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脫鞋上殿?不僅僅是衛生問題

據《禮記》記載:“待坐於長者,履不上於堂。解履不敢當階,就履,跪而舉之,屏於側。”那麼,古人為何要脫鞋上殿呢?

實際上,古人對何時穿鞋,何時脫鞋是十分講究的。之所以如此規定,是與古人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的。

古人為何要脫鞋上殿?不僅僅是衛生問題

我們知道,人類發明鞋子,主要的目的是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鞋子成為人類必備的服飾,於是人們對它有了更嚴的審美需求,起到社會文明教化作用。

中國古代有入室脫鞋的習俗,這種習俗也反映出一種禮節文化的要求。其中,有些禮節放在今天絕對不合時宜,但在古人眼裡,是要必須去實行的。

原來,在古代老百姓家裡是沒有桌椅板凳、沙發條几之類傢俱的,僅在室內鋪上“筵”、“席”。“筵”,席的一種,一般鋪在下面,“席”則鋪在“筵”的上面。在正屋裡也可能全鋪“筵”,進屋要經過“筵”,最後才落座於“席”上。假如穿鞋直接進屋,肯定會弄髒人家的“筵席”,顯得十分不禮貌。於是,脫鞋進屋,從衛生層面逐漸轉化成一種禮儀,這樣做表示對主人的一種尊重。

古人為何要脫鞋上殿?不僅僅是衛生問題

古人日常在堂、在室燕居,都要脫鞋。如《儀禮·燕禮》雲:“(司正)請徹俎,降,公許。……賓反入,及卿大夫皆說屨升就席,公以賓及卿大夫皆坐,乃安。”鄭玄注:“凡燕坐必說屨。屨賤,不在堂也。禮者尚敬,敬多則不親,燕安坐,相親在心。

又如《呂氏春秋》載,一次,文摯因為穿著鞋子去拜見君王,君王見了,連理都沒理他。其實文摯算是幸運的了,如果遇到個嚴厲的君王,小則罷官,重則會被關到牢裡。

實際上,普通人家進屋脫鞋,還不是太嚴格,可在帝王以及一些重要禮儀上,穿鞋、脫鞋就要十分講究了。如《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載:“衛侯為靈臺於藉圃,與諸大夫飲酒焉。褚師聲子襪而登席,公怒。辭曰:`臣有疾,異於人,若見之,君將殼(吐)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辭之,不可。褚師出,公戟其手,曰:`必斷爾足。’”杜預注:“古者見君解襪。”就因為沒有脫鞋入室,竟被截去其足,可見人們格外重視此禮節。又《呂氏春秋·至忠篇》雲:“齊王有疾,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疾必可已,非怒不治,怒必殺摯。‘太子固請,文摯期而將往,不如期者三,齊王已怒。文摯至,不解履而登床,更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遂已,此以激怒治疾之方也。”

古人為何要脫鞋上殿?不僅僅是衛生問題

大臣入朝上殿時更要脫鞋。據《史記·世家·蕭相國傳》載:“關內侯鄂君進曰:‘……陛下雖數山東,蕭何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就是成語“劍履上殿”的由來。正因上殿要脫鞋解劍,才會有此特許。又《三國志·魏志·魏書·武帝操》載:“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入室脫鞋成為古人必須遵守的禮節,歷代禮書中有許多入室脫鞋的規定。如《儀禮·鄉飲酒禮》雲:“主人請徹俎。……說屨,揖讓如初,升,坐。乃羞,無爵。”鄭玄注曰:“說屨者,為安燕當坐也。”又《儀禮·鄉射禮》雲:“請坐於賓,賓辭以俎。……主人曰:`請徹俎,賓許。……主人以賓揖讓,說屨乃升。大夫及眾賓皆說屨升坐。’乃羞,無爵。”鄭玄注曰:“說屨者,將空坐,屨褻賤,不宜在堂也。說屨則摳衣,為其被地。”

古人為何要脫鞋上殿?不僅僅是衛生問題

通總的來說,就是人們進屋前,要把鞋子脫在屋子門前的臺階之下,且將鞋放在不妨礙人員進出的地方,出來之後再把鞋子穿上。據《左傳》載,人們為此還設立了專門放鞋的“鞋架”。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場合脫鞋就表示著尊重禮貌。如《禮記》中提及,凡是一些葬禮或者祭花場合,都要穿鞋,室內是不能露出腳趾頭的。

TAG: 脫鞋文摯古人入室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