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廣東省博物館的員工食堂是我喜歡的停留處,主要因為透過落地的幕牆玻璃,可以欣賞人稱“小蠻腰”的廣州電視塔的光影變化。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結合展廳裡曾經和正在舉辦的外銷系列展覽,試圖辨析阡陌水路,幻想當年世界各地的商船從珠江口進入廣州的千帆萬桅。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何謂“馬尼拉披肩”

廣東地處南海之濱,海岸線綿長,良港眾多。憑藉便利的水陸交通、先進的造船技術、豐饒的物產資源和發達的手工業,廣東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

廣東外銷綢(Export silk)在全國絲綢出口中佔有重要地位。外銷綢(Export silk)專指十八、十九世紀前後中國輸出到世界各地特別是歐美的中國生產的絲綢織繡品。

這裡所謂的中國生產,一般是指用的是中國的織繡技術,而所謂的外銷,應該是指專為外銷設計的圖案和款式,有可能是完全西方的創意,也可能是帶有東方影響的圖案。

而廣繡大披肩又是中國外銷品中重要的一宗,在西方被稱為“中國披肩”或“馬尼拉披肩”(mantón de Manila)。我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任職期間,在趙豐館長的支援下,在陳列保管部、技術部同事的協助下,對館藏外銷綢進行整理和研究,2014年舉辦了展覽和小型學術研討會,成果彙編成《華美致遠:中國絲綢博物館館藏外銷綢珍品》一書。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廣繡大披肩經先是從中國東南沿海透過平底海船運到馬尼拉集運,然後透過大帆船從馬尼拉東跨太平洋到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上岸之後用大輪車運至大西洋西岸的韋拉克魯斯港,再度裝船經大西洋至南歐的塞維利亞港,自此分發歐洲各地市場。經幾次轉運之後,歐洲人只知大帆船上的貨都來自集運港馬尼拉,而不知原產地,因而稱之為“馬尼拉大披肩”。

馬尼拉披肩之往昔

馬尼拉披肩起源目前無考。19世紀,巴黎開始成為時尚之都,擅長描繪室外場景和光影變幻的法國印象派畫家也隨之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繪那些時髦人士的著裝,捕捉了許多各種場合的女性形象,從畫中可以看出中國外銷的披肩等配飾已經成為當時法國時尚生活的一個部分。

安格爾、莫里索、雷諾阿、馬奈、莫奈等著名印象派畫家都曾畫過相應的作品,或在包廂,或在花園,或在陽臺,或執扇,或撐傘。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弗雷德裡克·巴齊耶 (法國)“家庭聚會”,1868布面油畫,152* 230釐米巴黎奧賽博物館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克勞德·莫奈(法國) “戈迪拜爾夫人”,1868 布面油畫 ,217*138。5釐米巴黎奧賽博物館

在長盛不衰的二百多年生產與發展歷程中,馬尼拉披肩在不同時代產生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從絲綢面料的變化、線材的變化、染料的變化、配色的變化、規格的變化、流蘇的變化、構圖的變化、題材的變化、風格的變化、市場喜好的變化等等,既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相互磨合和交融的過程,又能看出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黃緞地雙面繡亭臺樓閣披肩(136 x 136cm,流蘇長14cm約十八世紀60至70年代)把“鑊耳屋”這種建築形式整合到畫面裡作為戲曲故事的背景,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效果。

海貿重鎮廣州,包括沙面、黃埔等島嶼有一種建築形式叫“鑊耳屋”。鑊耳屋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鑊耳屋的山牆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

據說鑊耳狀的建築防火和通風效能良好: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透過門、窗流入屋內。民間還有“鑊耳屋”蘊含富貴吉祥豐衣足食意義之說。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順德依稀可見的“鑊耳屋”

1865之後,中國外銷披肩尺幅更大,流蘇和編結繼續增長,直接可以當作包裹身體的衣服。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黑色流蘇披肩(157 x 157cm,流蘇長達48cm,二十世紀初期)方形,以黑色重縐為地,以平繡針法,用白色絲線繡制花卉,四角對稱,構圖細緻繁密卻又繁而不亂,四周輔以編織網格和長流蘇。1926年出版的《西班牙區域服飾》的一幅插圖與之幾乎一模一樣。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1926年出版的《西班牙區域服飾》的插圖

馬尼拉披肩在順德

馬尼拉披肩的魅力是和廣繡的獨特技藝分不開的。2019年1月,在廣東省博舉辦《風尚》外銷扇之際,在策展人白芳博士的陪同下,有幸考察了位於佛山順德大良鎮的廣繡莊。

大良,自古以來是順德經濟富庶之地,順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賈富人云集,“廣繡重鎮”、“南國絲都”、“廣東銀都”“粵菜之都“說的都是大良。

當年大良的小船可以沿著大小河汊地進入廣州城,很多大良人都是在被譽為“第一碼頭”大良碼頭坐船,途經倫教、勒流,然後直達廣州南方大廈的鐘樓。

除承擔客運功能外,“第一碼頭”還是當時大良的一個重要貨運碼頭,從廣州、江門運來的貨物都是經“第一碼頭”運到大良,而大良的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也是透過這個碼頭運往各地。小船進入廣州港,然後上岸貿易,這就是當年的“國際社會”吧。顯然,這個水網聯絡起了廣闊的世界,使大良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白芳在購買雙皮奶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順德名小吃雙皮奶

