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解讀——致中和

中庸解讀——致中和

致中和

【原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張居正講評】這一節是體道的功效。致,是推到極處。位,是安其所。育,是遂其生。子思說:“中固為天下之大本,然使其所存者少有偏倚,則其中幽有所未至也。和固為天下之達道,然使其所發者少有乖戾,則其和猶有所未至也。故必自不睹不聞之時,所以戒慎恐懼者,愈嚴愈敬,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有一些偏倚,是能推到中之極處,而大本立矣。尤於隱微幽獨之際,所以謹其善惡之幾者,愈精愈密以至於應物之處,無有一些差繆,是能推到和之極處,而達道行矣。由是吾之心正,而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而天地之氣亦順。七政不愆,四時不忒,山川嶽瀆,各得其常,而天地莫不安其所矣。少有所長,老有所終,動植飛潛,鹹若其性,而萬物莫不遂其生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而中和之理,相為流通,故其校驗至於如此。然則儘性之功夫,人可不勉哉?

【翻譯】這一節是講踐行天道的功效。致,是推到極處。位,是安其所。育,是遂其生。子思說:“中固然是天下的大的根本,然而,假如人們內心所存養的心性稍微有一點偏倚,則會出現有所達不到中的情形。和固然為天下的達道,然而,假如人們所發動的情緒稍微有一點偏倚,則會出現有所未能達到和的情形了。所以呢,必須要在不睹不聞之時,來戒慎恐懼,對此應該要求十分嚴格,態度十分恭敬,以至於在至靜之中,沒有一些偏倚,這是能將中推行到極致處,而大的根本就確立了。特別是,要在隱微幽獨的地方,謹慎省察意念的善惡的幾微的變動時機,要讓這省察的功夫越來月精微和嚴密,以至於在應對事物的時候,沒有一些差錯,這是能將和推行到極致處。由此,我的心正,而天地之心也會端正。我的氣順,天地之氣也順。七政執行沒有差錯,四時的流通沒有錯誤,山川,五嶽,四瀆,各得其常道,而天地間的事物沒有不安其所在的位置的。年幼的能夠獲得撫養成長,年老的,能夠獲得贍養,動物,植物,天上飛的鳥類,水裡潛著的魚類,都順應他們的習性,而萬物都能夠成就他們的生命。”大體上,天地萬物,本來和我是一體的。而中和的道理,是相互流通的。所以呢,本來應用於人的中和的道理,到了天地萬物上面,它的驗證也是如此地符合。然而,盡力修身,以讓自己的性情達到符合仁德的性的這一功夫,想要完成它,人是可以不努力的嗎?

【講解1】從這一節來看,我個人的一大感覺仍然是說,張居正本人的這種追求完美,絕對化的傾向是挺厲害的。

張居正認為,要透過嚴格的要求,透過恭敬的心態,來讓個人的言行符合中和的要求。這樣的觀念,其實是並不正確的。

關於道德,關於仁,這樣的東西,你在去踐行的時候,你是需要去付出,去承擔一些個東西的。如果你的道德修養,你的心靈感悟,暫時地,未能夠達到相應的境界,你急著想要讓自己的言行符合中和的要求,那是不可能的。

道德修煉的功夫,應該是有一個從基礎到高階的逐漸地提升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修養層次裡面,應該是要有著不同的要求的。如果一味地想要透過嚴格,恭敬,來讓自己每時每刻都達到中和的狀態,那是不可能的。

想一想,張居正在輔佐萬曆皇帝的後期,會有著嚴急,有著操之過急的毛病,這個其實是跟他的這種完美,絕對化的傾向,是有關係的。可惜,張居正未能夠很好地領悟到這一點。

任何一位學習儒學的人,都應該對儒學的道理做出深思的。儒學經典的有些話語,它的本質目的是對的,然而,具體的說法,是存在著問題的。在論語裡面,子路就曾經批評孔子迂腐。子路的批評是對的。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看,孔子的迂腐是哪裡。

儒學,乃至我們的國學經典博大精深,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儒學的學習,對於個人的修身,對於國家的治理,有著很好的作用,這個也是真的。但是呢,前人在學習了儒學的道理以後,有很多人在實際去做事的時候,是會存在著這樣與那樣的問題的。

