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揆諸有關服飾的通史典籍,所談到的“斗篷”基本寥寥數語。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僅只出現了一句:“(原始服裝)或直接作斗篷式披著於身。”周錫保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提到“斗篷”,稱“一扣鍾”“一裹圓”,也叫“蓬蓬衣”,開始於清代中期,男女皆有穿著,至光緒末,在滬地富有者中逐漸流行。

斗篷這樣形制的衣服在中國的淵源能追溯到哪一朝代,形制如何,是否有變化,穿著他們的人群又是什麼樣的身份、地位和職業?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斗篷最早出現於晉朝,但那時候不叫斗篷,因鶴羽為之,便命名為“鶴氅”。唐宋時期,平民男女以及方士道士皆可穿之。到了明朝,文人筆記小說中的斗篷多了起來,又因披地如月的形狀,斗篷又叫作“月衣”,並在明朝文震亨的《長物志》中有所記載:“有月衣,鋪地如月,披之則如鶴氅。”

在同一時期的文獻中還有一些斗篷的記載,林大輅撰寫的《愧瘖集》:“漁樵歌詠,亦可粉澤大平,或斗篷短衣與朋舊登山遊玩。”還有吳承恩的《西遊記》:“二人只得牽馬挑擔,收拾了斗篷、錫杖,出松林尋找師父。”還如:“那長老卻丟了錫杖,解下斗篷,整衣合掌,徑入山門。”

清代時期,由於斗篷穿戴後的廓形像一個倒扣古鐘,所以又稱其為“一口鐘,一裹圓”。“彼時,男女冬季外出皆喜披著斗篷,但見客時候需要先脫下才能行禮。尤其在清朝中後期,女性穿著斗篷風行一時,此時斗篷均由絲綢製作,貴重者外面繡花,內襯皮毛。”

清朝有關“斗篷”的記載還有很多,其中還涉及斗篷具體的形制和穿戴方式、顏色以及穿著人群等。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關於斗篷的形制,《清中興功臣影象》和1867年清朝人孫溫繪製的《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中的人物給人們以初步的印象:無袖、寬鬆、長度披及腳踝、無領或者立領、對襟垂順而下,除領子之外或有連綴的帶子,方便人們伸出手肘活動,多以披裹的方式穿著,是多用於秋冬時節以禦寒的外罩。

康熙皇帝所穿戴的斗篷,實際為兩層,裡層是一件平袖棉襖,外層是斗篷,長度為140 cm,長及膝下。內外兩層連為一體,領口肩膀採用襞積的手法工藝縫製,整體廓形為上窄下寬。

《三借廬筆譚》中對斗篷有這樣的描述:“散袍即斗篷。”

可見,斗篷形制較為寬鬆,更印證了上述圖片所繪的斗篷寬大形制。關於斗篷的穿戴方式,可以大致分為披、裹,加上用帶子攔腰繫起,這也主要源自斗篷形制的寬大,如《紅樓夢》中描述:“黛玉說道:‘好了,披上斗篷吧。’寶玉聽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再如:“賈母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著又飲,說些笑話。”可見在當時,斗篷以披的方式是較為常見的。

在三十一回還出現了將汗巾子攔腰繫上的斗篷穿著方式。此外,斗篷還有頭戴的穿戴方式。華廣生在《白雪遺音》中提出:“牧童騎牛,蓑衣隨身,頭戴斗篷,口含短笛,吹的是一曲吳江韻。”這裡斗篷的穿法為“頭戴”,可能斗篷在穿戴時會有其他搭配配件。

關於斗篷加兜風的式樣,清朝陳瀏在《陶雅》中提到陶瓷製作的觀世音像,為斗篷頭戴的配件作了進一步解釋,有“素衣而藍風兜”,後面又解釋道:“風兜者,巾帽之屬,兜風者,俗謂之斗篷。”在這部出版於1910年的陶瓷專著中,人們可以瞭解斗篷可搭配風兜一起穿戴,如此也可以幫助頭部抵抗嚴寒。

對於斗篷上的帽子,《紅樓夢》中也有相應描寫。“探春正從秋爽齋來,圍著大紅猩猩氈斗篷……”在其他小說中,還比如:“一面說,一面替痴珠卸下斗篷風帽,教小丫鬟取過鞋,換下溼靴。”“雲兒已拿了斗篷、風帽來,請子玉穿戴了進去。”這些文字更加證實了清朝這一時期的斗篷是帶有帽子(風帽)的。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由此可見,常和斗篷搭配的還有風帽、風兜等。至此,“斗篷”作出界定,是一種披蓋在肩上,中間納以棉絮或是氈毛一類材質的衣服,領子或為立領,或為圓領,或為立領高度與兩腮切齊、長度及腳踝上下的無袖外衣,且男女都可穿著。

清朝年間,形制基本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在清朝末年,一度流行高領。根據情況,還可以搭配頭戴的風兜風帽。

