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國博文物修復師:“文物醫生”的“望聞問切”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媒體關注 | 國博文物修復師:“文物醫生”的“望聞問切””,“vid”:“c3338o01wmi”,“img”:“http://puui。qpic。cn/vpic_cover/c3338o01wmi/c3338o01wmi_hz。jpg/640”,“desc”:“”})

紅山玉龍、木雕觀音、後母戊鼎……這些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的精美藏品,其背後是修復、儲存、展示等眾多環節的全力保障。

金屬器物修復是國家博物館傳統的優勢專案。張鵬宇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國博,已經幹了10年的青銅修復工作,經他手修復和保護的青銅器有上百件。

“最初報考文物保護專業覺得神秘、有趣,真正工作之後感覺確實有意思。”張鵬宇說,“每一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再生的,對它們進行修復讓我很有成就感。”

作為藝術品背後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張鵬宇常常被外界稱為“文物醫生”。

“在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大多是完整而光鮮的,但文物剛出土時的狀態未必如此,之後在儲存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各種問題。當文物‘受傷’或是‘生病’時就需要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對其進行‘望聞問切’。”張鵬宇說。

在中國古代,青銅器被稱做“國之重器”。隨著後母戊鼎、偶方彝等重要文物的保護修復,使得金屬器物修復成為國博的金字招牌。

“青銅器修復是透過清理除鏽、整形、拼接、焊接(粘接)、補配、隨色做舊等技術手段,使破損的青銅器恢復原貌。”張鵬宇介紹,修復一件破碎嚴重的青銅器,要根據碎片的厚薄、碎片表面的紋飾、碎片的弧度、斷口等特徵,找到碎片與碎片之間的連線關係,確定碎片的拼接順序,將碎片一片片拼合到一起,從而重新恢復成它原來完整的器型。

其實,如同病人進醫院看病一樣,所有的文物在修復之前也要做個“體檢”。透過對文物及相關樣品的分析檢測,修復師才能根據“體檢報告”,制定相應的保護修復方案,專家評審通過後,才開始正式保護修復。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也會持續檢測,隨時掌握文物的健康情況。

“青銅器修復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經驗性修復,更多的開始應用自然科學技術,對青銅器進行系統的科學檢測分析。”張鵬宇以青銅器清理除鏽舉例稱,為實現青銅器表面鏽蝕產物和附著物的清理除鏽,需要在最大限度保留青銅器表面蘊含的資訊基礎上,透過科學分析檢測後再對其進行清理除鏽,用以確保對青銅器本體無害。

“文物修復是枯燥的,它需要你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文物修復又是有趣的,透過文物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在張鵬宇看來,那些自己保護修復後的青銅器,重新鮮活起來,走出庫房,走上展廳,展示在大眾面前,讓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是他最驕傲的事,也是對他工作最大的認可和鼓勵。(來源 | 人民網-強國論壇,文 | 王雪純 肖聰聰)

【相關閱讀】

【國博君的留言本兒】

“我最喜歡的博物館是國家博物館,最喜歡看的展覽就是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三個基本陳列。博物館是可觸控的歷史,是實證的教科書,是祖先文明智慧的珍藏。博物館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它可以把遊客帶回過去任何一個時代。……”

——@水木清華

“這個真的是太美了!每次去國博,總是在這傢伙那裡看半天,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讓人邁不開腿、不忍離開。”

——@暱稱是什麼

“國博的周邊真的很有創意啊,想不到我們竟然可以吃“文物”!!!”

——俊峰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這裡,遇見國博

TAG: 修復文物青銅器國博張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