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丨《中庸》“體物而不可遺”之“體物”何解?(續)

中庸

》“

體物而不可

遺”之“體物”解(續篇)

(以下續前篇)

【馮兵】昨天你們討論的“鬼神體物而不遺”的“體物”,我覺得應該是“為物之體”的意思,全句是說鬼神無形象無方所,但又構成了物之本體(非指形上本體),不可失去。因為無物不有鬼神(就人來說,鬼神其實就是指魂魄),鬼神是生命體的生命力的來源以及生命活動的形式。

【曹景年】“體”字的意義,還是不太理解,需要更多例證。不知高郵二王(王念孫、王引之)有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

【林桂榛】身邊無書,不清楚啊。好像《紅樓夢》什麼的有“體己”,貼著、貼身的意思吧。鬼神擺脫不了,幽靈一樣無處不在,此為鬼神“體萬物而不可遺”的盛德或能耐。這不是什麼形而上中下學或什麼本體論,信仰宗教,或瘋狂戀愛過,就精神好懂了。

【周啟榮】

《中庸》

:“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可以理解為鬼神自身無形狀,以物為體

體物就是以物為體

體道、體仁、體天下也可做如是解

一個可能解讀

《禮記·禮器》:“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 君子以禮為體。《禮記·樂記》:“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鬼神以物為體,精粗不遺。

【林桂榛】可以理解為鬼神自身無形狀,以物為體,體物就是以物為體。——以物為體,周老師此解錯的,具體不爭論了,請海涵。

身有為體,某某有之謂在體,鬼神及萬物謂鬼神體萬物,若愛無所不在,言威無所不在,如同說“陰魂不散”一樣。

【周啟榮】周老師此解錯的,具體不爭論了——林老師,太正常了。對你來說,我什麼時候說對過了?我都習慣了,哈哈。

【林桂榛】周老師,阿彌陀佛了。周老師也有很多我贊同的,有記錄存照的,此是抹殺詆譭不了的。

《樂記》“精粗之體”是講事物,“父子君臣之節”是講秩序,跟《中庸》“鬼神體萬物”之“體”的語法詞性都不一樣。

【周啟榮】善哉,善哉。我善忘,選擇性記憶了。

【周啟榮】“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以群臣為體,以庶民為子。“禮以體長幼曰德。”長幼之德以禮為體,沒有禮,長幼之序無法體現。“體長幼”,就是以長幼有序的德行的體現。

【林桂榛】

周老師上二例,若口語“體貼”的體,動詞“體”若貼身貼體,體長幼即貼行長幼,禮之德本如此,即《樂記》曰禮以別異也。

【曹景年】

禮以體長幼,曰德。好像應該這樣斷。林老師不要把現代漢語扯進來。

【林桂榛】很多口語的用詞,實是古義有之,不要一概現代漢語云雲。

【曹景年】體物,體若是以動用法,體長幼,以長幼為體?

【林桂榛】

禮要體長幼,若言禮行以別異也,體長幼若按長幼行,說體現、體貼長幼,也湊合。其實不需要翻譯,體物、體己云云並不拗口。鬼神或上帝的大德“體萬物而不可遺”,不需要白話翻譯。

【周啟榮】《禮記》:“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

以天地為體,以四時為法。

《荀子》:“夫道者體常而盡變。”

道以常為體。

《荀子》:“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

體道者,以道為體。

【林桂榛】周老師的體論,可能誤導哲學家更加強化“中國哲學固有的本體論”。

其實孟子要害是道德操論,荀況要害是道德偽論,不是什麼本體不本體,就是動詞“體”之體而已。操作了、作為了,就是體,體己體物之體。

如果按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之四因論,古代中國哲學家沒幾個合格,都很爛。

【周啟榮】你怎麼亂扯什麼哲學問題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你的章句訓詁問題。

我們正在討論的是“體”在先秦文獻裡的各種涵義與用法,不要牽連你討厭的哲學問題。你來分析一下我列舉的句子裡的“體”字應該怎樣理解。

【林桂榛】

體萬物和以萬物為體,可能有距離。《紅樓夢》第五回“以情體道”,未必以道為情體。實在質料論情本體、道本體≠實在作為論的體情、體道,或許。

【周啟榮】林大師,你雲遊回來脫胎換骨,變哲學家了,猛攻本體論,不談訓詁了?

【林桂榛】我小丑懷疑論,一切都懷疑,除了於Z席。

【劉依平】

只有在“體萬物”這句和“體天地”句中,體才是“以…為體”之義。這在古漢語中應當屬於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象。但在往後,體作為動詞,即形成了體察、體知、體證義,是否還需要在“以…為體”上索解,似可不必。故就《中庸》而言,此處徑作“體察”即可。以上是就語言而論。

倘以“以萬物為體”解“體萬物”,似也與先秦鬼神觀不合。此時論鬼神,只說“無所不之”而不說“無所不在”。

蓋鬼神降臨,必須致祭者以其精誠,鬼神然後感格,所謂“祭如在”。鬼神並不以萬物為體。

否則,今日在草木、明日在瓦礫、後日在曾玄孫,那麼子孫不知所拜祭,一切人類社會的秩序就無從建立了。這是就思想而論。

【林桂榛】

鬼神來不來格與本在不在兩回事,性仁義性善與心中覺到了性善與否,兩回事。不能因為格不到鬼神或善性,否定說它不在,這也是儒學一派真義。

“無所不之—無所不在”,之即至,即來,即在,但鬼神格在系後於鬼神本在。

【周啟榮】我們可以先討論秦時期的鬼神觀。當時只有一種鬼神觀還是有很多不同的鬼神觀?墨子的鬼神觀與荀子是一樣的嗎?

