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在兩百餘年的京劇藝術長河中,京劇表演藝術家名角輩出,群英比肩。

有“京劇三鼎甲”之一的程長庚,有稱為“南麒北馬”的周信芳、馬連良,有譽滿梨園的“四大名旦”中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還有獨創一派的“四小名旦”中的張君秋等等。

張君秋15歲初次登臺、16歲就年少成名,後開創了“張派”這一派別,成為京劇旦角藝術的集大成者。

張君秋的父親叫滕聯芳,所以張君秋原名叫滕家鴻,只是後來因為學戲,才隨了母親的姓改名為張君秋。

張君秋的母親,是河南梆子戲的青衣演員,她不僅有一副清脆高亢的嗓音,扮相又極其俊美,演技出眾,在前門外大柵欄戲園享有很高的聲譽。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騰聯芳,張君秋(左二),張君傑(右二),張秀琴

打小張君秋長得就俊美端正,幼時母親喜歡把他打扮成小姑娘,穿個花棉襖,梳個朝天辮,看著妥妥的水靈丫頭一個。

連老街坊都斷言,這孩子是個“青衣胚子”。

小君秋自小天賦極佳,耳音強,音律感好。只要聽過的戲曲腔調,他都能哼出來個七七八八。

像皮黃腔裡的《斬黃袍》、《斬馬謖》等,他更是信手拈來。

學戲可不是個輕鬆活,作為過來人的母親深知其中的艱辛,所以她並不想讓張君秋走上這條道路。

“學而優則仕”這是中國人追崇的傳統,經常扮演狀元及第戲文的張秀琴,更希望孩子將來能讀書出人頭地,幹一番大事業,戲曲權當消遣罷了。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願景總是美好的,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

曾經紅極一時,名譽戲圈的她,當年為了愛情孤注一擲,決心不再唱戲,嫁作人婦洗手做羹湯。

可是,這場與家人決裂奮不顧身的愛情,換來的卻是一個胸無大志,遊手好閒,整日與酒肉朋友應酬和留戀戲園的丈夫。

守著這麼一個無半點居家過日子心思的丈夫,她也只能有苦往肚裡咽,緊巴巴地操持著愈加貧困的家。

在張君秋五歲這年,更大的災難降臨了。

父親滕聯芳在外惹了官司,欠了一大筆的債務,很快就來了一群人把他的家給抄了。

屋裡屋外,凡是值錢的東西都被收斂一空,徒留空空如也的四壁。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左一),騰聯芳,張君傑

等到官司了結後,父親就帶著大兒子張君傑遠赴南方,只剩下這對孤兒寡母獨自面對慘淡的生活。

迫於生計,張君秋的母親只能一邊客串各地演出,一邊撫養張君秋長大,顛沛流離的生活讓張君秋早早地就比同齡的孩子懂事了。

當溫飽都是問題時,私塾求學就成了奢望,於是只讀了幾年書的張君秋,早早地就輟學了。

雖然生活艱難,好在老天爺賞飯吃,張君秋遺傳了母親獨具天賦的好嗓子和清秀明媚的模樣。

母親也逐漸感受到他對戲曲的那份熱愛,便下定了決心讓他走上學藝的道路。

母親獨具慧眼的決定,改變了張君秋的一生,也為我們中國的京劇界貢獻了一位翹楚。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秀琴,張君秋(右二),張秀琴之母,張君秋表妹

但是在那個年代,拜師也是需要錢的,於是母親只能一邊趕場演出,一邊籌備資金。

直到了張君秋14歲時,才得以真正的拜師到李凌楓門下。

張君秋知道,這得之不易的學藝機會,是母親多少個日日夜夜奔波勞累給換來的。他萬分珍惜,下的功夫是別人的百倍千倍。

戲曲裡面都是真功夫,唱、念、做、打,都需一招一式地學,一招一式地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每天天不亮他就跑到陶然亭喊嗓,然後再去師父家練功,耗腿、下腰、刀槍把子、毯子功,樣樣都要訓練。

午飯後師父開始教戲,一直持續到吃晚飯。吃過晚飯,他還要溫習一天所學的功課。一天下來沒有間歇的時候,足足有十來個小時。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在後臺化妝

