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器舞》將軍絕技 佳人留名(盛唐樂舞與洛陽)

牛年伊始,舞蹈《唐宮夜宴》火了。

上元之夜,當“唐宮小姐姐”穿越回洛陽應天門,恢宏壯麗的明堂內,一場宮廷樂舞讓無數人夢迴盛唐。

是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樂舞是盛唐的靈魂,樂舞文化也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讓我們來聊一聊盛唐樂舞與洛陽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將軍裴旻的劍舞

說到《劍器舞》,人們通常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公孫大娘。

詩聖杜甫有詩云:“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當年的公孫大娘玉貌錦衣,英姿颯爽,給年幼的詩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不過,面對盛唐劍舞第一高手,公孫大娘也得甘拜下風。

盛唐劍舞第一高手是誰?當然是將軍裴旻(mín)。《新唐書》中記載,唐文宗曾下詔,將裴旻的劍舞與李白詩歌、張旭草書定為盛唐“三絕”。後來,世人也稱裴旻為劍聖。

在《獨異志》中,唐人李亢記述了裴旻的一次劍舞表演。

那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將軍裴旻在洛陽為母親守孝。他想花重金請吳道子在天宮寺作壁畫,為母親超度。吳道子說:“我久不作畫,有些手生。不如將軍舞劍一曲,讓我從中找些靈感吧。”

裴旻便換下孝服,持劍起舞。他“走馬如飛,左旋右抽”,又突然間“擲劍入雲,高數十丈”。就在利劍如閃電般下落的時候,他不慌不忙,伸手“執鞘承之”,使劍穩穩插入鞘中,數千名圍觀者無不驚歎。

吳道子在一旁凝神觀看,如獲神助,很快便繪出了以神鬼為主題的壁畫《除災患變》,“為天下之壯觀”。

當時在場的張旭也情不自禁,在天宮寺的牆壁上筆走龍蛇,留下了“天下第一狂草”的墨寶。圍觀者大飽眼福,激動不已,都稱“一日之中,獲睹三絕”。

天宮寺位於天津橋南,本為李淵故宅,唐初改為寺宇,後來毀於戰火。好在“一日三絕”的佳話流傳下來,使後人得以窺到裴旻劍舞的風采。

事實上,裴旻是一名武將,不僅劍術高超,還精於騎射。王維在《贈裴旻將軍》一詩中就說:“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由於唐玄宗喜歡他的劍舞,命人作了《裴將軍劍舞賦》;顏真卿也有《贈裴將軍》詩,贊他“劍舞若遊電”……裴旻劍舞遂成盛唐一絕,連李白都想跟他學劍,他的戰功倒不常被人提起了。

詩仙李白的江湖

詩仙李白平生有三大愛好,一是劍,二是酒,三是詩。

《新唐書》中記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這在他的詩文中也常有提及。

如在《與韓荊州書》一文中,李白稱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他少年時就成了一名俠客,劍術高超,快意恩仇,曾在鄉里手刃數人,後來仗劍走天涯,四處遊歷。

唐人有尚武之風,李白也想憑藉自己的才幹,為朝廷建功立業,併發出了“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呼聲。然而,儘管在賀知章等人的舉薦下,他有了謁見唐玄宗的機會,卻並未得到重用。

離開朝廷後,李白一度心灰意冷,並在《玉壺吟》中留下了“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的詩句。除了舞劍、飲酒和賦詩,他還能做什麼呢?

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原失陷,李白攜妻西逃,後輾轉再向東南,兒子伯禽卻滯留山東。兩地音信不通,令他十分擔憂。

正在此時,門生武諤來了。這是一位俠客,曾受李白之恩,拜在李白門下,不為學詩,而是學習劍術。如今見恩師因思念愛子而悲傷,他便決定冒險前往“賊陷區”,將伯禽接來與恩師團聚。

李白設宴為武諤送行,酒酣之際,他提筆寫下了《贈武十七諤》一詩,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伯禽即明月奴,是李白的長子。他後來有兩個女兒,都生活在安徽當塗一帶,並嫁給了當地的農夫。

再說李白。公元762年,他在當塗去世,葬於青山之下。80年後,這裡來了一個名叫裴敬的人。他為李白重新刻了墓碑,並在《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一文中寫道:“(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

原來,裴敬是裴旻家族的後人。他知道李白喜歡劍舞,也知道李白曾致信裴旻,表達自己的傾慕之情。不過,裴旻是否真的教過李白劍舞,就不得而知了。

《劍器舞》將軍絕技 佳人留名(盛唐樂舞與洛陽)

公孫大娘舞《劍器》

《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通曉音律,他在位時“有公孫大娘者,善舞劍”。

這位公孫大娘,就是詩聖杜甫眼中的“佳人公孫氏”。她能表演的劍舞有《鄰里曲》《裴將軍滿堂勢》等,“皆冠絕於時”。

一般認為,《裴將軍滿堂勢》與裴旻有關,可能就改編自裴旻的劍舞。公孫大娘的名氣能超過裴將軍,則是因為杜甫晚年寫的一首詩。

公元763年,寓居成都的杜甫得到一個好訊息:唐軍已收復中原。他急切地想回到家鄉,連路線都設計好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公元767年,56歲的杜甫還在四川奉節。一天,他應邀到夔府別駕元持家中觀看《劍器舞》,表演者為河南臨潁的李十二孃,而她正是公孫大娘的弟子。

這勾起了杜甫對往事的回憶。他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說:“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是啊,公元715年,杜甫4歲時,就在河南郾城(今漯河)觀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如今50多年過去了,自己早已白了頭,公孫大娘的弟子也已過了盛年,怎不讓人感慨世事滄桑?

因為杜甫的詩,公孫大娘的《劍器》名動天下。到晚唐時,人們還對她念念不忘,如司空圖在《劍器》一詩中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

不過,盛唐時期的《劍器舞》多是獨舞,表演者有男有女。到晚唐時,它已被改編成聲勢浩大的男子群舞,帶有濃厚的實戰氣息。

到了宋代,《劍器舞》又被改編成宮廷隊舞,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主要是引入漢代和唐代兩個著名的劍舞故事。其中,漢代的故事是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唐代的故事是公孫大娘舞《劍器》,張旭觀之“草書大進”,杜甫則寫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

裴旻是劍聖,吳道子是畫聖,張旭是草聖。他們在洛陽天宮寺即興表演的“一日三絕”,也從側面反映了盛唐劍舞的最高水準。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加上“善舞劍”的公孫大娘,他們則為盛唐劍舞注入了靈魂。來源:洛陽晚報(記者 張廣英)

TAG: 劍舞公孫大娘李白裴旻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