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我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大國。經過歷史長河的積累與沉澱,中華傳統文化滲透進現代生活的各大領域,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它標誌著人類真正意義上邁入文明社會。

然而,漢字卻是外國人公認的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漢字的讀音、字形、結構以及遣詞造句都格外講究。但凡有一點疏忽,便會出現將字詞讀錯或認錯的情況出現。例如,在生活中,我們通常會遇到讀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的詞語。

“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可往往有人將兩個詞語混淆,導致詞語用錯的現象發生。例如,朦朧與矇矓,兩者在讀音與字形方面的相似度極高,且都有“看不清”的意思。然而,“朦朧”指的是事物模糊得看不清楚,也可形容月色昏暗;“矇矓”指的是視線模糊不清,也可用來形容心理雜亂,剪不斷理還亂。

此外,日常生活中有兩個稱呼至今還被人用錯,分別是“師傅”與“師父”。不少人潛意識地將兩個稱呼等同於一個意思,不免令人貽笑大方。其實“師父”是“師父”,“師傅”是“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存在本質的區別,那麼二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師傅”一詞早於“師父”出現。漢字發展初期,“師傅”與“師父”的字形不同,但意義相同。然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與時代的變遷,二者出現了本質上的區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傅”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用於指代從事教學工作、為不解之人傳道授業的老師。

“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戰國時期的著作《穀梁春秋》中記載:“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此處的師傅便是為學生傳授文學知識或是教導行為規範的老師。秦漢時期,“師傅”逐漸演變成了帝王之師。朝中專門設定了“太傅”、“少傅”等職務。

太傅與少傅的官階與職責範圍不同,但都與東宮太子、帝王儲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除此之外,朝廷還將太師、太傅、太保統稱為“東宮三師”,只是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虛銜。至此,“師傅”成了皇家專用詞,只有皇家子弟能夠稱呼老師為“師傅”,平民百姓不可私自使用。

直到南宋,“師傅”的含義開始延伸,除了帝王之師外,民間百姓的老師也可蒙受此稱,私塾中的教書老師都可被稱為“師傅”。很顯然,此時“師傅”的稱呼不再具有排他性,也脫離了階級性與等級性。

“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自清朝中期起,隨著西方文化與思想的流入與傳播,“師傅”不僅僅指老師,還可以指工商、醫學、戲劇等行業中專門傳授技藝的專業性人員。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師傅”一詞隨處可見,在工廠上班的工人、開車的司機、做菜的廚師都可被稱為師傅。

在特定場合下,凡是見到比自己年長的人,也可稱其為師傅。綜上,隨著文化的發展,“師傅”一詞的含義不斷擴充套件,從階級性逐漸變為平民化,由此可見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與平等。

相比於“師傅”,“師父”這個稱撥出現的時間略晚一些。“師父”一詞最早出現於唐朝,與“師傅”的含義並無二異,指的都是教授知識、傳播道理的老師。例如,唐代齊映所撰寫的《河南府論被謗表》中,曾記載“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

“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雖然蠢笨,沒有才能,但我十分欽佩師父對我的教誨”。而後,“師父”一詞也用來指代帝王之師。例如,“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中指的便是帝王的老師。除此之外,擁有獨家的絕門妙計亦或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也可被稱作為“師父”。

例如,南唐人尉遲偓在作品《中朝故事》中曾記載了四個朝代的故事,上下卷分別描寫了宮廷之事以及民間怪異的故事。唐朝鹹通年間,一對父子來到長安街道表演幻術,父親舉大刀砍掉小兒腦袋,可小孩卻安然無恙、完好如初,父子倆以此奇幻之術來哄騙百姓捧場投錢。

一天,小孩被砍了腦袋後,許久紋絲未動,父親當場向觀眾行禮,說了句“小術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此處的師父即為父親眼中的“高人”,即能識破幻術、道行高深的能人。

“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到了元朝與明朝,隨著外來文化的傳入以及佛道教的盛行,“師父”成為信徒對和尚與道士的尊稱。不論男女老少,凡是皈依佛門的出家人,即便是剛剛剃髮出家的小沙彌,都可以被尊稱為“師父”。

清代知名學者藍鼎元曾公開指責“凡遇禿廝,皆呼師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師之父之?”意思是:凡是見到一個禿頭的,便毫不猶豫地喊“師父”,從來不曾瞭解此人究竟是誰或能力如何,如此怎麼能輕易叫師父呢?

師傅與師父都屬於尊稱,但二者卻具有本質的區別。“師父”一詞可拆解成“師”與“父”,“師”即德高望重的老師,“父”即雙親中的父親。由此可見,“師父”擁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將“師”與“父”並列,就是將老師與父親置於同等地位,可見老師的重要程度。

“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思是哪怕只做了一天的老師,也應當作為一輩子的父親來看待。這說明古人尊師重道、知恩圖報,對待師父如同對自己的再生父母一般,在尊敬的基礎上又多了一絲深厚的情誼。

古人拜師學藝,常會住在師父家中,而師父也如同父母一般照顧徒弟的日常起居,將徒弟作為家中的一員看待。倘若徒弟不小心將“師父”錯叫成“師傅”,便會受到懲罰。由此可見,古代的“師父”也很看重稱呼的一字之差。

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在被徒弟尊敬與愛戴的同時,也能如同父親一般被徒弟信任與依賴。現如今,“師傅”成了人們對手藝人的尊稱,司機、裁縫、木匠、鐵匠等,皆可被稱為“師傅”。哪怕在路上向陌生人問路,同樣可以客氣地稱其為“師傅”。

“師父”與“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千萬別再用錯了

綜上,“師父”則偏向給予自己以實質性幫助的人,內涵比“師傅”更加豐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根據具體情境與物件來選擇該用哪一個詞,千萬別再用錯了,免得令人啼笑皆非。

TAG: 師傅師父老師一詞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