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大鬧觀音禪院,棒殺兩界山猛虎?故事或藏鮮為人知帝王密碼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在《西遊記》原著第一回中,作者用詩句“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闡明瞭著書意圖,大概意思是說作者借孫悟空和一些妖魔鬼怪、唐僧取經等故事要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透過對《西遊記》前幾回的分析可以確定,孫悟空的原型或是古代青海王吐谷渾。除了《西遊記》主要角色都有生活原型之外,唐僧師徒在路途中偶遇很多配角都是在對映歷史上帝王們的靈魂,且表現手法很隱秘,需要仔細辨別。

《西遊記》原著第十四回中,唐僧從兩界山韃靼地界中救下孫悟空之後,“西遊記”神魔故事才算正真開始。

在《西遊記》中,唐僧儘管是“金蟬子”轉世,但在取經途中一直是肉身凡胎,也就是正常的一名社會人。既然是人,為了延續生命就得就地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孫悟空是帝王靈魂,他的衣食起居等生活問題代表的不僅僅是社會個體人的問題,而代表著一個王國整體運轉的物質基礎。

在之前的一回中,劉伯欽的草亭中搭了兩張血淋淋的虎皮。假如《西遊記》作者主觀上用角色劉伯欽對映漢高祖劉邦,那麼,兩張虎皮對映的肯定是秦始皇和項羽了,因為在歷史上鬥殺這兩位“猛虎”的“獵手”正是劉邦。

《西遊記》作者也就在這一回中著重提起蓋在路旁或花園裡供人休息,避雨,乘涼用的一種中國傳統建築——草亭。且在這間草亭中擺滿了用來“鬥虎”的兵器,這讓筆者不由想起漢高祖劉邦的身世:他在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也能想起《西遊記》第十三回中交代的“過了河州衛地界”,越過河州過了黃河就是今天的青海民和地界,在古代官道中也就是到了“官亭”。如果這僅僅是筆者的想象、僅僅是一處巧合,那麼我們繼續尋找其他的“巧合”吧。

孫悟空大鬧觀音禪院,棒殺兩界山猛虎?故事或藏鮮為人知帝王密碼

唐僧救出孫悟空,已經是到了韃靼的地界。按明朝文人的視野,韃靼的地界就是今天從甘肅臨夏進入了青海省境內。在這裡唐僧也遇到了一隻虎,但這位“虎”的表現按《西遊記》作者的描述,真似十足的“病貓”:你看他拽開步,迎著猛虎,道聲“業畜!那裡去!”那隻虎蹲著身,伏在塵埃,動也不敢動動。卻被他照頭一棒,就打的腦漿迸萬點桃紅,牙齒噴幾點玉塊,唬得那陳玄奘滾鞍落馬,咬指道聲“天哪!天哪!劉太保前日打的斑斕虎,還與他鬥了半日;今日孫悟空不用爭持,把這虎一棒打得稀爛,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如果這隻韃靼境內的老虎也對映一位帝王、並死於孫悟空之手,那麼他會是誰呢?

孫悟空的原型是吐谷渾,被他打死的老虎影射的必然是羌酋長——姜聰。

吐谷渾從遼東遷徙至甘青兩地,享年七十二歲善終。王位由其子吐延繼承,後被羌酋姜聰所刺,劍猶在其身。謂其將紇拔泥曰:“豎子刺吾,吾之過也,上負先公,下愧士女。所以控制諸羌者,以吾故也。吾死之後,善相葉延,速保白蘭。”言終而卒。在位十三年,有子十二人,長子葉延嗣。(見《晉書。吐谷渾傳》)