今天的大良, 雖然華蓋路步行街兩旁還保留著為明末清初騎樓特色的嶺南西洋建築,在古碼頭還依稀可以想象當年“第一碼頭”的面貌。

不過整體上,它已經成為一個完全觀光化的城鎮。鄰嶺南名園清暉園修葺一新,遊客尋尋覓覓老字號的皮奶店。八層高的廣繡大廈在華蓋路的顯著位置,代表了順德廣繡曾經的繁華。

如今,這座舊樓略顯破敗,但是還有一批經營者和刺繡從業者,堅持守衛著廣繡記憶的,把自己編織進跨海的網路,一邊傳承著傳統,一邊根據市場變化,創新設計,製作了一批新版披肩,把這座大廈裡的富德工藝品有限公司(前身是順德刺繡工藝總廠)即廣繡莊運作至今。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由於現代化程序,繡工大量流失。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順德刺繡工藝總廠便開始往潮汕、茂名等地區發展廣繡生產基地,之後又往江西、湖南、廣西等地擴建廣繡生產基地。

後西班牙經濟的持續萎縮,順德的廣繡披肩開始開拓國內市場,以前百分百外銷,如今內銷已經佔據了產量近三成。

馬尼拉披肩在秘魯

2019年12月,因私旅行來到座落於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承載航運的湖泊提提卡卡湖岸邊秘魯東南部的普諾,使我對馬尼拉披肩的現狀得以更全面和深入認識。

普諾是印第安克丘亞和艾馬拉族的故鄉,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時期。於1668年由總督佩德羅·安東尼奧·費爾南德斯·德·卡斯特羅(Pedro Antonio Fernández de Castro)所建,以作為Paucarcolla省的首府,原名聖胡安包蒂斯塔普諾(San Juan Bautista de Puno)。後為紀念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而改名為聖卡洛斯普諾(San Carlos de Puno)。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邊境的提提卡卡湖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在提提卡卡湖中特基拉島上生活的原住民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在提提卡卡湖中浮島上生活的原住民

漫步普諾街頭,隨處可以看見城裡服務西班牙殖民者和向原住民傳教教堂。最著名的普諾大教堂位於普諾中心的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建於17世紀,由於正在維修,只能在圍擋外欣賞。

同時,偶爾發現寫有“CHIFA”的中餐館。“CHIFA”是粵語“吃飯”的諧音,這是秘魯中餐館特有的招牌,已經被收入當地詞典,成為秘魯中餐館的“專有名稱”。炒飯和雲吞又是“CHIFA”的招牌菜,而炒飯和雲吞這兩個詞在西班牙語裡面也是粵語直譯過來的。

除了“CHIFA”、炒飯、雲吞等詞語直接沿用粵語發音,在秘魯,當地人也直接把“姜”叫做“kion”、醬油叫做“sillao”、白菜叫做“bok choy”,這些都來源於粵語。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CHIFA”餐廳內部的”中國風“裝修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CHIFA“餐廳的“中國風”選單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帶來的中國對拉丁美洲各地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當時西屬美洲殖民地的上層社會中,女士以穿著中國絲綢作為時尚,看似是幾乎同一時期在歐洲流行的“中國熱”的翻版。

離開普諾的前一天傍晚,在皮諾廣場(Pino Park)的聖母聖殿教堂(Santuario de la Virgen de la Candelaria)前,我幸運地遇見了狂歡的遊行隊伍。宗教節日、印第安傳統節日、民族獨立日或建城週年的盛典都是遊行的盛會。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在教堂外盛裝的普諾居民

聖燭節更是南美三大嘉年華之一,普諾是主會場之一。聖燭節(Kyndelmisse),又稱“聖母行潔淨禮日”或“獻主節”等,是在2月2日,即聖母瑪利亞產後40天帶著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祈禱的紀念日。

後來普諾延伸至每個月的第三週週日,都要舉行聖燭節遊行,我們遇見的正是十二月第三週週日遊行。

遊行的隊伍款款過來,每人都手拿帶沙槌和花束,隨著鼓樂緩緩前進。一個方陣為一個團隊,統一著裝。一個方陣接一個方陣,男隊女隊間隔行進。

男士方陣穿西裝,女士方陣穿印加民族服飾anacu改善過來加入了鮮豔的色彩和多層次的寬大的蛋糕裙,最吸引眼球的是她們的披肩。

披肩的顏色與方陣衣服的顏色統一,流蘇目測長達40多公分。隨著舞步轉圈和手中裝飾絢麗的沙槌搖動的時候,流蘇甩開來,非常動感、漂亮,讓人聯想起西班牙弗萊明戈舞的熱烈奔放的音樂、舞步以及演員身上那飄逸的大披肩。只是,披肩再也不是精工而奢華的廣繡,而是來自中國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更加適合“快餐”文化需求的機器生產的舞蹈用品。

可見,曾經透過“馬尼拉大帆船”為中南美洲帶來大批商品的中國,在今天依然能夠以相對開放的姿態和相對公平的條件與拉美各國開展貿易。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蔡琴:馬尼拉披肩今何在

我沿著利馬街,逆著向在觀看遊行的人群中穿梭,與其說在尋找這遊行隊伍的盡頭,不如說在尋找馬尼拉披肩。

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作者/攝影:蔡琴

編輯:小立

-EN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TAG: 披肩廣繡馬尼拉普諾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