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山路彎彎帶月歸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嶺上多白雲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一夜風雨滿園春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古剎梵音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夜靜春山空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春雲出岫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石壁流淙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杜牧詩意圖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黔山奇秀圖

山境即我境 山情即我情

▲華嶽春暉圖

【名家簡介】

張大成 揚州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任教於揚州職業大學藝術學院。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山水工作室畫家,中國書畫藝術創作中心理事,揚州市瓷畫協會副主席。

■張大成 文/圖

繪畫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有其客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其既有物質的屬性,同時又更多擁有超越物質的精神屬性。畫家在寫畫客觀物象的同時也在展現所繪客觀物象的內蘊與精神氣質,以及畫家自己的審美趨向、藝術理念與三觀取向。從“自然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心中之竹”直到“畫中之竹”,就是一個從物境轉為心境表達的過程。所謂“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

如果以哲學的眼光來看,世間一切事物的呈現,都是自然事物的一種品質表達,對畫家而言,就看能不能將之捕捉到。同一物象,不同畫家的理解與表達也是不同的,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這個道理。這種精神氣質的源泉有兩個:一個是事物本來的,即存在於一切自然狀態中的物境;另一個是從畫者心性生髮的,即存在於畫者本身內在情感之中的心境。物境與心境如同兩股清流,同時融入到繪畫作品中去,並透過筆墨融合在一起,相互交織,共同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這即是我們常說的從自然到藝術、從物象到心象的過程,是一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心靈境界不斷昇華的過程,也是一個將客觀物象轉化為主觀心象的處理過程,這種將心象轉化為影象、超越物象、帶有主觀意識與審美的過程就是藝術創造。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此物既是此物也非此物,這個物質的作品承載了自然的靈性和藝術家自己主觀的精神世界的想象,二者相融並最終透過筆墨、色彩等繪畫語言展示出來,使作品傳達出畫者的主觀心象,這種心象中承載反映著畫者的人格修養與精神境界。

畫如其人,人品高,畫品才能高。對於畫畫的人來說,對高妙藝術境界的追求是終身之事。一個人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對萬事永珍的認知與感受也不同,品讀人生的滋味是不同的。正所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山還是那座山,但人已隨著歲月推移不再是原初的那個人了。而對事物認知的改變,必然也會帶來創作理念的改變。也因此,雖然物境沒變,但畫者的心境變了,故同一個畫家在不同時段畫同一物象,呈現出來的也必然是不同的心境。當然了,那些固步自封流水作業的畫者除外。

【來源:揚州網_揚州文化】

TAG: 物象畫者心象心境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