這段歷史記載也證明了吐谷渾一族從遼東遷徙到此,奪了羌酋姜聰一族的地盤。這情景表現在《西遊記》中,作者才會安排孫悟空不但要打死這隻老虎,還要脫了它的皮穿在身上。“虎皮”在這裡影射的是整個王國部眾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孫悟空用虎皮只做了一身虎皮裙,將剩餘的裝起來。《西遊記》作者完全可以讓孫悟空打殺多隻猛虎,做成虎皮袍,甚至可以做成虎皮被等生活用品。作者這樣處理是充分尊重了青藏高原吐蕃政權的國家制度。在吐蕃王國中部眾的衣飾,包括象馬鞍這樣的生活用品的式樣規格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孫悟空的原型是吐谷渾,在明朝小說家眼裡他是小王,不具備穿虎皮袍的資格,只能是虎皮裙。在今天的青海佑寧寺中,雷神護法的雕像穿的就是虎皮裙。當孫悟空穿上虎皮裙之後,《西遊記》作者借角色之口說到:“鬼來了!鬼來了!”老者扶筇而出,唿喇的開了門,看見行者這般惡相,腰繫著一塊虎皮,好似個雷公模樣。

被孫悟空打死的這隻“老虎”在幽冥界也算是孫悟空的冤家故人了,《西遊記》作者也為唐僧安排了幽冥界的“故人”——

唐僧師徒偶遇一老者,悟空問:“你今年幾歲了?”老者道:“我痴長一百三十歲了。”

唐僧師徒此時已進入了韃靼的地界,按今天的地理位置就是進入了青海省境內。這位長者的歲數應該是在對映一段歷史時期,該時段的起點應該是吐谷渾的誕辰年——公元285年。那麼285+130=415,減去虛年1就是414年。公元414年會有哪一位帝王或歷史名人變成“幽靈”出現在《西遊記》故事中唐僧師徒面前呢?

孫悟空大鬧觀音禪院,棒殺兩界山猛虎?故事或藏鮮為人知帝王密碼

翻閱歷史,在公元414年變成“幽靈”的名人只有僧肇了。

僧肇(384~414),中國東晉僧人。僧肇著作多種,尤以《肇論》著名。到了陳代,小招提寺的慧達和尚在《序》文中提到有《宗本義》一文,此文或非僧肇手筆,但其立論的中心思想,仍為僧肇在四篇論文中所表述的思想,這篇《宗本義》,或即後人研究《肇論》的心得體會之作,作為僧肇的思想總綱,故稱之為“宗本義”,量於全書之首。

《西遊記》這一回的題目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預示著從這一回目起,孫悟空保唐僧取經的路途剛剛開始,雖未取到真經,但佛家樸素的理論即將要呈現在讀者面前了,也預示著從這裡開始作者要宣講他個人對佛學的理解和感悟。

中原名人僧肇,既是東晉佛學大師,在《西遊記》中又讓他姓陳,成為了陳玄奘的“華宗”,《西遊記》作者在這裡讓不同歷史朝代的名人僧肇的“靈魂”與唐僧相見,其目的也十分明確,他有言在先:“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意思是他的歷史故事不是完全按歷史順序編排的,為了劇情需要很多故事的時代背景是顛倒的,並預示著之後的章節中也會出現類似的荒誕景象。作者也希望透過唐僧取經故事,讓讀者復讀中華歷史、將顛倒的“歷史”進行整理扶正,若能做到這些,不去印度取經你也能成為佛和仙了。

在本回中,孫悟空打死了六個毛賊。唐僧責怪孫悟空濫殺無辜,批評他既然進了佛門就得遵守佛門戒律,但孫悟空第一次遭受師父責罵說了聲“我去也”之後暫時離開了師父,期間南海觀音、東海龍王等對孫悟空進行勸解,特別是東海龍王用壁畫圯橋進履的畫兒勸解悟空,這讓孫悟空這位“胡孫”感受到了漢文化的博大精深——

悟空問道:“這是甚麼景緻”?龍王道:“大聖在先,此事在後,故你不認得。這叫做圯橋三進履。”行者道:“怎的是三進履?”龍王道:“此仙乃是黃石公,此子乃是漢世張良。石公坐在圯橋上,忽然失履於橋下,遂喚張良取來。此子即忙取來,跪獻於前。如此三度,張良略無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愛他勤謹,夜授天書,著他扶漢。後果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太平後,棄職歸山,從赤松子遊,悟成仙道。”

