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過失,就像日食和月食:有了過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過錯,人人都敬仰他。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是子貢所說。子張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弟子。子張本名顓孫師,字子張,《論語》中有多處地方提到他。子張好學深思,為人雍容大度,多次向孔子問“政”、問“行”,並且把老師對自己的教誨寫在衣帶上,時刻提醒自己。子貢,本名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的得意學生,孔門十哲之一,曾任魯國、衛國之相。《論語》中對子貢的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有很高評價、其傳記篇幅在孔門弟子中是最長的。

《論語·子張》裡記載子貢所說的這段話,正可以看出子貢的智慧和修養,反映出子貢的思想深度和語言能力,所以在孔門的“四科十哲”裡將子貢列入言語科(四科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也與子貢在處理政事上,重視教化、用談判解決爭端的主張是相符合的。

我們為人處世,不可能一點錯誤都不犯,知錯能改才是更可貴的品德,因為人人都有忠恕之心。這同樣是君子修身養性很高的境界。《左傳·宣公二年》裡面講了春秋時期“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故事。晉靈公無道,大臣士季進諫。晉靈公聽完表示知錯,而且要改。士季很欣慰地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世說新語》裡記載,東吳西晉時期的名將周處,年輕時好勇鬥狠,為害鄉里。鄉里人將他和山中虎、水下蛟視為“三害”,周處這才知道自己怎樣令鄉人厭惡。於是他找到當時的名士陸雲,說自己想改過自新,但是年齡大了、怕來不及。陸雲告訴他:古人朝聞道夕死可矣,你還大有前途,現在改完全來得及。從此周處徹底改過自新,成為西晉名臣,死後追贈平西將軍,諡號為孝。

人的可貴之處,不會在於不犯錯誤,而是在於有了錯誤能夠正視,並且認真改正。能改過,是一種至高的美德,是大智更是大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我們犯錯誤,就像走在迷途上,知錯不改,則在迷途上越走越遠;知錯能改,知錯必改,一切歧路就都會變成歸家的路。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子貢子張周處論語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