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黎族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黎族服飾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後用紫甘藍(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乾而成。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襬以花紋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有些身著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豔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

古代黎族服飾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古代典籍有不少有關黎族服飾的記載,如《漢書》卷28《地理志》載:“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師古曰:‘著時從頭而貫之’。”美孚方言黎族婦女有傳統的纈染技術,蘇軾在《峻靈王廟記》所說的“織花黎”指的就是美孚方言黎族。這種纈染方法是先在經線上扎出花紋,然後染色,再織成衣物。

在與島上各民族頻繁的交往過程中,黎族服飾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紐為飾紐,後來又改為琵琶紐,最後將對襟改為偏襟。賽方言黎族群眾,除陵水黎族自治縣祖關、群英地區婦女穿的是有花筒(俗稱“絲筒”)外,其餘均先是在裙尾、裙腰上繡花,後又在上衣反鑲色彩較為鮮豔的布邊,筒裙多織條格紋,最後只穿藍衣黑裙或素身無花紋服飾。

黎族服飾工藝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黎族祖先利用這種樹皮纖維來縫製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稱為“樹皮布”服飾。黎族服飾過去絕大部分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其染料以在山上採集植物為主,礦物為輔。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範大成《桂海虞衡志》、趙汝適《諸蕃志》、周去非《嶺外代答》等都有關於黎族織錦原料的記載。如《桂海虞衡志》:“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國錦採,拆取色絲,間中棉挑織而成,每以四副聯成一幕。”又《嶺外代答》:“海南所織(吉貝布)則多品矣!幅極闊……,間以五采,異紋炳然!”海南黎族所織的“黎錦”、“黎單”、“黎幕”,色彩鮮明,美觀適用,頗為中原人士所讚賞。

黎族男、女服飾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女子服飾

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繡著精緻的花紋圖案。上衣有直領、無領、無鈕對襟衫或者貫頭衣。貫頭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織的布料縫成,適於刺繡加工,故衣襟多是繡花。女裙,我們稱之為筒裙,通常由裙頭、裙身帶、裙腰、裙身和裙尾縫合而成,但也有少於或多於四幅;由於各幅都是單獨織成,因而適合於織花、繡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紋圖案比較多,複雜。有些筒裙為了突出花紋圖案,又在沿邊加繡補充,提高圖案色彩,故稱為“牽”。婦女筒裙,由於織花的經緯密度高,大大加強了筒裙的牽度,因而經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男子服飾

男子服飾,主要由上衣、腰布和紅、黑頭巾組成。男子上衣開胸、無鈕、無扣,僅有一條繩子綁住。衣的背後下部邊緣多有無邊穗。“丁”字形的腰布過去稱為“包卵布”,古稱“犢鼻褲”。犢鼻褲過去多是素織,少量織有花紋、花邊和刺繡。犢鼻褲有些地方繡上簡單的花紋圖案,有些地方則是沒有任何的花紋。另一種下服為開衩裙子,這種裙子沒有任何花紋圖案的裙子,主要聚居在昌化江流域的美孚方言男子所穿。裙子式樣,上窄下寬,用繩子綁腰。其他地方都沒有這種服飾。所有的男子服飾早已變化了,只有在極偏僻的地方,才能偶見這種舊時代的服飾。

黎族男子裝束與服飾,雖因居住地域環境以及生活習慣和語言的差異而各不相同,但不如婦女服飾那樣型別繁雜,內容豐富,圖案精緻。男子裝束和上衣差別不太大,而下服就有明顯的地區差別。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黎族館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黎”是他稱,是漢民族對黎族的稱呼。西漢以前曾經以 “駱越”,東漢以“裡”、“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來泛稱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島黎族的遠古祖先。

“黎”作為今天黎族的族稱,最早見於唐後期劉恂著的《嶺表錄異》一書。該書有“儋、振夷黎,海畔採(紫貝)以為貨”的記載。另外,《新唐書·杜佑傳》卷179中有唐德宗年間(780—805年)“朱崖黎民三世保險不賓,佑討平之”的記載。但《新唐書》為宋人歐陽修所作,“黎”之稱應以《嶺表錄異》的記載為最早。宋代,各類史籍中普遍以“黎”代替了“俚”、“僚”,作為今天海南島黎族的專有族稱。

黎族稱漢族為“美”,意即“客”,他們以漢人為客人,自己則以土著自居。黎族內部因方言、習俗、地域分佈等差異有“哈”(過去作“侾”)、“杞”(又稱“岐”)、“潤”(過去漢稱“本地”黎)、“美孚”、“賽”(過去稱“德透”黎或“加茂”黎)等不同的自稱,但在對外交往時一般都自稱為“賽”,賽是其固有的族稱。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定,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TAG: 黎族服飾筒裙花紋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