂曲處理等,這一切都是他那強烈的音樂個性的自然表露。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和國成立後,敖得薩音樂學院的П。С。斯托利亞爾斯基、莫斯科音樂學院的А。И。揚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事業,形成了蘇聯小提琴學派。斯托利亞爾斯基在1933年建立了蘇聯的第一所天才兒童音樂學校,成為蘇聯學派的建立人之一。他主張從童年起就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技術與藝術訓練。他的學生Д。□。奧伊斯特拉赫,是當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對音樂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還積極演奏現代音樂。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準問題》、《小提琴演奏者的節奏訓練》、《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問題》都很有價值。他的學生I。加拉米安在美國成為著名教師。波利斯基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教學原則,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和全面發展。極為純淨的聲音、精確的音準、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風格、對樂曲處理的細緻而深刻,是這個教學體系的特點。他的侄子И。□。揚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論》的作者。揚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學生□。И。揚凱列維奇,繼承和發展了老師的教學原則,善於對學生的才能作透徹的分析,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演奏技巧和個性。中國著名小提琴教師、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林躍基,曾是揚凱烈維奇的學生;林躍基的學生胡坤曾在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需要提及的還有美國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與俄國學派有很深的淵源,又曾受法比學派的影響,他善於採擷眾長,獨創一格,成為當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兩次來中國訪問,進行演奏和講學活動,給中國年輕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他的學生I。加拉米安在美國成為著名教師。波利斯基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教學原則,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和全面發展。極為純淨的聲音、精確的音準、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風格、對樂曲處理的細緻而深刻,是這個教學體系的特點。

TAG: 小提琴演奏琴弓學派瑪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