孫悟空大鬧觀音禪院,棒殺兩界山猛虎?故事或藏鮮為人知帝王密碼

以上描述是小說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明線”,《西遊記》作者鋪設在內的“暗線”則是講解唐僧取經故事的同時,作者有意識地在講解中原漢文化歷史以及典故,並將佛學理論與中國道家學說進行了無縫對接。同時提出了修佛之人強調要解脫的“七情六慾”與人類生物本能之間的博弈、唐僧取經活動中所裸露出的人性與佛家倡導的佛家境界之間的矛盾和悖論。

佛家要消滅的是人的“慾望”,孫悟空打死的就是“七情六慾”。孫悟空打死了六個毛賊,我們看看這六個毛賊的名字就能知道孫悟空代表的是佛家正統思想,六個毛賊分別是:“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悟空聽說名字後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來擋路。把那打劫的珍寶拿出來,我與你作七分兒均分,饒了你罷!”那賊聞言,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一齊上前亂嚷道:“這和尚無禮!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分東西!”小說中,唐僧在責怪孫悟空濫殺無辜,但真正佛家的代表南海觀音並沒有責備孫悟空;唐僧要取的是佛家經典,佛家經典中宣揚的戒律中,首當其衝的是要從“七情六慾”中解脫,但唐僧不畏艱險、經歷千難萬難取經的“精神動力”恰恰又是人類所固有的“慾望”!在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中唐僧師徒的座騎被小白龍所食之後的一段對話更加挑明瞭這種矛盾,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說著話,淚如雨落。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裡忍得住暴燥,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形麼!你坐著!坐著!等老孫去尋著那廝,教他還我馬匹便了。”三藏卻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裡去尋他?只怕他暗地裡攛將出來,卻不又連我都害了?那時節人馬兩亡,怎生是好!”行者聞得這話,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

孫悟空大鬧觀音禪院,棒殺兩界山猛虎?故事或藏鮮為人知帝王密碼

用現代人的口吻來理解佛的真諦就是要“放得下”,而唐僧執意要取經,為了取經唐僧身邊的“包袱”也多了起來,但他暫時失去一些“包袱”後,從人格上又變得如此“婆婆媽媽”,既要修佛又要貪婪,既有遠大理想,遇到困難又膽小如鼠、貪生怕死,既要讓孫悟空找馬,又不讓孫悟空離開他身邊半步。《西遊記》作者就是這樣明著批判唐僧此時的矛盾、窘迫心境,暗地裡在辛辣諷刺著俗人的貪婪和對佛家思想的誤讀。

當然,按一般社會人的視角觀察,在取經途中唐僧的需求屬於正當需求,其慾望也算是高大上的宏偉理想,這才能得到“天界”的幫助和不斷扶持。但在小說中唐僧所表現出來的“小氣鬼”形象著實讓讀者“倒胃口”,這也正是《西遊記》作者的高明之處,有效揭露了普遍存在於社會人心中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天界”的幫助下,唐僧順利解決了生活中對“行路”的需求,接下來小說要進一步揭露處在頂尖上流社會中的人物——帝王的慾望。

身處底層的、類似唐僧一樣的貧苦大眾,當慾望得不到滿足,生活必需品蒙受損失之時,唯一能採取的措施只能是“啼哭”,唐僧很幸運,能“哭”給悟空看,更多的可憐人會找不到哭訴的物件。但帝王們的貪慾、惡念將會給廣大百姓帶來顛覆性的災難。

小說《西遊記》在揭示人性的弱點時也充分考慮到了不同時代、不同層次、不同國度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差異,《西遊記》中所表現出來的歷史、地理背景不是很清晰,但仔細閱讀後不難發現作者對《西遊記》故事發生地、歷史敏感人物的交代方式採用了“隱匿”手法,這與《西遊記》作者所處的環境有極大的關係。在明朝,“文字獄”盛行,一介文人在其作品中評判帝王們的劣跡?在古代想都別想!

