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近日,“討好型人格”一詞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並與網路流行語“舔狗”一詞掛鉤,承受了諸多口誅筆伐。

這在心理學中被認為是一種人格障礙,表現症狀是自卑、情緒極端、患得患失、無信任感、自我認知偏低等。這些無論在患者生活、工作還是人際交往中都會造成或多或少——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阻礙。他們常常被評價為:“乖孩子,聽話的好孩子。”

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我必須要讓每個人都喜歡我,為了贏得愛我願意做任何事情,我必須是完美的,我無法對人說“不”。

但是討好型孩子內心是很脆弱很敏感的,他常常因為這種討好而痛苦,常常沒有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感,卻又不得不去討好。

為什麼他們會變成討好型孩子呢?

1。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合乎孩子需求的關愛。

在葉藏的家庭裡,父親是一位威嚴的父親,他很少陪孩子去玩。家庭裡的各個成員之間感情也比較冷漠。

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不堪忍受家人的隔膜和某種尷尬氛圍的葉藏,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活躍氣氛的高手,常常扮演小丑。換句話說:他就是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從不說一句真心話,只會討他人歡心的孩子。

不論大人們如何訓斥他,他都不會反駁,面對大人們脫口而出的責備,往往帶給他的是晴天霹靂的感覺,他內心會幾近發狂。但是表面上他依舊不會去反抗,他深信大人的責備是人間亙古不變的“真理”,怎麼可以反駁呢?怎麼可以質疑呢?他告訴自己要接受。

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2。家長不會妥善表達愛。

有些家長認為否定孩子和將孩子與他人比較是最方便的激將法,打罵是讓孩子聽話最快的手段。

殊不知——不斷地否定就是孩子自卑的根源,讓TA在潛意識裡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的一切,於是變得自卑;打罵孩子容易讓他們對家庭產生痛苦感,於是喪失安全感、無力信任外界;不迴應孩子的期待容易讓孩子懷疑自我。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就是因為想得到不苟言笑的父親認可,從小拼命做鬼臉討好他,從此只會透過討好他人去乞求愛,一生悲慘。

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3。家長的負面情緒的傳遞導致孩子的內在資源不足。

內在資源即一個人產生痛苦難解的情緒時能透過自身能力妥善處理並獲得良性成長。其透過養育者對嬰兒的正向表達而形成。

比如養育者在嬰兒在不知如何應對外界而哭泣時,家長應透過輕輕拍打和安撫去幫助TA接納自己的情緒,讓TA形成“痛苦必將消減,無需懼怕”的意識和信心。

反之,家長將壓力資訊如“不耐煩”表達給嬰兒,那TA就更畏懼外界,失去了形成內在資源的基礎。同樣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家長讓孩子承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也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愛。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1)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接納孩子的哭鬧情緒,認可他本真的樣子;

2)接受和認可孩子的意見;

3)不要給孩子定期望值,讓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值來獲取愛;不要孩子子達不到自己原先預想的期望值,就輕蔑和指責孩子;

4)當孩子不聽從命令的時候,也不要對孩子表示“爸爸媽媽不愛你了”;

5)家庭裡一些重要的事情,也可以邀請孩子參與進來。

願我們能做學習型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太宰治告訴你: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特徵

TAG: 孩子討好家長ta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