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髮後為啥要問嫦娥原因?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跟著古詩過中秋

《跟著古詩過中秋》

江蘇新聞廣播

南京市教育局

聯合制作

長白髮後為啥要問嫦娥原因?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太常引 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

作者:(南宋)辛棄疾

朗誦:林杉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

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長白髮後為啥要問嫦娥原因?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林杉和南京玄武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的孩子們

名師與你聊古詩

長白髮後為啥要問嫦娥原因?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中國詩人對明月情有獨鍾,中國文化對中秋節這個時令節點也情有獨鍾。兩者相遇,造就了燦爛的中秋詩詞。它讓我們懷念故鄉,思念親人,比如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比如白居易的詩句“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它有優美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比如李商隱的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也讓志士仁人面對它託物言志,寄託自己的懷抱。

長白髮後為啥要問嫦娥原因?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這首中秋詞與南京有關,作者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這首詞詞牌叫“太常引”,題目說明了寫作的地點、時間和背景:“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建康,就是我們南京,當時作者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呂叔潛,根據詞的內容,應該是作者同氣相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長白髮後為啥要問嫦娥原因?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辛棄疾像

詞的上闋運用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一下子讓我們從現實的中秋環境,進入超現實的神話一般的藝術境界。“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你看,一輪皎潔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邊。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怎麼辦,我白髮日增,歲月蹉跎。姮娥,就是嫦娥,是我們熟悉的傳說中的月中仙女。她在古籍中早有記載。《淮南子 覽冥訓》中說:“(後)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漢代人高誘解釋說,嫦娥後來“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

長白髮後為啥要問嫦娥原因?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為什麼作者“被白髮欺人奈何”?聯絡作者的生平,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因為作者一生以恢復中原失地為己任,但當時嚴酷黑暗的現實,讓他的理想無法實現。結尾這個反問,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痛苦心情。

詞的下闋,作者轉換視角,從人間的仰視變為飛入月宮後的俯視,運用“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展開大尺度的想象,希望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讓人間灑滿更多的皎月清輝。“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在月宮中俯視人間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樣明月清輝可以更多地灑向人間。吳剛伐桂也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這本書記載:“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作者借用這個神話傳說,表達希望砍去一切遮蔽月光的“樹婆娑”,掃除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

這首詞運用兩個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把人間天上融為一體,把個人遭遇和國家興亡結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超現實的瑰麗浪漫的意境,寄託了自己的家國情懷。在中秋之夜誦讀這篇作品,一定會給你帶來深深的感動。

《跟著古詩過中秋》欄目

由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市教育局聯合制作

TAG: 中秋作者神話傳說白髮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