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陳松層:那山 那水 那人 那事

【讀書筆記】陳松層:那山 那水 那人 那事

作者簡介:

陳松層

,男,七十年代出生,湖北大冶人。少年時期便有著縹緲的文學夢想,在歲月長河中投射下孤獨的身影。用真情與真誠編織人生軌跡,借閱讀感受人生,用文字溫暖生活,靜思中踽踽前行。

那山 那水 那人 那事

——讀《似曾相識燕歸來》有感

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在建的小廟;山腳下,一灣清淺的湖、環抱著一座靜謐的小鄉村。世世代代的村民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盡情享受著山水的恩澤,繁衍生息,儼然一幅拙樸祥和的田園畫卷。而一個即將拆遷的訊息,讓寧靜的鄉村不再平靜,風雲也在這裡悄然展開……

這是祥勝兄最新出爐的長篇小說《似曾相識燕歸來》裡所要講述的故事。當我讀到這些場景時,不知咋的,突然想到很多年前的一部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似乎有一股子似曾相識的況味在心底迴旋……

小說,確切地說,寫得較為舒緩,並無多大跌宕起伏,讀完,內心是平靜的,可這種平靜下似乎還隱隱暗湧著什麼,卻又無法完整確切地表述於人。這種平靜來自於異常的熟悉,似乎這個故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山、那水、那人、那事似乎都那麼真切清晰,但又顯得有點含糊陌生。熟悉的似乎是曾經出現在記憶深處的兒時故鄉,陌生的是,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故鄉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模樣。

小說以國家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程序中一個小鄉村的拆遷為社會大背景,以由此展露出來的眾生百相,人情冷暖為故事藍本。通篇可謂人物眾多,盤根錯節,但在作者條理清晰的構局中,來來去去繞不開一座廟,一個村,一場拆遷,可謂雜而有序。

小說中有山、有湖的鄉村是一個美麗的鄉村,更有著純樸的村民。在那不算太高的山裡,有一座廟,而廟因侯家大灣而延續著香火。多年來,廟與村同存,廟裡住著師父和慧誠。師父是德高望重的一方高僧,為鄉親們敬仰。慧誠俗名侯峰,是侯家塘的人。因少年喪父,母親無故離家出走一直不見音信,跟著二叔一起生活,其後二叔也因傷癱瘓,終究抵不過命運的折磨而自殺。年少的侯峰因二嬸的排擠而選擇了出家,後來進入佛教學院進修後再回到寺廟。

侯家大灣的曹老太在百歲時故去,一場喪事,各路人物齊聚小村,首先當然是曹老太的一家。她兒子福生,一個老實善良,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家族裡也算德高望重之輩,深明大義,能顧全大局、深得族人的尊重。而在其操持下,曹老太的喪事可謂是辦得風光,其實,喪事的辦理除了是對逝者的尊重和紀念外,似乎還隱藏著做給其他人看的味道。“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中華民族更崇尚的是厚養薄葬,而現實中恰恰相反。

一邊是曹老太的治喪緊鑼密鼓,一邊是政府拆遷的內部訊息悄然傳開,在親情和利益面前,人性的嘴臉畢現無遺。

桂花,慧誠的二嬸,本已到縣城居住,而為了拆遷補償款,打起了慧誠老房子的主意,真的是“戲法”用盡。

侯勝,原本是給寺廟捐贈的工程,最後弄了個假賬讓師父打條子,也為的是拆遷時能夠得到一大筆。

六娥太的兒子,多年不管老母親,聽到拆遷訊息後,高調地準備回農村過年。“唉,你不知道,他哪是要回來過年啊,他是聽說我們村裡要拆遷,怕我吃虧,說是回來看看什麼情況。”知子莫若母,六娥太對兒子內心的想法太清楚了。

最可憐的是福林,聽說拆遷後山可能不能安葬,提前一把火燒掉房子和燒死了自己,以求得能夠安葬於後山。愚昧啊!

