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 清明——兼論中國節氣的核心意義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過節,愈加亂七八糟。

有傳統的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有國外傳過來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感恩節、復活節。

有宗教性的節日,如聖誕節,佛誕節。

有專為某類人設定的,如婦女節、教師節、兒童節、父親節、母親節。

還有紀念性的節日,如勞動節,國慶節。

有中有外,有農曆有公曆,雜七雜八混在一起。

而中國節氣的初始和核心意義,卻很少有人知道了。

開啟日曆,會看到2022年4月5日,清明,03:15。有日期,還有時刻。那麼,清明節到底是4月5日,還是4月5日3時15分?

這就涉及到了中國曆法計算與設定的核心問題。

中國的傳統曆法是陰陽合曆。記錄的是一年裡陰陽二氣互動纏繞的具體歷程。其中,24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等,是以記錄太陽即陽氣為主;初一、十五、一直到三十,是以記錄月亮即陰氣為主,所以,每月十五必月圓,是陰氣最盛之時。

24節氣,是統稱,其中有節有氣。一年十二月,每月皆有一節皆有一氣。以正月為例,立春是節,雨水是氣。而月的設定,則是以氣為主,若一月無氣,則置閏,這就是閏月的由來。

所以清明節的節點,若準確的說,是4月5日3時15分,它也是農曆二月和三月的具體分割點。而自4月5日3時15分之後一直到04月20日10時22分之前,都屬於清明節的時間。

中國節氣設定的核心意義,來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一的

卦。

《易經 節卦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悅)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

節以制度

,不傷財,不害民。

也就是,中國節氣設定的核心意義在於

“節以制度”。

這裡的這個

“度”,

就是

中國文化的標尺。

中國文化,起自太極。太極動靜,分為陰陽二氣。二氣交合,類歸為五行。五行生剋,則化為萬事萬物。

萬事萬物皆有其氣,而氣則有進有退,有盛有衰,而測量的標尺,就是度,就是二十四節氣。

列舉一點中國古代對這個“度”的運用。

於帝王,則:“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以律歷為先。儒者之通天人,至律歷而止。歷以數始,數自律生,故律歷既正,寒暑以節,歲功以成,民事以序,庶績以凝,萬事根本,由茲立焉(《宋史·律曆志》)。”

於道家,則採日月之精、馭四時之氣,精思、存想、導引、守一各種靜坐,地理風水、占卜問卦,行禁破邪、內鍊金丹、外家爐火等等一切皆以之為標尺。

於儒家,則”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義“;”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皆以之為度量。

所以,以後不要說中國24節氣只是用來指導農民種地的學問了,這麼說,太沒文化。

TAG: 節氣15清明節二氣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