對於前人存在的問題,包括孔子本人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客觀地加以分析,克服這樣的缺點,不斷地完善儒學,完善孔子的思想,繼承聖賢的志向,修身養德。

儒家經典,究竟該如何來理解,如何去應用與實踐,這個是我們需要好好地來思考的東西了。

科學知識,需要許多的科學探索。我們的儒學,也是需要諸多的科學探索的。科學思維,是可以應用於儒學知識的弘揚的。

今天的人,大體上,在解讀經典的水平上,是不如古人的。所以呢,我們想要很好地學習國學,學習儒家經典,我們是需要好好地來學習與繼承古人的學習成果的。

然而,古人的很多的理解,也是存在著問題的,我們對於這些個解讀有誤的地方,以及聖賢本身就說的有錯誤的地方,我們也是需要不斷地糾正和完善的。只有不斷地糾正,完善,才能夠讓我們的儒學更加良好地去發展著,才能夠讓社會產生更多的聖賢。

【講解2】七政,指的是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這裡,古人所說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它和今天的太陽系的五個大行星,是否是一樣的概念,這個我就不清楚了。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的。

瀆,是水溝的意思。而大的水溝,那就是河流了。我們去看古代的知識的時候,有那麼四個大的河流,被稱作四瀆,它們是江河淮濟。江,古人稱之為江水,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長江。河,古人稱為河水,指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河。淮,是淮水。濟,是濟水。這四條河流,在古代,都是注入大海的。

五嶽,這個沒啥說的吧。

嶽瀆,我在翻譯張居正的講評的時候,我是將其解釋成了五嶽,四瀆。關於四瀆的具體的概念,我們就在這個講解2裡面來說了。

【講解3】在喜怒哀樂之未發一節,以及連著的本節,我的講解,那是和張居正的講解有所不同的。

致中和,在這裡,我將中和看做是連起來的一個詞語。當中與和連起來的時候,重點是在和。中和,就是和。

致中和,就是致力於將自己的心靈,情緒,較好地修煉到中和的境界,修煉到平和冷靜的境界。

然後呢,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我們還需要來解讀一下了。

首先呢,我們來說萬物育焉。育,一般來講,就是生長髮育的意思。而萬物育焉的育字,它不是單純的成長髮育的意思,而是特指生長髮育得特別繁榮,特別地旺盛的狀態。

致力於中和,會導致萬物發育得特別地繁榮與昌盛。這其實是一種比喻。其本身的含義是,我們若是好好地修煉品德,致力於將自己的心靈脩煉到中和的境界,修煉到平和冷靜的境界,這會讓我們的事業,獲得良好的發展,讓我們的事業發展得繁榮而昌盛。

萬物,是一種比喻,它其實指的是我們所經營的事業。萬物育焉,其實是說,事業發展得繁榮與昌盛。

致中和,好好地修煉品德,讓自己的心靈達到中和的境界,達到說,我們遇到各種的挫折,失敗,困境,我們都能夠較好地去面對,以較為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所發生的一切,那麼,這樣的一種平和的心境,良好的心態,會有利於我們去發展事業,經營人生。

注意,在這裡,這個事業,指的是廣義的事業。友情,愛情,婚姻,經濟事業,財富,社會福利,國家治理,都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廣義的事業。

這樣一來呢,萬物育焉,我們就講完了。接下來呢,我們來講解天地位焉。什麼叫做天地位焉呢?

我們可以將道德的要求,視為一個規範體系。

人們為何不願意遵守道德呢?那是因為,在利益的誘惑之下,內心的平衡被打破。如果我們達到了中和的心靈境界,那麼,我們是能夠遵守道德的,我們的行為,是可以合乎道德規範的。

當我們的言行符合道德體系的時候,這會怎麼樣呢?