吃過午飯是最容易犯困勁的,為了打足精神,說戲前師父都讓張君秋圍著院子裡跑上二十多圈。

三伏天,熱得汗流浹背,全身的衣服就沒有幹過。三九天,跑步時也不能穿厚棉襖,跑下來照舊大汗淋漓。

有時候師父說起戲來,忘了提醒張君秋穿上棉襖,冷冽的北風一吹全身寒顫。

但是師父不提醒,他是絕對不敢穿上的,張君秋堅決不肯在師父面前露出一點嬌氣。

戲曲行業,非常挑人,想成為“好角兒”,光靠老天爺賞飯吃是不夠的。

要有個頭、有扮相、有好嗓子,還要吃得了苦,下得了功夫,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

所以學戲的人再多,想成為真正的好角兒,成氣候,能挑大樑的,寥寥無幾。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和李凌楓合影

而張君秋,絕對算得上天生的好角。

他不只具備極佳的先天條件,又好學苦練,更難得悟性極高。

每次說戲,李凌楓在說演唱唸等方面都提出嚴格的要求,第二天檢查時,張君秋總能完美地達到師父的要求。

不僅如此,師父給其他弟子說戲時,張君秋也總是追隨師父身旁,洗耳恭聽。

等到師父再給他說這段戲時,張君秋早已掌握了這裡面的要領。

這學戲態度和苦功,那是無人能比的,所以這麼省心又好學的弟子,也深受師父李凌楓的喜愛。

後來,師父李凌楓又把他引薦給師爺王瑤卿。

俗話說“生行離不了譚鑫培,旦行離不了王瑤卿”,可見王瑤卿在京劇界的德高望重。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遊園驚夢》與李世芳合作

而正是這次的引薦,讓張君秋眼界大開。

跟著師父李凌楓那是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地打基礎,實際上臺唱戲了,還有各種不同的應變路數。

王家稱為“大馬神廟”,主要是燻戲。

一大屋子演藝圈的人,“生、旦、淨、末、醜”應有盡有,聚在一起談戲、品戲、議戲。

無心人聽著是閒嘮嗑,有心人聽了可就大受其益了。

尤其王瑤卿,他從不表揚誰,多數在他面前表演的學生或演員,他都要連損帶挖苦地嘲弄一番,有些個臉皮薄得很是下不了臺。

但王瑤卿這些損話裡頭大有學問,張君秋聽的時候就琢磨裡面的道理。

見識了同行前輩們的各路招數和藝術造詣,張君秋更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青衣唱好。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望江亭》劇照

然而想達到高水準的造詣,必須私下多下苦功。

從王瑤卿家“燻戲”回來,多是夜裡一兩點鐘了。

張君秋嚼著滿腹的新知識不肯休息,他得趁熱把當天學的練習一遍。

但是肯定不能敞開了嗓子唱,那不成了擾民了。

於是,他特意找來一個大陶瓷罐子裝上水,對著罐口大聲唱唸。

“要想人前顯貴,必得背後受罪”張君秋深諳其中道理,他對於這番苦甘之若飴。

1936年,張君秋15歲,也是這一年,他終於第一次登上了舞臺,展現自己的學戲成果。

苦練寒暑,終於等來了企盼的這天,張君秋是萬分激動的。

但他又是心境平靜的,因為他深知這十多年母親對他的培養和肩負的重擔,這是他對母親最好的答卷。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武家坡》中扮演王寶釧

他終於可以像真正的男子漢一樣,支撐整個家庭了。

等一場《女起解》唱罷,張君秋那悽楚動人,柔腸百轉的唱腔,那婀娜的身段,燃炸了整個戲園,更一舉唱響了北平城。

到了16歲,張君秋演出的陣容已經越來越硬氣了。再唱戲的時候,搭班的多是各戲班的名角大家了。

戲迷們趨之若鶩,戲票更是一票難求。

張君秋在北平城有了自己的戲迷,北平城裡張君秋唱出了名氣。

漸成氣候的張君秋,在京劇梨園圈愈加有名,很快就吸引了京劇名家尚小云的眼睛。

向來為人處世重義輕利的尚小云,早就想尋有天賦的後生好生培養,以傳承京劇藝術。

因為張君秋已經師從李凌楓,他便不好直接收徒。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趙豔蓉

愛才心切的他便讓張君秋到他家裡,不圖回報地給他說戲。

後來,更是給足了張君秋機會,與他同臺演出。

等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張君秋的演出已經排得滿滿當當的,而且還都是一些能壓臺的大戲。

這個時候,李凌楓早已經教不了張君秋了。

後起之秀張君秋讓師爺王瑤卿另眼相看,主動把他收入身邊隔輩說戲,張君秋也正式成為了王瑤卿的再傳弟子。

就在張君秋這三個字,在京劇界已經舉足輕重時,發生了一件影響他後來藝術道路的事情。

在那個年代,學藝是契約制,在契約年限之內,學生要邊學戲,邊由師父來安排搭班演戲。

而演出的收入按規定好的比例師徒分配。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先生《狀元媒》中飾柴郡主

