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出洛陽沿中州東路向東十幾分鍾轉上207國道,再前行幾分鐘左轉上X023公路,遠遠看到平整的田野裡突出一塊高高的臺地,一座古銅色、造型古樸莊重、氣勢恢宏的建築穩穩地矗立在臺地之上,這就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後面就是“華夏第一王都”遺址。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遠望夏都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遊覽主要有三個看點,第一是博物館建築,第二是館藏文物,第三是遺址公園。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夏都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築獨具特色,建築過程中大量採用古老的夯土技術,就地取材,把當地的土、沙、石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按傳統方式手工打夯成牆,再進行找平、修復,最後塗上絕緣漆,整個博物館使用夯土牆近4000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夯土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

除夯土材料外,博物館使用最多的材料就是以銅鋁、紫銅蜂窩板等銅質複合材料進行裝飾,盡顯拙樸莊重之美。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夯土牆

從小在龍的傳說中長大,對龍一直有一種神秘感,小的時候對龍充滿了崇拜,長大始終對究竟什麼時候開始龍的圖騰感到好奇。作為歷史的門外漢,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期待著親眼看一看3000多年前的龍,看一看傳說中的綠松石龍,所以一進博物館就直接尋找綠松石龍,見到之後才發現其做工之精美遠遠超出想象,即使放到現在看,也絲毫不遜色。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綠松石龍形器(複製品)

綠松石龍學名綠松石龍形器,長64。5、由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樑、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構成龍睛,2000餘片大小僅有0。2-0。9釐米、厚度僅0。1釐米左右的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構成龍身,龍身略呈波狀曲伏,近尾部漸變為圓弧隆起,尾尖內蜷,若遊動狀,與現代龍的形象已十分接近,其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目前已知的早期龍形文物中絕無僅有,堪稱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最原始的根源,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裡不只有綠松石龍,還有綠松石項鍊、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七孔玉刀、微雕骨猴和綠松石獸……一個比一個做工精美,尤其是微雕骨猴和綠松石獸,將近4000年前的祖先,在沒有任何現代工具的情況下,在不足一釐米見方的物體上雕刻出放在放大鏡下才能看清楚的、如此精美的作品,真的是再一次被震撼了。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綠松石項鍊

將近4000年前的綠松石項鍊,放在現在也很時尚,我一直在想,在沒有現代工具的遠古時代,他們是怎麼在這麼小的石塊上鑽出孔的串起來的。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放大鏡裡的綠松石小獸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綠松石小獸特寫(出自許宏微博)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放大鏡裡的微雕骨猴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骨猴特寫

微雕骨猴高2。2CM,寬0。75-0。95CM,使用動物骨骼雕刻而成,通體拋光,製作精巧,栩栩如生。

原來以為二里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應該是綠松石龍,到了之後才發現,鎮館之寶竟然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乳釘紋銅爵、綠松石龍形器、網格紋銅鼎、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七孔玉刀、玉璋,綠松石龍形器竟然沒有排到第一位!到現在我都沒搞明白,難道是因為目前館藏的綠松石龍形品是複製品(原物仍在社科院修復)而沒有成為鎮館之首,還是其他原因?

六件鎮館之寶在我看來,除了兩件青銅器略顯古樸粗糙之外,其他四件即是以現代工藝技術來製造,也不過如此。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網格紋銅鼎

鼎最早是古人的炊具之一,主要用來煮肉,後來轉化為一種禮器。

二里頭出土的網格紋銅鼎,三足、圓肚、雙耳,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鼎,被稱為“中華第一鼎”。其造型、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脈相承,但材質是當時罕見的貴金屬青銅,是王權禮制萌生的象徵,所謂“問鼎中原”即此。

二里頭出土的文物中除鼎之外,炊具類還有鬲[ lì ],甑[ zèng ]、甗[ yǎn ] 、斝[ jiǎ ] 等,其中鬲是用來煮食物的,自從有了鬲,古人才可以開始吃煮熟的食物(以前可能只能吃烤熟的食物,小羨慕古人一把,天天吃燒烤);甑、甗用來蒸食物;斝用來盛食物。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鬲,古人用來煮粥的炊具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甑[ zèng ](底部有透蒸氣的孔格,置於鬲上,如同現代的蒸篳)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甗,甑和鬲的合體就是甗,古代的蒸鍋

甗,甑和鬲的合體就是甗,鬲在下面盛水,相當於現代的鍋,甑放在鬲上面,相當相當於現代的籠篳,兩都組合在一起成為甗,相當於現代的蒸鍋。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陶斝

斝有兩種,陶斝和銅斝,陶斝出現時間早,相對於較晚出現的銅斝,二者在造型和用途上都有較大的區別,陶斝為盛食器,器型扁寬,可用來烹飪食物,而銅斝相對瘦高,用途上則為溫酒器。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乳釘紋銅爵

