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宜興竹海風景區

萬畝翠竹,蒼翠欲滴,曲徑通幽……

一路上都是風景;

東坡詠竹、米芾拜石、目連救母……

滿竹海都是美麗的傳說。

到宜興竹海,聽傳說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治水民賢”單鍔的治水故事。

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宜興竹海,國家水利風景區,水資源十分豐富。有鏡湖、太湖之源、撲虎潭、嬉水池等,竹海內曲徑幽幽,四周青山環抱,湖水清澈如鏡,水在巒間繞,生機盎然。

徜徉在竹林之間,聽著那淙淙流水聲,不禁想起“治水民賢”單鍔。

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單鍔(1031——1110),字季隱,世居宜興湖父鎮。宋嘉佑二年進士,舉官不仕,終身細心研究水利,親身實地查遍太湖地形水系、水情,掌握了充分資料,撰寫了《吳中水利書》,記述了治理太湖水患的治水思想和方略。他提出了“上節”、“中分”、“下利”的治理措施,翰林學士蘇軾對此十分讚賞,並上奏朝廷,此書治水方略後人沿用至今,也造福江南百姓。

獨留心於吳中水利

單鍔關心太湖地區的水利,常乘著小舟來往於蘇、常、湖之間,認真觀察一溝一瀆,畢覽其源流,考究其形勢,歷30餘年將其調查研究結果著為《吳中水利書》。書中記載了他處理洪澇問題的某些見解,對於當前太湖水利的規劃治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單鍔其兄單錫,亦進士,早他兩年,與蘇東坡同榜,且友情甚篤。蘇東坡喜歡陽羨風土,主雅客勤,系單家常客,常勸單鍔入仕,但終究沒有說服他。

其後東坡不再勸單鍔做官,單鍔志不在此。單鍔身邊的人都知道,他要寫一部書,不談風月,亦非志怪;而是關乎水利,尋覓根治洪澇漫患之策。

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要寫一部水利書

於單鍔當非偶然

單鍔居住的山村一帶,幾乎每年都要遭到山洪的襲擊。此地人稱山洪為“發礁”。有記載的1055年,特大山洪暴發,大量民居被毀,1000多人喪生。一塊巨石如野牛般從山頂衝下坡底,最後在山鎮湖父的小街上剎住腳步。從太平興國二年,到宣和六年,其間140餘載,太湖流域共發生洪澇災害20餘次。十年九荒,百姓遭難。有一年洪災特別大,單鍔親屬中有數人被洪水捲走,單鍔專心水利的原因或由此開始。

有一天,單鍔揹著一口袋乾糧上路了。但見他一身皂衣、腳蹬山襪、腰束麻繩,乘一葉扁舟,順畫溪河、蠡河,過諸家盪口,入茫茫太湖,遁影於天際。將三萬六千頃的太湖,裝進了心裡。這個計劃過於宏大,意味著他將以一己之軀,走遍吳中各地,沿太湖察訪災情。與之為伴的,只有星辰日月、風霜雨雪;只有那沿途的一溝一壑、一河一浜、一圩一壩、一潭一塘。

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自此30年,單鍔終於寫成《吳中水利書》。這是一部以血肉之軀丈量太湖流域的萬古奇書。該書結尾如此寫道:“鍔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每觀一溝一瀆,未嘗不明古人之微意其間曲折婉轉,皆非徒然。惟執事者上之朝廷,則庶幾三州憔悴之民,有望於今日也。”

據載,明代疏通吳江水門,修築溧陽兩壩,均參照該書。各種刻本在坊間流傳,幾乎每一位縣官的案頭,都會放一部《吳中水利書》。《吳中水利書》明清時多次刻印出版,對於今天的水利建設仍有參考價值。

以鏡湖為託,以竹為屏障,漫山遍野的竹綿延起伏,在宜興竹海,放眼望去滿是綠意,重重疊疊濃翠淺綠,隔絕了塵世的喧囂,以清靜妙曼記載著這位“治水民賢”的故事。

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更多有趣生動的傳說和故事

敬請持續關注“宜興竹海風景區”

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治水故事人人傳,民賢單鍔美名揚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稽核處理。

TAG: 單鍔水利竹海吳中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