更有愚昧者如慧誠母親冬花,相信算命的說法,結果弄得母子分離。

悲嘆之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

其實,我們在看到人性的醜陋之時更多的應該看到人性的慈悲與善良。文中對福生老人雖沒有過重的筆墨進行描述,但從其言行中我們能體會到他的善良與深明大義,特別是在喪事完畢後在禮金和費用的處理上更讓人肅然起敬。

在生活中我們更多能夠看到母愛的偉大,文中雖然慧誠母親愚昧離家出走,但不管怎樣歷經苦難最終回來。“他要是去了別處,只怕又要和我分開。房子要不要的都無所謂,這些年來我不也是無家可歸四處漂泊?桂花想要房子我給她就是,我現在只想和峰兒呆在一起,其他的我都可以不要。”從其話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還有霞姐,即使處於那樣的境地,還是無法割捨對女兒丫丫的愛。這些都是鄉村裡演繹的愛恨情,還有義和利。

由於世代聚居一個村,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融洽的生活氛圍。通篇中雖然沒有單獨的文字提及鄉情與鄉誼,很多情節描寫讓人能夠從中去體會。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在大事面前能夠相互體諒與幫扶。小說中值得一提的是博遠與侯峰之間的那種友情,自小結下的情誼是永生不會改變的。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海爺,一位離休的廳級幹部,因患癌症而所感時日不多,更是對生長的故鄉有一種格外眷戀之情。或許中華民族傳統,葉落歸根。故土難離,年輕時背景離鄉,為了生活而打拼,真的到了一定年齡,卻越發感覺到對故鄉的眷戀。特別是臨近生命的末期,更是表現出對於故鄉的那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始終縈懷於很多人的心頭。

小說沒有過多迷離撲朔的情節,講述的是一些平常人的日常,和平實的情懷。從中,我們看到了一種葉落歸根的期盼;從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慈悲與善良,也看到了在金錢與利益面前世態的薄涼與人性的扭曲,以及愚昧所帶來的苦楚。

小說在人物刻畫上表現突出,在眾多人物中能夠抓住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進行文字的描寫,能夠充分體現個體特徵,在表現人物語言、形態上用詞準確和細膩。但另外一方面,從文學語言方面來說,作者更多運用了地方語言,是一大特色,但同時也對小說廣範圍讀者的閱讀可能會帶來一定影響。如何把握這也將極大的考驗作者的文字水平。

現實題材的文學作品,可能是很難寫、很難把握的。可作者能夠從一個喪事中牽扯出這麼多故事,確實難得,小說中也對民風、民俗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平時是花了不少工夫的。

掩卷,於平靜中回顧和思考,一個人的一生似乎那麼長但又那麼短,一個家族、一個家庭構成了社會的一個組成單元,而將某些濃縮成一個一個的故事,這將是一個村的發展歷程和延續。

故鄉的山,故鄉的水,總是顯得那麼熟悉,故鄉的人又格外顯得那麼親切。對於生於斯和長於斯的故鄉,每個人都有一個情結。對故土都有一種無法割捨的情結,這種故鄉情是無法解釋和說得清的。

故鄉或許將是回不去的地方,每個人都有那寫不完的長長的鄉愁。一代又一代的人從故鄉走出,而內心始終對從小養育自己的故鄉,懷有一種深深的情愫,懷有永不磨滅的記憶。

讀完《似曾相識燕歸來》,正好讀到胡曉光老師的一首詩《故鄉》。或許是偶然,也許是巧合,與這部小說要表達的主題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鄉

所謂故鄉

是兒時的一些念想

有人

有事

有過往

好多人不在了

新的人更多,但我已不認識

好多事遠去了,但好像還在重複著做

故鄉只是故鄉

百年之後

如果能回頭一望

整個人間都是故鄉

讀完此詩,或許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小說中所要表達的一些東西,或許又不全是。故鄉情結在每個人的心中縈繞,而故鄉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故土難尋,故鄉也成了回不去的地方,故鄉徒然只在記憶裡,也只能從記憶中體味那種“回頭一望”的感覺。而生活總得繼續,那山,那水,那人,那事,總似曾相似,縈繞心頭,拂不開,拂不去……

TAG: 故鄉拆遷小說慧誠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