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四大名著”,觀佛道兩教興衰,為何吳承恩極力貶低道教

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是傳統文學的四座高峰,透過對各種人物和事件的描寫,表達了作者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既有很高的文學性,又有很深的思想性。四本經典影響了無數國人,對後世文學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是華人乃至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品“四大名著”,觀佛道兩教興衰,為何吳承恩極力貶低道教

這四本經典雖然描述的歷史階段不同,但書中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進行了影射,都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進行了批判。這其中就對佛道兩教進行了或正面或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在文字之中看出作者自己對兩種宗教的不同態度,細細品味,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妙處。

品“四大名著”,觀佛道兩教興衰,為何吳承恩極力貶低道教

四大名著中最早成書的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那個年代正是戰亂四起,民生凋敝之時,作者重點抨擊的是朝廷的腐敗無能。書中對佛道兩教的描述比較中立,和尚道士都有好壞,可能因為作者自己信奉道教,文字中多少還是偏向道教一點,比如開篇的張天師和入雲龍公孫勝等,用較多的筆墨表達了對高修大能的崇敬之情。

品“四大名著”,觀佛道兩教興衰,為何吳承恩極力貶低道教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與施耐庵基本是同時代的人,據考證還是施的學生,並參與了《水滸傳》的編著。因為三國時代佛教剛傳入華夏,所以文字中著墨不多,倒是對道教比較推崇,這可能受老師的影響。書中人物張角、于吉、左慈乃至諸葛孔明等,都是深通道術,皆能呼風喚雨之輩,雖然是演義,卻也能看出作者對他們的推崇。

品“四大名著”,觀佛道兩教興衰,為何吳承恩極力貶低道教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明代人,開始看他的這部作品,會發現書中極盡崇佛抑道之能事,佛教眾人一個個形象高大,道教諸神則猥瑣難堪。如太上老君偷襲大聖,五莊觀鎮元子巴結觀音菩薩,以及西行路上無數的妖道等等。其實吳承恩本人信奉道教,且精通丹道修行之法,在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道教修煉術語,一般文人根本就寫不出來。那為何作者要貶低道家呢,這都是因為當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這位嘉靖皇帝長時間不理朝政,一門心思修道,每天只知道寫青詞煉仙丹,整個朝廷在嚴嵩的把持之下一片烏煙瘴氣。看到朝堂上群魔亂舞,而像吳承恩這樣的才子得不到重用,於是便把滿腹怨氣發洩到文章之中,把天庭比作朝堂,把道門群仙比作滿朝文武。其實吳承恩對佛教也不是一味吹捧,特別是佛門高層,就有如來佛弟子索賄的描寫。在作者眼裡,只要是統治階層,基本上沒有好人,包括神仙和菩薩。

品“四大名著”,觀佛道兩教興衰,為何吳承恩極力貶低道教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中最後成書的,作者曹雪芹清代人,是集明清小說之大成者,其文學造詣達到了一個巔峰。書中對佛道兩家沒有明顯偏頗之處,反而把佛道當成一家,開篇即有一僧一道聯袂出場,攜“通靈寶玉”入紅塵,又有空空道人感悟石頭記的文字,給自己改名叫作“情僧”。在曹雪芹眼裡,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是出家人,都是大徹大悟的高士。雖然文字最後讓賈寶玉做了和尚,但這不是曹公本意,但我們估計主人公最後出家是必然的,是和尚還是道士已經不重要了。

品“四大名著”,觀佛道兩教興衰,為何吳承恩極力貶低道教

綜合四大名著關於對佛道兩家的觀點,其實沒有明顯的傾向性,只不過是借古喻今,透過對儒釋道的描述,來詮釋對所處時代各種事物的看法。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品讀經典,來對照當下,發現其實都是一回事。

TAG: 作者佛道四大名著道教吳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