張君秋唱出了名堂,連帶著師父李凌楓也名氣大噪,不止來請他教戲的人多了,張君秋所有演出收入的一半都歸入了他的腰包。

但是李凌楓不甘心,他還想再借張君秋的勢賺更多的錢,於是他便想挑班把張君秋立為頭牌,歸為己用。

自從張君秋搭班唱戲以來,所有的演出大小事務都是張秀琴一力操持。

她始終抱著一個信念,就是清除一切分散張君秋精力的散事,只讓他把心思鋪在藝術上。

所以當李凌楓提出挑班唱頭牌的想法時,被張秀琴一口回絕。

她作為曾經的戲班名角很清楚,一方面頭牌這個擔子稚嫩的張君秋擔不起,另一方面在契約期間,演出的行頭一切經費都要自理。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最重要的一點,賺快錢勢必讓張君秋失去與其他班子名角搭戲提升的機會。

於情於理,再加上當下的經濟狀況,張秀琴都不可能同意。

李凌楓不這麼想,他只認為張秀琴阻礙了他的財路,更何況根據師徒契約,徒弟當然要一切聽從師父的安排。

很快這件事就傳到了師爺王瑤卿耳朵裡。

這天他在給張君秋說戲,李凌楓也在場。中間歇息時,王瑤卿看似無意地問了句:“聽說你要挑班唱戲?”

問的是張君秋,實際上說給李凌楓聽的。張君秋看了眼師父李凌楓,說“我得聽師父的安排。”

王瑤卿又問道:“那麼,你是要當好角兒呢,還是要成好角兒呢?”

張君秋這次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成好角兒。”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書畫作品 蝦

當好角和成好角,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

當好角是藉著自己現有的名氣,被捧上去的,至於能揚名多久,無法預判,說到底還是名不其實。

而成好角,是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紮根到藝術裡,等到實力充足了,自然而然就成了好角兒。

王瑤卿轉過頭又問李凌楓:“緝之,你看呢?”

李凌楓再笨也知道師父這番話實則在點化自己,慌忙回答到“這徒弟還嫩,再打磨打磨,不著急挑班,不著急”

自此,再不敢提挑班唱頭牌的事情了。

後來張君秋搭班“扶風社”,一起在上海演出,這個時候他的水牌已經與名角馬連良的名字並排寫在一起了。

正是這次的亮相,讓他有緣結識了梅蘭芳,並且拜師於他。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扮相

他雖然或師從,或受教過很多名家,可是卻從沒借著哪宗哪派來給自己打名號。

包括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閻嵐秋、朱桂芳等,都曾給予他悉心教導。

這些名家不僅毫不保留地傾囊相授藝術,還對他耳提面命,遵遵教誨。

尤其是王瑤卿、梅蘭芳等人,一再告誡他:不能光學習模仿他人,要集百家之所長,發揮自己的長處。

於是,張君秋內心始終湧動著一種衝動。能不能依借自身的特點,獨創一種新腔出來?

在當時的京劇界,時不時就有人想把老戲腔給變一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些小打小鬧的改動。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在中戲說戲

“認認人兒,找找事兒,琢磨琢磨心裡勁兒,安腔找俏頭。”這是師爺王瑤卿常掛嘴邊的話。

你要認識你扮演的角色,什麼身份,什麼性格。你要熟悉劇情,你得依著劇裡的人物去去研究你的唱、念、做、打。

而“俏頭”是講究技巧的,“俏頭”的創作,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風格。

琢磨著師爺的這句話,他苦心鑽研。

京劇名旦張君秋:15歲便登臺演出,拜多位師傅,後開創“張派”

張君秋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打磨,張君秋的唱腔吸取諸派之長,再結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潤、高中低音運用自如的優越條件,另闢蹊徑。

經過他的潤色修飾,其唱腔有一種剛健清新的美感,形成他獨特的藝術風格,自此開創了“張派”唱腔。

歷經六十餘年的京劇創作,張君秋先生碩果累累,成為了一代泰斗。在京劇藝術的百花園中獨領風騷。

他的張派藝術不止影響海外內,還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

1997年5月27日,一代京劇大師張君秋與世長辭,但他的藝術精神、他創造的藝術財富永載史冊,永留人間。

TAG: 張君秋李凌楓王瑤卿師父張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