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劍》之名從何來,到底是不是金蛇劍?

文字 / 晶鍋

圖片 / 網路

《碧血劍》之名從何來,到底是不是金蛇劍?

許多朋友都知道,《倚天屠龍記》之名源於兩柄神兵,倚天劍和屠龍刀。“

寶刀屠龍,號令天下;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推廣語,多麼叫人耳熟能詳。

金庸另有一部中篇小說《鴛鴦刀》,兩柄刀分名為“鴛刀”,“鴦刀”,均是削鐵如泥的寶刀,書名同樣以此而來。

同樣是由利器為名,《碧血劍》就比較古怪,雖也以利器為名,書中卻絕對找不到這柄劍。說劇中無利器,倒也大大的錯了,我們都知道,劇中有一柄寶劍喚作“金蛇劍”,無堅不摧,夏雪宜和袁承志手持這柄利劍,那都是無往而不利。

《碧血劍》照理說叫“金蛇劍”較合適,“碧血劍”從何而看?

這個問題對於只看過影視作品的朋友來說,難免費解。

他們可能存在兩個簡單的猜想:

1、除了存在金蛇劍,確實還存在一柄碧血劍;

2、金蛇劍有另一個名字,就叫“碧血劍”。

比如,早年香港曾拍一部電影《碧血劍》,劇中既有金蛇劍,也有碧血劍。碧血劍為袁家至寶,在金蛇劍欲雄霸天下時突然現身,以正義之身,並灌以“見血升級”的神技,大敗了邪惡的金蛇劍。

這個情節可謂突發奇想,不倫不類,與原著高尚的設定就有天壤之別。

欲找到碧血劍之名的含義,我們需先理解“碧血”二字:

碧血,指

正義死難而流的血,烈士的血

。語出《莊子·外物》:“ 萇弘死於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原著中,“碧血劍”三字連一塊兒的情況是通篇不尋的。但我們可以從情節,作品所蘊含的大義中找尋到答案。

大體總結為三點。

1

劍顯碧血,金蛇劍就是碧血劍

原文敘述:

“突然之間,全身涼颼颼地只感寒氣逼人,只見那劍劍身金色,形狀什奇,與先前所見的金蛇錐依稀相似,整柄劍就如一條金蛇蜿蜒盤曲,蛇尾彎成劍柄,蛇頭則是劍尖,蛇舌伸出分叉,劍尖竟有左右兩叉。那劍金光燦爛,握在手中頗為沉重,似是黃金混和了其他五金所鑄,劍身上一道血痕,發出碧油油暗光,極是詭異。”

“觀看良久,心中隱生懼意,尋思這一道碧綠的血痕,不知是何人身上的鮮血所化?是仁人義士,還是大奸大惡?又還是千百人的頸血所凝聚?”

金蛇劍劍身顯現碧血,這是它與碧血劍的直接關聯。

金蛇劍在小說中,情節的分量也極重。

金蛇劍原為五毒教鎮教三寶之一,夏雪宜從中盜取,悟出神奇武功,藉此將溫家五老打得一敗塗地。

在他之後,袁承志繼承寶劍,學成武功,追隨闖王,報父仇,承父志,金蛇劍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蛇劍以金蛇之身,碧血之光,在仁人義士手中,做著匡扶正義,打擊異族的事業,說金蛇劍就是碧血劍,形象上,精神上,都是說得通的。

2

碧血為袁崇煥,劍為夏雪宜

這一說法較為藝術化。

袁崇煥是抗清名將,儘管性格剛強,能征善戰,卻忍辱負重,採取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議和方式戍邊。

明末時期,遼東地區時常受到清兵的騷擾。因清騎兵的先天性優勢,和明兵的怯弱心,明兵大多不戰而退,戰事節節失利。

袁崇煥雖文官出身,卻特別喜愛兵法,他常從戍邊歸鄉的將領處瞭解邊防實際情況,常懷準備戍邊的志向。

後來,他主動請纓,在遼東戰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他知道,明兵的勝利全在於修築防線,堅守鏖戰,若兩軍正面對壘,明兵是絕無勝算可言的。

如此,一位滿腔熱血的戰士,放下了身段,他力排眾議,採用戰術議和的方式換取時間,以鞏固城池,加強練兵。

可是,剛抵禦了一陣清兵的明政府目中無人,不僅不接受袁崇煥暫時議和的方略,反而堅決反對,擺出一副主對僕的架子來。

最後袁崇煥被崇禎殺死,其中一宗大罪,便是他擅自與清兵議和,掃了大明之顏面。

“碧血”,忠誠烈士之血,袁崇煥為之犧牲,當然是碧血的代名詞。

金蛇郎君夏雪宜,手持金蛇劍,橫行江湖,其一生就如一把利劍。

夏雪宜命運悲苦,遭遇了親眼見全家被屠戮後死而後生。他拿到秘籍,奪得寶劍,修煉武功,全靠自己的能力,雖手段未必道德,其才華著實天下難尋。

夏雪宜不僅智謀過人,武學上也是創新的大宗師,他的武功之高,溫家五老直言勝過學成下山的袁承志。

袁承志破溫家五老的五行陣,秘法來源於夏雪宜,最後在一對一中戰勝玉真子,也靠的是他一擊怪招。

袁承志雖為活人中的主角,其實他的人物塑造並非飽滿,反而就如他的名字一樣,他只是在繼承袁崇煥和夏雪宜的遺志與武功。

金庸更像是,借袁承志的江湖路,展示袁崇煥與夏雪宜的意志與性情。

袁崇煥為碧血,夏雪宜為劍,這“碧血劍”比擬為袁夏二人,也未嘗不可。

3

碧血丹心,烈士之心,以劍喻人

縱觀小說全文,金庸這一句似乎是點題之句:

袁承志瞧著金蛇劍上的點點血跡,心想:“此劍今日殺了不少韃子兵,才不枉了這劍身上的隱隱碧血!”

讀到這裡,相信你對“碧血劍”三字的意義有了自己的理解,這是金庸本人唯一的解釋。

金蛇劍

碧血點綴

行匡扶正義之事

,三者結合,對“碧血劍”的理解似乎才是完整的。

但是,就如金庸先生在新序中寫到的那樣,每個人對於故事的理解都會不同,對於作者這句話的理解,我有自己的看法。將“碧血劍”說成是三者之和,固然完全,卻顯得過於束手束腳,也不夠直接。

金庸在《碧血劍》後續中做了一篇《袁崇煥評傳》,邊闡述袁崇煥生平事蹟,邊讚頌他高雅的個性。“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我認為,通篇小說表面上在寫袁承志行走江湖的歷程,實際上,大量講述過去的故事說明,袁承志的存在,更是彰顯袁崇煥的浩然正氣,以及夏雪宜的凌厲個性的一個載體。無堅不摧的金蛇劍是一柄利劍,而驅逐韃虜,捍衛疆土,保我族群,何嘗不是另一柄利劍?或許,“碧血劍”的真意,正是幾代人在袁崇煥的影響下,所表現出來的忠君愛國,凜然正氣。就如梅象徵不懼苦寒之士,荷象徵高潔之士一樣。碧血劍,當然只是烈士之心,抗擊外族的象徵罷了。

——-END——-

晶鍋的武俠夢

TAG: 碧血劍金蛇劍袁崇煥碧血夏雪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