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論語》

7月11日晚8點,遼寧人民出版社騰訊看點直播間,舉行了一場生動有趣且有深度的“名師公開課——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論語》”,遼寧大學中文系知名教授、瀋陽文史館研究員畢寶魁老師,將自己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分享給了大家。畢寶魁老師國學功底深厚,著述頗豐,在業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十多年來,畢老師一直潛心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談古論今,談天說地,觀眾們受益匪淺。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論語》

畢老師從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不斷說起,而孔子正處在5000年文明的中間點上。他引用錢穆先生的話:“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程序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孔子正是把2500年前聖賢思想的精華予以凝練與提純,形成了他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不是空穴來風,他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就是說,孔子做的工作不是創新,而是陳述以前所有文化的精髓,他說的話都是有歷史依據的。後人評價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即孔子從堯舜那裡傳承了思想精華,又以文王武王為現實的榜樣。孔子在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中,傳承了堯舜以來的優秀傳統:關懷民生,推行仁義禮智信,主張規範禮樂制度;在春秋這個禮崩樂壞的歷史轉折時期,孔子站了出來,宣傳夏商周以來天下大一統的觀念,而中國的天下大一統的觀念對我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孔子是中華文化傳承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

接著,老師給我們簡要介紹了孔子的生平:孔子是宋國大貴族的後代,大名鼎鼎的“考父鼎”,其銘訓就是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鑄的。孔子經歷了苦澀的少年,勤奮的青年、壯年,積極探索的中年,從政四年的人生歷練;晚年周遊列國,著書到死。“周遊列國”歸來後,筆削《春秋》,整理詩經的音樂,研究《易經》,並寫作“十翼”。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張載的話,是表明他的立場的。實際也適合來表達對孔子的讚美。

出於對老師的深切懷念,孔子的弟子們集體商量出紀念老師的方式,回憶老師的諄諄教導,把他記錄下來,統一起來進行編輯。編輯過程大約有半個世紀。畢老師根據《論語》的篇章結構(20篇492章)及篇章編輯的內在邏輯等資訊,考證出《論語》初稿的編訂應該是子貢和子張,中間的編訂主要是曾子、子游和子夏,最後定稿可能就是孔子孫子子思。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論語》

在生動形象的講述中,畢老師為我們帶來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解讀,入情入理,有理有據,糾正了今天許多人對《論語》的誤解。比如最典型的,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本章頗為後世詬病,被作為孔子歧視女性的重要而直接的證據。但如果仔細分析和體會,是沒有讀懂的緣故。孔子這句話,與“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嘆可能是前後說的,是一個背景。孔子在衛國時,一次,衛靈公坐在車上,左邊是美人南子,右邊是宦官雍渠,孔子之車在後面,

招搖過市,孔子才說這句話。南子和雍渠同車坐在衛靈公的兩邊,便是孔子將“女子與小人”聯絡在一起的契機。這裡的女子當時指南子,小人指雍渠,而實際女子概括指國君身邊的夫人、姬妾等,小人指國君身邊的弄臣,包括男寵和宦官一類,與其他女子和男人沒有任何關係。

畢老師又舉了個例子“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應該翻譯成“那些少數民族國家還有君主觀念,不像中原各華夏民族諸侯國連國君觀念都沒有了。”結合當時情境,解釋非常到位,為什麼這麼解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畢寶魁老師著的《論語譯註評》一看究竟,相信對《論語》章句解讀有疑問的讀者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畢老師說,類似這樣糾正錯誤的章句解讀《論語譯註評》不下50章。老師解讀的方法是“解字不離詞,解詞不離句,解句不離篇,解篇不離人,解人不離時代”。這種解讀方法在《論語譯註評》裡俯拾皆是,並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國學大師傅璇琮先生就這樣評價:“我仔細閱讀過這部全稿,對它的印象很深刻:翻譯流暢準確、清晰簡明,非常符合信達雅的標準,中等文化的讀者便可以領會其精神;註釋簡明扼要,不作煩瑣考證,能夠點中關鍵之處;評析部分則體現出很深的悟性與理解能力,對於《論語》章句中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有很深刻而準確的把握,對於讀者理解儒家精神將有很多啟迪。我特別贊成寶魁同志能夠將宏觀把握與微觀研究結合起來的研究思路。他把整部《論語》看成一個系統,認為《論語》各篇之排列,每篇中各章之排列,編輯者都是有深刻用心的。”

TAG: 孔子論語老師解讀畢寶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