《西遊記》作者很巧妙地交代了唐僧即將要前往的觀音廟就在青海省境內,在《西遊記》第十五回末尾:“此去行有兩個月太平之路,相遇的都是些虜虜、回回,狼蟲虎豹。光陰迅速,又值早春時候,但見山林錦翠色,草木發青芽;梅英落盡,柳眼初開。師徒們行玩春光,又見太陽西墜。三藏勒馬遙觀,山凹裡,有樓臺影影,殿閣沉沉”。這樓臺便是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中的觀音廟了。

筆者要肯定觀音廟的地點在青海省境內,其依據除了對前幾回的分析得到的之外,第十五回末尾出現的“虜虜、回回,狼蟲虎豹”便是更直接的依據。“虜虜”指什麼?古代史書中,吐谷渾有另一稱呼——阿豺虜。回回?筆者不用解釋了。《西遊記》是明人所作,他要讓唐僧看見很多“虜虜與回回”?這種事情史學家們做不到,但小說家們可以做到的,很多讀者看不懂《西遊記》的原因也是由於把吳承恩當作了作者,也試圖把《西遊記》作者當作了史學家……

在帝王系列中,因不必要的貪慾造成自身和國家慘遭重大損失的人要數梁元帝了。

孫悟空大鬧觀音禪院,棒殺兩界山猛虎?故事或藏鮮為人知帝王密碼

《西遊記》作者要講佛、滅六慾,他肯定不會放過像梁元帝焚書這樣的案例。《西遊記》中觀音廟寺主就是在影射梁元帝。寺主老和尚收藏了不少袈裟,實際上這種收藏有悖於佛家宗旨,對修行之人來講收藏過多袈裟也是沒有必要的,看中別人的袈裟,試圖不擇手段奪取,這種行為更是佛家所不齒。老和尚縱火,但最終誤燒了自己積攢一生的袈裟,最後也燒死了自己。老和尚縱火的動機、行為與梁元帝的不同,但他們的相似之處都是因不必要的貪慾結成惡果。梁元帝可謂是多才多藝之人,作為帝王他理應勤政愛民,可它將精力耗散在對技藝、圖書等領域的愛好上面。這與老和尚不去修行、修持佛典,而要變相積攢無用的袈裟如出一轍。

筆者認為老和尚影射梁元帝,這不是筆者的臆想,《西遊記》第十五回中明確指明老和尚今年二百七十歲。按吐谷渾王國誕辰年公元285年算起,270年後就是梁元帝變成幽靈的紀年。

史書載:梁元帝蕭繹(508~554),南朝梁皇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在位三年。始封湘東王,後即帝位,廟號世祖,諡元皇帝。博極群書,工書善畫,自圖宣尼像為之贊而書之,時人謂之三絕。畫蕃客入朝圖,武皇帝極稱善。又有遊春苑白麻紙圖、鹿圖、師利圖、鶼鶴陂澤圖、芙蓉醮鼎圖,並有題印傳於後。山水松石格亦傳為元帝所撰。承聖末魏師襲荊州,城陷將降,乃聚古畫、法書、典籍二十四萬卷焚之,並欲投火俱焚,宮嬪牽衣得免。隨後,便到西魏軍營投降。梁元帝受盡百般凌辱後,於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殺,終年46歲。

面對貪慾,正面人物尚且慾壑難填,反面魔王定會變本加厲。老和尚為了霸佔唐僧的袈裟費盡了心思,這裡也反映出農耕文明環境下的貪慾也講究巧取;但在遊牧文明環境中,魔王的貪慾來得更加直接——豪奪。老和尚死後,唐僧的袈裟不翼而飛,原來是被那黑風山熊怪直接被奪走。這裡的黑熊影射的肯定是青海霍爾國的黑帳王了。也就是吐谷渾王國內的一個部落,今天青海海東地區有好幾個地名叫做黑城子,筆者推斷很可能是古代黑賬王居住地,也是《西遊記》中黑熊怪的原型。

今天的海東地區鄉村神廟中,多有供奉名叫“黑龍王”的神靈者,這也與《西遊記》中表描述的“黑熊怪”不無半點關係。

TAG: 西遊記孫悟空唐僧作者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