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1997年寫的隨筆《老人與海》,五年後在一家國外中文網站上搜索到被加拿大與美國兩位大學教授引用在他們的論文《解讀之管窺》中。這篇論文又於2007年刊發於國內《淮南師範學院學報》,文中提到“一位叫做徐景洲的中國讀者寫道:‘第一次讀《老人與海》……強烈感受到的只是孤獨……第二次獨《老人與海》……又覺得自己彷彿是海明威筆下的那個失敗的老人了……最後得到的竟然只是大馬林魚的那一副空骨頭架子而已……第三次讀《老人與海》……就有了一層新的體驗。曾經盡其生命的能量,為自己的理想追求過、奮鬥過的老人,不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嗎?’”。文末註釋中注到:“徐景洲《三讀老人與海》1997年3月28日《邳州市報》”。當時感到驚訝的是,兩個不同國家的大學教授怎麼會注意到《邳州市報》這樣一份縣級小報,並且會引用這家小報上的文章,作為中國讀者閱讀《老人與海》的代表性觀點?作為被引用文章的作者,自然少了一番小小的激動與得意。

但是後來,在網上再搜這篇論文時,發現有兩種版本,外國中文網站與學報影印版的文中都有我的名字,但在一家網站的文字版中,原文的“一位叫做徐景洲的中國讀者”被改為“一位國內讀者”,顯然,這樣改,是想掩蓋這篇論文原是發表於國外網站並且是面向全世界讀者的事實,讓人以為是中國學者寫的。想來,這應是自媒體洗稿所為吧?

意想不到的是,偶爾一次搜尋拙作《三讀老人與海》時,卻出現了卻是令人氣惱的一幕,拙作竟被一個叫“張宏斌”的人,僅僅在開頭加了一句“在我理解,可以收藏的書應該是好書,而”,接下來“好書是常讀常新的”及以下全部文字,完整抄襲發表在了《新京報》上,並被“光明日報網”的“光明讀書”專欄轉載,且還被一本中學語文教輔以這個抄襲者的名字選為閱讀題!當然,氣惱之餘,也有幾分阿Q式的得意,因為文章能被人引用並剽竊發表在大報上,說明有價值。而這樣的事,我遇到很多,都是不了了之,因為找了也沒用。比如山東《大眾日報》二十多年前就發表別人剽竊抄襲我的談水滸人名的文章,去了兩信編輯部討說法,都沒下文。還有一個網名“山東混子”的人,用我的“大洲”筆名,連續在《齊魯晚報》上抄襲發表我的小城舊事系列散文多篇,當然,稿費全歸他,而他不害晚報論壇上,以“大洲”之名,把我新寫的發在網上的文章,一篇篇轉載,並以作者自居。我在論壇反映此事,也只能不了了之,後來報紙以我本名“徐景洲”發了我的幾篇散文,算是補嘗。而那個“山東混子”則發信息道歉,說他很窮,稿費就不退了。為什麼會抄襲我這麼多文章呢?他說感覺文章好,抄著抄著,就覺得是自己寫的了。而我因此在那論壇上為此發了個宣告,卻有網友說我是炒作自己,無言以辯,只好從那論壇那退出了事。

1990年代我熱衷紙媒投稿,發表文章也有上百篇,上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史知識》《名作欣賞》等幾十家國家與省級報刊,過了一把寫作發表癮,一天之中接到四五份用稿通知的狂喜,是一生的美妙回憶。但2000年後,雖然寫的更多,卻都滿足於網路發表,懶於給紙媒投稿了,當然,發表的文章也就極少了。很懷念九十年代單純的“文青”歲月,也因此寫下了不少被轉載於書刊的得意之筆。而且那十年,我還利用市報副刊的平臺,把當地的文壇搞得有聲有色,風聲水起,也是當地許多文友們最難忘的文學激情燃燒的歲月。

愛好讀書與寫作,是一生的幸福。

附圖為相關資料:

【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筆耕紀曆】由《三讀老人與海》被引用與剽竊想到的|隨筆 徐景洲

TAG: 老人與海文章抄襲徐景洲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