當人的行為合乎道德,合乎仁義禮智的要求,合乎天道的時候,那麼,天地,就會在冥冥之中,去幫助人了。

《周易·繫辭上傳》裡面講道,“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上天所幫助的,是順從天道的人。人所幫助的,是講誠信的。踐行誠信,而又順應天道,尊崇聖賢,這樣子去做,就會“獲得來自上天的保佑,會吉祥而沒有不利”。

這個“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出自《周易·大有·上九》。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去我的周易解讀裡面,去學習周易的大有卦。目前,我的周易解讀還沒有更新到大有卦,大家想要去學,可以自己先去找書來自學著。

從周易的《繫辭上傳》來看,我們若是能夠讓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體系,合乎仁義禮智,順應天道,那麼,天地就會以它的特有的形式,來幫助我們。

你在平日的生活裡,可能會想,要是有貴人來幫助我,我就能夠有錢了,我就升職加薪了。

如果我們順應天道,讓自己的行為,合乎仁義禮智,那麼,天地會成為我們的貴人,會幫助我們升職與加薪。

在這裡,所謂的天地位焉,暫時地,我們可以將其解讀為,天地會發揮它的好生之德,會發揮著對我們的幫扶與幫助的作用。天地任何時候,都是在它自己的位置上。而在這裡所說的天地位焉,其實是說,天地不但是在那裡,它還發揮著對我們的生養扶助的作用。

在電視劇裡面,如果看到良善之人被惡人欺凌,我們可能會說,是老天爺不長眼睛。此時,天地確實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的,但是呢,它也不去發揮著它的扶正祛邪的作用啊。

如果有這樣的官員,他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為老百姓做實事,我們會尊重他嗎?如果有官員在自己的職位上,恪盡職守,為民做實事,人民當然會記住他的恩德的。

天地位焉,特指天地在發揮著對人的幫助與扶持的作用。

如果是天地不位焉呢?那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如果是天地位焉呢,那就是,天地會成為我們的貴人,會來幫助我們。

論語裡面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大人與聖人,他們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他們的言行,是符合天道的。孔子是聖人,我們學習論語,學習四書五經,聆聽聖賢的教誨,便是在體會天道,在嘗試著去踐行天道了。

敬畏聖賢,學習聖賢所教授給我們的道理,好好地去踐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這個就是在學習與踐行天道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它的意思是,我們若是好好地來修煉自己的品行,讓自己的心靈達到中和的境界,讓自己在遭遇各種的挫折與逆境的時候,能夠較好地去面對境遇的得失順逆,那麼,我們的言行,便會符合仁義禮智,便會順應天道。因為我們敬畏聖賢,順應天道,那麼,天地會發揮著它的作用,會成為我們的貴人,來幫助我們。天地幫助我們,那麼,我們的事業,就會發展得很好,很繁榮,很昌盛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天道,它並不簡單地等於善良。

劉備是一位仁德的君主,但是呢,他想要復興漢室而未能夠實現,這個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看一看他在關羽被殺之後的反應。

在這裡,我們大體上採取三國演義的案例,而非三國志的案例。

在關羽被東吳所殺以後,由於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兄弟情深,劉備就很悲傷,對東吳很憤怒,希望為義弟關羽報仇,滅掉東吳。

而在關羽被殺的大致同一時段,曹丕廢掉漢獻帝,篡位奪權,稱帝了。曹丕的這種行為,這種篡位的行為,屬於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

在這個時候,劉備可以選擇先為關羽報仇,然後呢,再去慢慢地考慮著討伐曹丕的篡逆行為。這樣子去做,那就是以私仇為重了。

劉備也可以選擇先去聯合仇人東吳,討伐曹丕。這樣子去做,這是將國家大義擺在了第一位置。

憤怒,誰都會有這樣的情緒的。而在關羽被殺,曹丕篡位的時間節點上,正確的做法是,劉備克服自己的憤怒情緒,先去聯合東吳來討伐曹丕,先去滅掉曹魏,然後,再去報義弟關羽的仇,去討伐東吳。

如果劉備真的是先伐曹魏,再去討伐東吳,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高的道德境界了。可惜,劉備未能夠較好地克服自己的憤怒情緒,而選擇了先去報私仇。

致中和,它是說,我們在應對外界的情境的時候,要調節個人的心靈矛盾與情緒矛盾,使得心靈保持著平和冷靜的狀態。而劉備的做法,那是未能夠達到中和的境界的。在關羽被殺的時候,他未能夠較好地調節個人的悲傷與憤怒情緒,未能夠在曹丕篡位的涉及國家大義的關鍵時刻,保持理性,保持平和冷靜的心態。

