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

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

在南方,尤其是嶺南地區,竹子隨處可見。在大廚手裡,竹可以變成美味佳餚;在匠人手裡,竹可以編成精美器皿;在舞者手裡,竹也可以化身舞臺裝置,成為傳統與現代的藝術連線。

近日,在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中,來自粵港澳三地的舞者們給觀眾展現了一支特別的“竹上之舞”——《舞.渡.海》。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vid”:“p3339pwipyn”,“img”:“http://puui。qpic。cn/vpic_cover/p3339pwipyn/p3339pwipyn_hz。jpg/640”,“desc”:“”})

《舞.渡.海》由澳門舞蹈家何雅詩與香港舞蹈家梅卓燕、廣州怪才編舞家二高(何其沃)聯袂創作,擷取嶺南傳統戲曲文化元素,配合由澳門資深劇場設計師林嘉碧設計的全新竹棚舞臺裝置,展現了傳統工藝與舞蹈藝術的融合之美。

DANCING

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

舞蹈是舞者之間交流的“語言”,然而對於分散在粵港澳三地的三位舞者而言,面對面溝通的時間並不多。大多時候,他們只能隔著珠江遙遙相望。因為珠江非常寬闊,渡江就像渡海一樣,所以作品名中的“渡海”也由此而來。

作為從小學習中國傳統舞的舞者,在何雅詩心裡,“渡”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我們現在創作的時候都會用現代舞,所以‘渡’也有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意思。”

DANCING

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

為了在舞蹈中更好地展示澳門當地文化,《舞.渡.海》的舞臺設計林嘉碧選擇了澳門傳統的竹棚工藝來搭建舞臺裝置。

竹棚工藝也被稱為搭棚工藝,是澳門傳統建築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經驗老到的搭棚師傅無須設計圖紙,“以心為圖,以眼為尺”便可搭建出數十米高的建築。2020年,搭棚工藝已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除了竹棚工藝,《舞.渡.海》中還加入了嶺南戲曲文化元素。在何雅詩看來,這是最能代表粵港澳三地的文化。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vid”:“t333956cvog”,“img”:“http://puui。qpic。cn/vpic_cover/t333956cvog/t333956cvog_hz。jpg/640”,“desc”:“”})

從習舞者到編舞者,何雅詩的身份在轉變,對傳統和現代的理解也愈加深刻。“舞蹈不僅僅是舞蹈動作那麼簡單,以前許多舞蹈都取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現在更多是迴歸自己個人的表達。”何雅詩表示,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舞蹈已經構成了一種文化和美學,有豐富而深厚的底蘊。如今舞蹈的創作範圍越來越廣闊,更需要編舞者從中國傳統舞蹈中汲取營養。

DANCING

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

這已經不是何雅詩第一次參加澳門藝術節了,但是她直言,還是很有壓力。澳門本土的藝術作品做得越來越好,也推動著她繼續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這次粵港澳三地舞者的合作,讓何雅詩看到了舞蹈傳承與創新的另一種可能。“來自廣東的二高,從廣東民間舞蹈‘英歌舞’中取材並創作了一支舞蹈,效果特別好,展現了廣東人的拼勁和爽朗的性格。”何雅詩說,這次的經歷讓她下定決心,繼續深入探索嶺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創編多樣的舞蹈作品,促進澳門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推動澳門舞蹈與文化藝術的發展。

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

何雅詩

DANCER

澳門舞蹈家,澳門舞蹈團體“詩篇舞集”的創立者、藝術總監。她初習中國傳統舞蹈,繼而從事編舞及創作,作品包括《飛舞霓裳》《塑姬》《敦煌儷影》《嫦娥居月》等,曾獲得第六屆“桃李杯”舞蹈比賽群舞表演獎及評委特別獎、香港“紫荊杯”國際舞蹈邀請賽評委會特別獎等多項榮譽。

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們做到了!

觀覽澳門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粵港澳大灣區之聲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聯合制作,為您獨家呈現澳門魅力風采。

監製/任永蔚

主編/張蓓

總檯記者/劉喆

統籌/呂嘉

圖片及影片由受訪者提供

TAG: 舞蹈澳門何雅詩舞者粵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