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2022年6月16日下午,李曉光正坐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戴著頭燈,聚精會神地為一件明代的瓷器補上缺損的殘片。在他的桌子上,擺放著各種大大小小的古陶瓷,有的破損嚴重還未修復,有的已經修復的完美如初。在他的手裡,有數不清的古陶瓷從一堆堆碎片到重獲新生,恢復成完美無瑕的珍寶。

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圖說:古瓷上缺損的部位,需要翻模才能做出配補的零件。這是李曉光在圓形瓶口製作外模

李曉光雖然年紀不大,卻在古瓷修復的行業,摸索了10年。

李曉光的爺爺李又人是民國時期,國立北平藝專和上海藝專的雙料畢業生,是中國最早畫油畫的那批人。李曉光從小看著爺爺畫油畫,收藏古董,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和手工操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再加上自幼在北京市少年宮和美院附中求學,練就了紮實的西畫功底。

他小小年紀就自己動手繪製紙質玩具,稍長後迷上雕塑和青花瓷收藏。他也經常逛潘家園舊貨市場。買不起整器,就買來殘損瓷器,慢慢地就想讓殘器“站立”起來,於是自己動手修理。在修復中他找到了樂趣,有時一坐就是好幾個鐘頭,不覺已經白駒過隙。

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圖說:配補瓷器材料,是由膠和填料混合出來的。要儘可能的與瓷胎的物理質感接近。配比比例的不同,決定了固化後的質感。每一次配方實驗,從調和到固化,都需要兩三天時間。李曉光進行了上百次的固化試驗,這是與滿桌子的配方標本在一起。一種配方對應一種古代瓷胎的質感。

一開始他跟隨著民間師傅零散的學習,直到2012年,李曉光結識了山東濟南的古陶瓷修復大師王春發先生,被他的修復技藝所震撼,決定拜其為師。經過三年的刻苦鑽研學習,李曉光的修復技藝得到了師傅的認可,從此走上了古陶瓷無痕修復的道路。

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圖說:配補是對缺損的部位做加法,打磨則是做減法。這是在用高目數的砂紙,對粘接的部位進行找平。

修復古陶瓷的工序非常繁瑣,從最開始的清洗標本,到最後的打磨做舊,共有十個大的步驟,加起來工具和材料有幾百種,常用的工具也有近百種。涉及的手作行業有牙科,模型玩具,噴漆,雕塑,3D列印等等,屬於典型的交叉學科。對於修復師的素養,涵蓋美術、歷史、考古、材料學等多種學科。而修復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細心,這個行業沒有大批次標準化流程,每一件修復都是全新的創作。需要沉得下心來才能完成。“修復的工序太多,一件文物修復起來,需要三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時間。”李曉光說。

“古陶瓷是中國特有的產物,幾乎貫穿了整個文明史,是咱們中國的國粹。但是它們經歲月摔打後,倖存下來的極少數,也變得傷痕累累,如果不修復,它們就會瀕臨消亡。我們在搶救的不僅是文化。還是一段有生命的歷史。”李曉光說。文物修復行業的最高境界是做到“天衣無縫”——看不出修復的痕跡。既能讓人看出他的飽經風霜,又能讓它站立起來。努力將它恢復到原來的樣貌。

這個行當的追求,和醫院裡的醫生很相似。所以,很多人都稱李曉光為“瓷醫”。

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圖說:把瓷器放在放大鏡下,觀察標本表面的磨痕和釉下的氣泡

在整個文物修復行業中,體型越大的文物越好修復,表面越粗糙的文物越好修復,表面顏色越深的文物,越好修復。綜合三點,古陶瓷:小,表面光滑,色淺。修起來很費勁,但被人一眼看穿修復的痕跡卻很容易。所以,古陶瓷修復難度大、含金量高,主要包括清洗、殺菌消毒、拼接、配補、堆塑、雕刻、打磨、打底、試色、仿釉、勾勒紋飾、接光處理、質感處理等等十幾道繁雜的工序。

“這是個精細活兒,不但要將碎片拼接,還要恢復瓷器的顏色、光澤,不光要征服人的視覺,還要征服人的觸感,閉著眼摸,摸不到凸凹不平。”李曉光如是說。

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一轉眼10年過去了,經過李曉光之手,修復的古陶瓷少說也有200多件了,其中不乏無價的國寶級文物。在李曉光的工作室,我們看到了他購買了很多現代化的裝置,比如針對瓷器修復時,用現代儀器分析,從瓷體微觀形態、胎釉成分、燒造溫度等入手,對文物的燒造工藝、病害成因、修復材料、修復工藝進行系統研究,才進行“無痕修復”。

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文物修復是技工乾的活?

談起對這個行業的思考,李曉光說:我國的年文物修復量正在逐年增長,但文物總量和待修復文物數量也在增長,文物修復人員的數量可能還是不夠。很多人認為,修復是技工乾的活,做修復的人員學歷水平相對較低,評選較高階的職稱和專家稱號,難度很大,這導致很多人更願意搞研究,不願意動手做修復。

北京有個專門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曉光

圖說:用鋼銼刀,進行初級打磨

現在很多高校都在開設“文物修復”專業,記者問李曉光,學生們畢業之後,上手一定很快,是否能夠到故宮修文物?他講到:“搞文物修復,如果只在學校裡學習,實踐的機會還是太少”。雕塑、磨具、美術、材料學,這些學科的知識,需要日積月累。文物不是千篇一律的,它的形態、色彩、風格都需要修復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文物損毀狀況千差萬別,個性化問題很多,所以要自己總結經驗,不可能一通百通。需要不斷地試錯,才能找到合適的修復方案。所以,在學校學習是個基礎,而長期的動手實踐,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TAG: 修復李曉光文物陶瓷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