由於劉備在這種關鍵時刻,未能夠達到中和的境界,那麼,天地也就不位焉了,他的興復漢室的事業,也就未能夠成功。

我們說,劉備先去討伐東吳,不見得會失敗,也許會獲得成功。但是呢,先去報此仇,討伐東吳,還是先以國家大義為重,討伐曹魏,這個是涉及了個人的心靈能量了,這是涉及了作為政治家的道德境界的問題了。如果在這種關鍵的問題上,劉備能夠克服私人的憤怒與悲傷情緒,先以國家大義為重,那麼,這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境界了,甚至是會達到周文王的境界了。

如果劉備的道德境界達到了劉邦的境界,達到了周文王的程度,那麼,他的興復漢室的志願,是能夠實現的。

可惜,劉備是未能夠達到劉邦與周文王的境界的。

由於劉備的心靈能量不足,未能達到中和的境界,未能夠符合天道,那麼,天地就沒有辦法幫助他了,事業,他的復興漢室的事業,也就未能夠如願了。

這是劉備的道德境界。我們再來說一說周文王的故事。

在商朝末年,當朝的帝王是紂王。紂王他很暴虐,殘酷地對待百姓,枉殺忠良,人民對商紂王很是痛恨。而在同時代,商朝西邊的一位諸侯,周西伯,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他是對百姓很仁愛,禮賢下士。周文王的賢德,引來了紂王的妒忌與恐慌,擔心周文王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而找藉口召來周文王,並將周文王囚禁在羑里。周文王的封地的一些個臣子,很擔心周文王的安全,就想辦法要讓周文王獲得紂王的釋放。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去救助父親文王。結果呢,紂王將伯邑考給殺了,做成肉湯,包成包子給周文王吃。

我們知道,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周文王擅長占卜,一看到紂王命人端來的肉湯與包子,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伯邑考的肉。此時,他的內心很悲傷,他為自己的兒子的死而感到傷痛。如果此時,周文王因為自己死了,就表現出了他的憤怒,就對紂王大罵不止,那麼,周文王當時就會被商紂王給處死了。

周文王並未選擇當時去發作憤怒,而是選擇了隱忍,吃下了自己兒子的肉做成的包子與肉湯,這讓紂王對周文王放心了。後來,紂王釋放了周文王。周文王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後,暗中修道行善,積蓄力量。最終呢,在周文王死後,繼位的周武王繼承了文王的志向,去討伐商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這個是周文王的故事。

誰死了兒子會不傷心呢?

周文王在死了兒子的時候,他選擇了暫時去隱忍,積蓄力量。

像周文王這樣,在失去兒子的巨大悲痛的情況下,調節心靈矛盾與情緒矛盾,克服悲傷與憤怒的情緒,忍耐,保持心靈的平和冷靜,這個是我們所說的致中和。

由於文王是達到了中和的境界,順應了天道,因而,天地就來幫助周文王了。最終呢,周文王的兒子,繼位的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的江山。

我們學習儒家經典,本質的功課,是提升心靈能量,達到中和的心境。

在中和的心境裡面,在天地鬼神的幫助之下,我們去發展事業。這樣子的話,我們的事業,是可以獲得良好的發展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一句話的道理,那是很深刻的。

想一想,多少人,在酒桌上,在所謂的朋友之間,一句話不對頭,就抄起了酒瓶子,就打起來了,甚至是打出了人命。這是否是中和的境界呢?

可以的話,我們是希望,大家的心境,能夠在一番修煉中,逐漸地,得到提升,逐漸地達到中和的境界。在中和的境界裡面,去發展事業,那麼,老天是會幫助你的,鬼神是會幫助你的。

儒家經典,聖人,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當是非常寶貴與尊崇的。

敬畏聖賢,好好地傳承與發揚儒學,這對於整個社會的治理,那是有著非常大的意義的。

敬畏聖賢,修身養德,當是一個人一生的十分重要的事業。

TAG: 周文王我們境界天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