乳釘紋銅爵,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之一,形態優美、造型流暢,被稱為“中華第一爵”。爵是古代的酒器,相當於現代的酒杯,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不同的形狀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只有一定地位的貴族才有資格使用爵,“加官進爵”就源於此。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應該是古代的一種飾品,用青銅鑄造出主體,再用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加工精巧,絲絲入扣,神奇的是雖歷經三、四千年,上嵌綠松石竟然無一鬆動脫落,足見當時工藝技術之高超。

據考證這些綠松石原料都是產自湖北十堰,也就是說在當時,王權的控制區域已到達千里之外的鄂西北地區。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七孔玉刀

七孔玉刀,長60。4-65釐米、寬9。5釐米,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寬的寬長梯形,兩側各有兩組對稱的扉牙,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狀和幾何圖形構成玉刀兩面紋飾,刀背處有等距且排成一條直線的七個圓孔。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七孔玉刀區域性圖

七孔玉刀做工之精美,工藝之細緻放在今天也令人歎為觀止。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玉璋

玉璋古代六器之一,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等形狀各異的六種禮儀玉器,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使用,常簡稱為“禮器”或“禮玉”。《周禮。春秋。大宗伯》 載:“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是為“六器”。按考古界的一致觀點,玉璋文化是中原文化,以黃河流域為發源地,並向周邊輻射至江南以至東亞、東南亞,而二里頭正是玉璋文化的核心。

博物館裡的文物不單是精美,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多,多得無法一件一件去陳列,只能滿展臺,滿櫥窗去擺放;多得讓你產生錯覺,感覺不是博物館,是市場。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展臺上的文物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櫥窗裡的文物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琳琅滿目的文物櫥窗

博物館旁邊就是二里頭夏都遺址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裡面的文物大都來自旁邊的遺址公園,整個遺址現存面積大約300多萬平方米,加上被洛河徹底沖毀的部分,估計整個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二里頭遺址公園是二里頭遺址的保護性展示公園,在公園內實景展示了遺址內宮殿群及作坊群的真情實貌。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圖片來自網路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井字型城市幹道網和宮殿群遺址(圖片來自網路)

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迄今最早的城市幹道,圍繞核心宮城區呈“井”字型佈局嚴整,表明都邑建設時經過縝密規劃;道路寬度10-20米,最寬處24米,相當於現代城市四車道,這麼寬的道路,在目前許多比較大點的城市也不過如此,由此可見其規模之宏大。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呈中軸線對稱佈局的2號宮殿(圖片來自網路)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宮城區的宮殿群(圖片來自網路)

二里頭遺址宮城內建築依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後多進院落,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具有中軸線對稱佈局的建築,該佈局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建築、特別是宮室建築型制模式,影響中國建築文化至今。`

哪裡是“華夏第一王都”?何處為“最早的中國”?

宮城遺址

二里頭屬於大型都邑遺址,三代考古人用了60多年,僅僅發掘了1%多點,即不斷重新整理考古的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具有中軸線對稱佈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遺蹟和祭祀區域、最早的青銅器冶鑄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兵器、最早的使用雙輪車轍……

形成一個穩定區域國家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至帝王宮室制度、下至民族圖騰、百姓生活用度,只有擁有了相同的文化的族群,才可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國家,而一個穩定的國家形成之後也必定擁有相同的文化。從二里頭為宮城代表的建築文化到綠松石龍為代表的民族圖騰文化,鼎,爵為代表的禮儀文化,都顯示出二里頭時期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二里頭都邑規模、玉器、微雕等製造之精美,反映出二里頭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體;從千里之外輸送綠松石料至二里頭,到玉璋禮儀從二里頭傳到千里之外的周邊,說明當時的二里頭已經成為當時一個有著強大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的中心。

在來二里頭之前,看到網上一些人出於各種原因、各種目的質疑:沒有文字證明,如何證明夏代存在?二里頭不是夏都,二里頭遺址不能叫夏都遺址。來到二里頭看過之後感到,那些質疑的人也應親自到二里頭認真看看才對,真的不宜僅坐在電腦前閉門造車、高談闊論——你可以質疑二里到底是不是夏都,你甚至可以質疑到底有沒有夏代,但你一定不能質疑二里頭代表的高度發達的文明、強大控制力和影響力的行政體——用官方的表達就是“廣域王權國家”。這個文明行政體也許真的不叫夏,她也許叫秋、叫冬、叫華,但這真的不重要,名稱而已,重要的是她確確實實地存在,確確實實的有著強大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確確實實形成了穩定的核心文化並一直影響中國以至世界至今!

二里頭文化及其以前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和石峁文化等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源頭,到了二里頭時期的二里頭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面積最大、文化發展程度最高的、有明確規劃的大型都邑,二里頭文化是遙遙領先當時其他文化的核心文化,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標誌性文化,作為世界幾大原生文明發祥地之一的中國,只是到了二里頭時代,才擁有了可以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提並論的文明實體,誕生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開始了五千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這個論述比較中肯,因此這裡被稱為“最早的中國”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TAG: 二里頭綠松石遺址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