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背後,竟有如此悲傷的故事

故事畫的發展,在莫高窟北朝到隋代大體經歷了單幅畫到連環畫的演變。從佛教故事的內容來看,早期的本生故事情節單純,單幅畫足可表達全故事的內容了,但隨著佛教的深入發展,故事內容越來越豐富,畫家在單幅畫裡嘗試做多情節處理,雖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比起連環畫來,它的短處是很明顯的。因此,長卷式連環畫應運而生,並逐漸發展完善。

敦煌壁畫的背後,竟有如此悲傷的故事

| 佛傳故事(區域性) 莫高窟第290窟人字披東披 北周

早期的單幅故事畫較多地吸取了西域畫法的長處,具有純樸、豪放又富於裝飾性的特點,但又有別於西域那種注重人體比例、精細而具有圖案化效果的特徵。西魏以後,畫家們接受了來自中原橫卷式構圖和山水、房屋襯托等優點,同時也吸取了單幅畫的一些長處,創造出了具有容量較大、情節設計靈活、首尾完整統一、線描造型手法規範等特點的連環故事畫。

北周到隋代,長卷式連環畫成為表現佛教故事最流行的形式。唐代以後,長卷式故事畫出現較少,隋及初唐時期多用於佛龕兩側表現兩個典型的佛傳故事(“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畫面對稱,富有裝飾性,在色彩處理上也獨具匠心,透過對比色突出形象。

盛唐以後,在一些經變畫中,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連環畫藝術,如很多洞窟中常見的觀無量壽經變中的未生怨故事,金光明經變中的流水長者子故事等,代表了中國古代連環畫藝術的重要成就。中晚唐以後屏風畫流行,故事畫又融入了壁畫整體佈局之中。

敦煌壁畫的背後,竟有如此悲傷的故事

| 善事太子本生(區域性) 莫高窟第296窟窟頂東披 北周

薩埵本生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畫出的薩埵本生的故事,描繪古代印度寶典國國王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名為摩訶薩埵,一天兄弟三人一起到山林中游玩,返回的路上發現一隻母虎躺在崖下,已餓得奄奄一息,旁邊還有幾隻小虎,餓得嗷嗷直叫。三人都很同情,但誰也想不出救助它們的辦法。薩埵想找一些食物給老虎吃,但哥哥告訴他:老虎只吃新鮮血肉,別的東西無濟於事。於是薩埵太子暗自決定要救活這些老虎。

他讓兩個哥哥走在前面,自己悄悄地返回了老虎所在的地方,躺在地上讓老虎吃他。可是幾隻老虎餓得連咬他的力氣也沒有了。薩埵很焦急,他找到一根木刺,爬到山崖上,用木刺刺破喉嚨,然後跳下山崖,落在母虎身旁。母虎和幼虎舔食薩埵流出的鮮血,漸漸地有了氣力,就把薩埵太子身上的肉吃光了。

敦煌壁畫的背後,竟有如此悲傷的故事

| 捨身飼虎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 北魏

薩埵的兩個哥哥發現三弟不見了,慌忙返回山中尋找,卻見山崖下只有一堆白骨,他們明白了薩埵為救老虎已經捨身,不勝悲痛。便匆匆回到王宮,報告了國王。國王和王后聞訊哀傷不已,兩兄弟收拾薩埵遺骨,造塔供養。

這個故事情節十分曲折離奇,畫家把故事的全過程畫在一個方形的畫面中,畫的中心是三兄弟朝下觀望,沿著他們的視線,我們看到右下側一隻面目猙獰的老虎,正在啃咬一個橫躺著的人,這是全畫面的中心,右側描繪薩埵太子刺項、跳崖兩個連續性的畫面,正與“飼虎”這一場面銜接起來,使畫面充滿了悲壯的色彩。

敦煌壁畫的背後,竟有如此悲傷的故事

| 捨身飼虎 莫高窟第428窟東壁 北周(線描 趙聲良)

左下側畫薩埵父母撫尸慟哭,更烘托了畫面的悲劇氣氛。整個畫面結構緊湊,色彩強烈,在視覺上給人以戲劇效果,是早期故事畫的優秀之作。

同樣的內容也被畫在北周第428窟東壁。畫家透過上下三段的長卷式畫面,把薩埵太子與二兄離家、進山、見虎、飼虎直到造塔供養等共14個情節一一詳盡地畫出來,這種連環畫的形式雖然不像第254窟畫面那樣集中、強烈,但卻描繪具體,明白易懂,所以北魏以後壁畫中,連環畫形式更為流行。

文章摘編自《飛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

TAG: 故事連環畫畫面老虎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