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你知道嗎?我們常用的天長地久、金玉滿堂、受寵若驚、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等成語都是出自我國道家的經典——《道德經》。

《道德經》原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作者是老子。老子又是孔子的老師,所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比如: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

這個裡邊的“道”和道家的“道”是相通的。

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道德經

我們很容易對《道德經》這本書有敬畏之情,覺得這本書一定是高高在上的,不容易理解。其實不然,雖然全書有個別文字生澀且有歧義,但整體來看,還是風格樸素、語言平實。老子講道理時,看似玄之又玄,實則平和近人。

也許你從來沒完整看過《道德經》一書,但是它早已深深融入我們中國的文化中。那麼那些我們常用的成語或者俗語是出自《道德經》呢?

1。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第五章

天地沒有惻隱之心,它把萬物當成芻狗(用草扎的狗);聖人沒有偏愛之心,他把百姓當成芻狗。

這段話表現了老子無神論的思想。他沒有把天地人格化 ,認為上天沒有愛憎之情,同樣,聖明的君主也應該平等地對待老百姓。同時,號召我們做事要順應自然。

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2。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出自第七章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夠永久存在,是因為天不為自己生,所以才能永久生存。

這段話是想要表達人應該向天地學習,不能過分自私自利,只有無私奉獻,才能夠活得長久。

該成語現在多表示時間長久,用在祝福的場合,比如用於友誼、婚姻等。

3。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出自第八章

人最高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卻從來與世無爭,總是默默停留在 眾人都厭惡的地方。

這段話以水比“道”,講了“道”利萬物不追求回報和處下不爭的品格。

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老子

4。 金玉滿堂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出自第九章

金銀珠寶堆滿屋子,卻無法守住;富貴卻驕縱,是給自己留下禍患。大功告成後,有功勞的人物就該隱退 ,這是自然規律。

這段話老子透過自然之道引申為人道,勸人凡事不可固執,要懂得功成身退。

該成語現在多表示財富很多。

5。 受寵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出自第十三章

無論受寵還是侮辱,都好像受到驚嚇一樣。重視大禍患就像看重自己的身體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受寵的人處於卑下的地位,得到寵愛就容易受到驚嚇,失去寵愛也容易受到驚嚇。

本段話體現了老子“貴生”的理念,就是無視自身,不要過分看重個人的利益、名聲、地位、權勢等。這樣當這些得到或者失去的時候,才會不為所動。

該成語現多形容人十分計較得失。

6。 視而不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為一。“——出自第十四章

用眼睛看不見叫無色,用耳朵聽不到叫無聲,用手摸不到叫無形。這三者,都不能追究清楚,它們在“道”身上混為一體。

本段話講了“道”的樣子,描述了“道”的虛無縹緲、不可感知。

該成語現多形容人對於事情的不重視。

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道德經

7。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

本段話講了“道”的執行方式。人效仿地;天又決定了地的面貌;“道”是天地之前就存在的了;“道”就是自然。人活在地上,要服從、適應大地上的各種規律。

8。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出自第三十章

軍隊駐紮的地方,會長出荊棘。戰爭過後,一定會有災荒的年頭。

老子所處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亂,國家屢屢遭受戰亂的破壞。老子反對戰爭,因此呼籲“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強天下”。

9。 知人者智,自知者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出自第三十三章

瞭解他人是聰明,瞭解自己才是智慧。戰勝別人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堅持不懈的人有志氣。

本段話講的個人修養。明代大儒學家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首先我們要認清自己,並且要戰勝自己的慾望、懶惰等負面情緒,還要學會知足。

10。 大器晚成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出自第四十一章

本段話用一系列辯證的觀點證明,越是高階,越是會走向自己的反面。這在段話中,”大器晚成“是說最珍貴的器具總是最晚製成。這些結論運用了樸素的辯證法,事物自身既對立,又統一,隨時會變化。

該成語多比喻能擔當大事的人成就比較晚。

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老子

11。 三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出自第四十二章

”道“是獨一無二的統一體,它逐漸分化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得到平衡調和的狀態,陰、陽、調和狀態這三者衍生出了世間萬物。

世間萬物,都是展現陽的一面,同時又包含它的對立面——陰,兩股力量互相激盪交融,萬物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

本段話,老子解釋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同時也體現了辯證的思想。

12。 知足常樂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出自第四十六章

最大的禍患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災禍就是貪得無厭。所以說,直到滿足的滿足,才是最恆久的滿足。

本段話反映了老子反戰的思想,”走馬以糞“和”戎馬生於郊“對比了和平年代和戰爭年代的情景,並指出了原因,即有道和無道。並且有大者知足,無道者不知足。老子把戰爭的原因歸咎於當政者不知足。

現在該成語表示人們知道滿足就會很快樂。

13。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動皆置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也。“——出自第五十章

人的一生,始於出生,終於死亡……為什麼人為妄作會導致夭折呢?因為他的生活優厚、過於享受了。

本段話表達了老子”貴生“的思想。”生生之厚“就是營養過剩、驕奢淫逸、胡作非為。所以人要避免這些,防止這些帶來傷害。

該成語現在多形容冒著極大的危險,隨時有犧牲的可能。

14。 福禍相依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出自第五十八章

本段話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老子透過對自然中矛盾現象的觀察和反思,逐漸形成了”道“的概念,並把”道“應用於人生和政治。福禍相依就是最好的體現。

15。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出自第六十章

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魚一樣。

本段話是對老子政治思想的高度概括。老子用”烹小鮮“來比喻一個成功的執政者應該舉重若輕,提倡用一種比較從容、自然、自信的狀態來治理國家。

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道德經

16。 難事作於易,大事作於細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出自第六十三章

本段話老子給出了”無為“的具體方法論。積小成多,積小成大,所欲的質變都是從量變開始的。

“輕諾必寡信”是將輕易許諾必定會信用不足,“多易必多難”講總把事情看輕必定會遇到困難。聖人正因為總是把事情看得困難,所以最終沒有困難。

17。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自第六十四章

本段話還是老子“無為”的方法論,比上一章有所增加的是,本章告誡人們要慎終如始,否則會功敗垂成。

這20條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你知道幾條?

18。 哀兵必勝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出自第六十九章

最大的禍患莫過於輕敵,輕敵就會喪失我的法寶,因此勢均力敵的兩軍對戰,悲痛的一方一定能獲勝。

老子本段話,從軍事的角度,談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以彰顯不爭之德。哀兵必勝的意思是,透過退守使軍隊變成驕兵,使己方變成哀兵。

該成語現在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19。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出自第七十三章

上天撒的網,寬大無邊,稀疏卻絕不會有漏洞。

本段話是講天道自然的寬廣。自然的謀略,就是任萬物自然而然,不施加主觀作為,提醒世人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

該成語現在多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20。 老死不相往來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出自第八十章

本段話,老子用理想的筆墨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村生活圖景,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

該成語現多形容彼此一直不發生聯絡。

TAG: 老子出自本段成語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