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順流而下,河流會告訴你答案

當你順流而下,河流會告訴你答案

作為從小在長江邊上長大的湖北人,我對於大江大河從小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我的空間感是由我家旁邊的長江界定的,它是邊界,是盡頭,是目光可以休整一下的點。這決定了我去任何城市都希望能看到河流,它能把無限切割成有限,還能從腳下貫穿到遠方。去到一個沒有河流的城市,會無形中生出焦慮感,無邊無際,如在大海漂浮,無處靠岸。

我小時候還有一個夢想:沿著長江走,從入海口的上海一路往上,直達青海的三江源頭,一路旅行一路記錄,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沒付諸行動。而在歐洲,一個跟我差不多大的英國人本·科茨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當然他走的不是長江,而是歐洲的“母親河”——萊茵河,併為此寫了一本叫《溯源萊茵河》的書。

“萊茵河”,維克多·雨果寫道,“是獨一無二的;它匯聚了河流的萬般面貌於一身……像尼羅河一樣神秘莫測,像美洲河流一樣金光閃閃,又像亞洲河流一樣充滿幻影與寓言。”它是西歐第一大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和荷蘭,最後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232千米。比起長江來說,它算是小弟,但在歐洲歷史上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傳統的歐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運輸大動脈之一。其航運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另外,萊茵河還透過一系列運河與其他大河(比如歐洲另外一條大河多瑙河)連線,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運費低廉,非常有助於將原料的價格降低,這是它能成為工業生產區域主軸線的主因,現有1/5的世界化工產品是在萊茵河沿岸生產的。

而作者本·科茨,是一個生活在萊茵河畔的英國人。他生於1982年,做過政治顧問、演講稿撰寫人、說客和援助非洲工作者,寫過暢銷書《荷蘭人為何與眾不同》。每回看到西方作者的履歷,我總是會起羨慕之情。本·科茨的工作履歷可謂是豐富多彩,我也相信這些經歷給予了作者幾個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敏銳的洞察力,訓練有素的寫作能力,以及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這不是我的臆測,而是我讀完他的《溯源萊茵河》後得出的結論。至於為何想要沿著萊茵河走一遭,作者在前言也說得很明白:“想要探索萊茵河的幾個主要方面。第一,也是最簡單的,我想要深入瞭解萊茵河是如何、且還將如何塑造它所流經的國家和居住其間的人們的。第二,我渴望發現萊茵河地區是怎樣變化的。”

當你順流而下,河流會告訴你答案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從阿姆斯特丹到阿爾卑斯山”,阿姆斯特丹是萊茵河入海口最大的城市,阿爾卑斯山是萊茵河的源頭。本·科茨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發,一路沿著萊茵河走,交通工具有船、腳踏車、奶牛等,歷經荷蘭、德國、法國、瑞士、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6個國家。全書按照國家劃分為四個部分,荷蘭、德國、法國各佔一部分,瑞士、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合併為一部分。每一部分細分到這個國家萊茵河畔的重要城市,比如荷蘭的鹿特丹、烏得勒支、阿納姆,德國的杜伊斯堡、杜塞爾多夫、波恩、科布倫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阿爾薩斯等。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我在閱讀此書時會開啟網上的衛星地圖,作者每提到一個地名,我都會根據書中描述查詢對比,如此能得到一種真切的在場感。另外,我還會找來與萊茵河有關的紀錄片看,再結合書中所描寫的細節,由此能夠加深對此書的理解。

怎麼界定這本書的體裁呢?我認為它可以算是旅行文學。這種文學體裁,一方面要求是紀實性的,另外一方面又需要文學性。但是旅行不可能永遠是充滿內容的,它必然有很多過渡,很多平淡之處,所以如何去避免寫成流水賬,或者過分虛構成小說,就是考驗作者功夫的地方了。作者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了,他能夠做到每一篇都是獨立的,全書又是有連貫性的。雖然不是每一篇獨立的文章做到豐盈自足,但可讀性是很強的。這裡面需要他去取捨,去安排,去找到合適的敘事方式。

全書十二個小章,作者基本上是按照“我現在遊歷到某地,這裡的風景如何、建築如何、天氣如何、遇到的人如何,這裡從古至今曾經發生過什麼歷史事件……”的方式來寫,現實與歷史相互穿插,空間不變,時間來回穿梭,由此激盪出閱讀的快感來。

當你順流而下,河流會告訴你答案

這種快感一方面來自作者生動幽默的描寫。他並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者寫法,而是時不時展現出俏皮的一面,比如他有一次住在某家旅館,一個睡在上鋪的人晚上煲電話粥,他屢次抗議,上鋪的人就是不肯放下電話,所以早上起來時,他偷偷在那個人的鞋裡放滿了薯片。比如他把國家擬人化,“我想,荷蘭很有可能是一個隨和的年輕建築師,乾淨利落地穿著一身辦公休閒便裝。德國則像英國一樣,是一個出色能幹但略為古怪乖僻的教授,有一頭亂糟糟的頭髮和戴歪了的領帶。”比如他在威斯巴登澡堂泡澡,男女混浴,“連沐浴間和更衣室都是男女共用的,所有人都像剛出生時那樣快樂地赤裸著……我實在不知道該看哪裡,於是只能一直假裝對天花板興趣濃厚。”每每讀到這些妙趣橫生的描寫,我總是忍不住拍桌大笑。

另外一方面,如前所說,萊茵河這樣一條如此重要的河流,從古至今發生過多少重要的歷史事件,而且現在也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離開了萊茵河,歐洲將會變得面目全非。德國會遠比現在窮得多,荷蘭仍會是一片死水,瑞士也會更加閉塞,北海則鮮有貿易。離開了萊茵河,也許不會有世界大戰,也不會有歐盟。法國人也許說的是德語,或者德國人說的是法語……”作者並非生硬地把這些歷史複述一遍,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把它們安排在現實的遊歷文字之中,並且結合當下做出自己的思考。

當你順流而下,河流會告訴你答案

遊歷萊茵河,不只是一番單純的觀光旅行,而是一次深度的探尋:“在一個國際貿易被視為背叛、而很多領導人傾向於建立堡壘而非橋樑的世界裡,萊茵河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當網路盈利與在工廠裡掙錢一樣普遍,當人們都坐飛機而非船舶去旅行,當文化影響力的傳播依靠新聞和病毒式影片而非順流而下的藝術家,河流還重要嗎?”這些都沒有現成的答案,作者提出這些問題,既是問自己,也是問同樣關注這個世界的讀者們。

讀完全書,我有一種飽滿的充實感,不僅是知識上的增加,也有文學上的愉悅感。作者就像是一個極有耐心的導遊,帶著我一路走一路看,而且我還能感受到他對於萊茵河深沉複雜的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言:“萊茵河,就像一個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疲於奔命、過度操勞的家長,常常被迫扮演多重角色:航運的主要通道;農業和工業的用水供應;飲用水源;鳥類、魚類和野生動物的珍貴棲息地。”

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有機會的話能夠帶著這本書,去萊茵河畔好好走一遭。

TAG: 萊茵河作者河流荷蘭科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