在文史資料中,有關“斗篷”的研究資料以明清時期居多。明清小說、文人筆記、隨筆等民間資料都給學者們提供了不少借鑑。在《紅樓夢》中和其他清朝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斗篷加以概述和討論,從顏色來看,斗篷顏色恰如作品名字中的“紅”,主人公穿著紅色斗篷居多。

曹雪芹在1791年著作的《紅樓夢》中,對斗篷的色彩有更多描寫,成書於1884—1891年的《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圖》可以為《紅樓夢》中斗篷的有關描寫進行相應的佐證。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曾樸的《孽海花》中,“遇見名善和太清並轡從林子裡出來。大清內家裝束。外披著一件大紅斗篷”。再有《品花寶鑑》中的狐狸毛材質斗篷:“梅侍郎恐曠野寒冷,轎中披了玄狐斗篷。”

除了紅色系斗篷,灰色、天青色、元色、玫瑰紫、翠蘭、綠色的斗篷可以說是蔚為大觀。比如《紅樓夢》中一回:“一時又拿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一時又命拿個拐枕與他靠著。”

“聽得屐聲轉過西廊望下一瞧卻是紅豆披著天青油抽斗篷嫋嫋而來。”《紅樓幻夢》裡:“先是鴛鴦圍著翠蘭泥斗篷,玉釧圍著綠泥斗篷。”“望見岫煙穿的一件果綠蜀錦貂襖,外罩一件玫瑰紫哈喇斗篷。”

在這一節中,對清朝斗篷顏色可以進行簡單總結。清代斗篷顏色以紅色為主,也由此可以看出,清朝貴胄對於紅色是熱衷的,紅色象徵著權勢、地位、中正等,還象徵著辟邪與正義,為官場上的人所推崇和信奉。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清朝斗篷,尤其是女士斗篷,也並非全是單色。對於斗篷上面的裝飾紋樣,雖然文字描述較少,但是也能憑藉少量的資料對於裝飾性較強的斗篷風采以窺一二。

在清人鄒韜的《海上塵天影》中提及:“亀士看碧霄初進來時披一件秋香色地、桂杏連玄湖當大斗篷,上邊繡的大撇蘭花,洋灰鼠裡子。”裝飾多見為自然花草裝飾;還有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花邊裝飾,“只見文玉披著鵝黃縐紗粉紅邊小狐皮斗篷”,都初現了清朝中後期服飾喜裝飾的特點。

對於斗篷的材質,可以看到:從氈、羽紗、哆羅呢,到名貴的孔雀毛、氈毛、灰鼠毛、玄狐等一系列動物皮草的材質,羅列大觀,薄厚兼具。《紅樓夢》中的斗篷材質以氈毛斗篷為多,其次還有羽紗材質的。

如《花月痕》中:“採秋披件大紅哆羅呢的斗篷,越顯得玉骨姍姍。”在《紅樓幻夢》中,還有並不常用的鹿毛材質,“望見岫煙穿的一件國綠蜀錦貂襖,外罩一件。玫瑰紫哈喇斗篷”,問及岫煙是何處得的,即道:“咱們典裡出當留下來的,聽說系香鹿毛織的,輕易難得。”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再有《品花寶鑑》中的狐狸毛材質斗篷:“梅侍郎恐曠野寒冷,轎中披了玄狐斗篷。

當然,除了寶玉,賈府其他的眾小姐們也有穿戴斗篷的場景。斗篷是賈寶玉、薛寶琴、探春、王熙鳳、賈母等公子、小姐、太太、夫人所穿著的,也是在封建時代有社會身份、地位以及權勢的人在服飾階級上的專屬。

跟隨在主子身邊有頭有臉的大丫鬟也有穿戴斗篷的機會。在上一節所描寫的斗篷材質中,還列舉了邢岫煙穿斗篷的例子,她作為煊赫一時的賈府邢夫人的侄女,即便家道中落,卻仍有貴族的家底,後嫁給薛蝌,門楣不算低就,至少維持了清貴的地位。

因此,不難從斗篷的材質上看出,整幅和大幅的皮毛、氈毛、羽紗、呢這些材質,也只有具有高等社會地位的人可以穿著。

清代斗篷有何講究,平民穿得起嗎?

因此斗篷這一形制的服裝是不具備禮服的特徵和功能的,透過禮服辨別尊卑、封建等級的政治含義都是不具備的。但是斗篷的穿著人群為有錢有權的人家,至少是家境不貧寒的人士,且是在非正式場合中的禦寒外套。

另外斗篷這樣形制的衣服之所以不被普通百姓所青睞,一方面當然是出於經濟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在農耕社會的中國,普通百姓若是穿上斗篷從事勞作也是極其不方便的,並且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協調。

那麼脫離如賈府這樣的鐘鳴鼎食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清朝更晚期,斗篷是否可以在民間為平民所穿著呢?如果可以為平民所穿著,那麼平民的職業是否有著固定的範圍或其他某種規律呢?這還有待日後考證。

TAG: 斗篷材質清朝穿著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