【劉依平】我相對熟悉的是《禮記》,《墨子》沒涉獵過,太孤陋了……不知道其中是否有區別。

【周啟榮】我們不能假設只有一種鬼神觀,也不應該有信心徹底研究明白先秦人的信仰世界。墨子就批評儒家不信鬼神。

【劉依平】

整體上我傾向是鬼神觀念是先秦諸子共法,即從殷商、周代流傳下來的一個公共性觀念。但如何理解鬼神,並安頓鬼神在這個人文世界中的地位,諸子可能不盡相同。譬如是否直接向鬼神邀福,抑或是行正道、鬼神自然歆佑,恐怕就有不同。

【周啟榮】《墨子》有《明鬼篇》,信天鬼的。《墨子》:“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齊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信”,有不同程度與認知。

【曹景年】

儒家應該是信鬼神的,墨子批評的是儒家不信鬼神具有賞善罰惡功能。儒家最重祭祀,能不信鬼神?

【劉依平】

我贊同曹老師。鬼神是儒家的信仰部份,但他們對其作了道德化和理性化的轉化。

【周啟榮】當代科學昌明,還有人信鬼神嗎?儒家當然“信”有鬼神,但態度是敬而遠之。

【劉依平】敬,即承認其有;遠,即承認超越性,所謂天道遠、人道邇。孔子祭祀時敬慎之態度,《禮記》《鄉黨》都有很詳細的記載。我不贊同將“敬而遠之”當作擱置不論來理解。我站在宋學乃至新儒家立場上說。

【曹景年】

鬼神就是鬼神,也沒有那麼高大上,道德啊超越啊之類的。祭祀的時候,他們就是認為會有鬼來歆享,祭天的時候能跟天神通。

【林桂榛】

個人贊同曹老師理解,鬼神簡白事,不要哲學化理解,後者屬於自作聰明。非得造一大堆哲學道理,也是鑿智毛病。

先秦秦漢儒都不信鬼神,那三禮與《書》《頌》是廢紙,《史記》《漢書》故事也是偽造……

在鬼神問題上,孔子反而是比較古怪但也不出格,墨子批儒非天批的是恰是這類儒。思孟派在墨楊刺激與社會世情下襬回來,荀況派在思孟派囂囂下又掰回來,這辯證戲法有趣極了。

【劉依平】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確認原始義沒有問題,也要看到後來的理論發展。

【姚海濤】整理瞭解各位爭議,討論已經比較充分。

至於“體”是名詞還是動詞,“體”者體察、體悟也,我服膺劉依平兄之論。其“劉”(殳)除蕪雜,“依”於元典,是為持“平”之論。

若依荀子,“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其“體”亦是動詞之用。體、行平列,是為確論。

【劉依平】謝謝姚兄謬賞。

【林桂榛】“體/體”這個字具體怎麼造字造義的,手頭無三大詁林,沒法深入查考,仍然混沌無知狀態。《金文編》錄有一個“體”字,但不知具體行文用法以及是否確鑿為“體”字,手頭無資料。

很多古字用法或含義啊,要追根溯源研究,這不是周老師批評的“只會以古為對”的簡單印象,也不能檢索羅列劃分歸類就了事,此終究不知某字底細如何,乃至歸納分類一樣錯誤(章句用字錯解)……

就如漢語“行”字,當明白甲骨文摩寫行軍之佇列(

是數人整齊並進樣,並非腿骨或小脛或十字路口等

),那麼行動、行列、正事謂行就好理解了,荀況定義行以及漢儒還這樣講行,講行是幹正事,這是有語言成俗淵源的,是可以歷史貫通理解的。

簡單分個各代、各書義項,不全面搞清來龍去脈匯通之(包括搞清通假/借用/訛字現象),還是非訓詁學、文字學真修煉。

某字通某,某訓某,講的光怪陸離離題萬里的訓詁學論文多得是,很多不知底裡不著調,卻貌似博學如山、頭頭是道,古文了得樣。

【曹景年】轉:就《集註》來看,鬼神“體物”其實是“為物之體”,具體地說就是陰陽二氣聚而為物,最後也是陰陽二氣散則此物亦不在,這是從萬物的生成壞滅之構成論來理解“體物”,通俗地說就是“鬼神=陰陽二氣”……

——

上是網上論文的另一種理解,體物不是以物為體,而是相反,為物之體。

【林桂榛】漢宋儒什麼都謂陰陽之化,把陰陽玄學了,就如把五行予以“金木水火土”巫術化了一樣。

《中庸》“體物”句,一開始討論時謝老師指出是動賓結構,應該不算錯讀的。

附一:《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記·郊特牲》:“玄冕齊戒,鬼神陰陽也。”唐疏:“鬼神陰陽也者,陰陽謂夫婦也。”宋陳淳《北溪字義·卷鬼神》:“……其實二氣只是一氣耳,天地間無物不具陰陽,陰陽無所不在,則鬼神亦無所不有。”

附二:宋李公明《中庸》:“要識中庸義,中庸乃是庸。不須求勝解,只此是奇功。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若將聲色舍,聲色卻盲聾。”

——章太炎認為先秦時莊子荀子最博學,須注意,章瘋子沒瘋,不愧革命家、國學小師也,牛得一塌糊塗。

【周啟榮】章太炎是思想大家。

(荀子學園2022。05。04,孫作聖整理)

爭鳴丨《中庸》“體物而不可遺”之“體物”何解?(續)

TAG: 鬼神為體體物林桂周啟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