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每日讀詩】黃庚《秋色》:“馬上人回首,戎戎暗客程。”【每日讀詩】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原文]

憑高望不及,望斷動愁情。

落日淒涼處,西風點染成。

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馬上人回首,戎戎暗客程。

(元 黃庚《秋色》)

[註解]

憑高:

登臨高處。前蜀韋莊《婺州水館重陽日作》詩:“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苦吟。”唐李白《天台曉望》詩:“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

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丹楓:

係指經霜泛紅的楓葉,最早出自唐李商隱的《訪秋》詩:“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煙帶龍潭白,霞分鳥道紅。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其後,“丹楓”一詞便成為了熟語,被詩人所引用。諸如宋陸游的《秋晚雜興》:“漠漠漁村煙雨中,參差蒼檜映丹楓。”清吳梅村的《九峰詩·橫雲山》:“赤壁豈經新戰伐,丹楓須記舊遊蹤。”

明:

明是個會意字,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小篆從月囧,從月,取月之光;從囧,取窗牖之明亮。本義為明亮,與“昏暗”相對。唐代杜甫《春夜喜雨》有即有“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之語。

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野驛:

郊野的驛站。該句點出詩人是客居他鄉的遊子,因而,眼前景才會觸動心中情。

白水:

指清水,清澈之水。晉代美田潘岳《在懷縣作》詩之二中有句為:“白水過庭激,綠槐夾門植。”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寄常徵君》詩中也說:“白水青山空復春,徵君晚節傍風塵。”清代詩人黃景仁的《舟中詠懷》詩中也有“白水寒較明,昏霧薄將凝”之語。此詩中的白水指的是清澈的秋江水。

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江城:

泛指江邊之城,非指武漢。

“馬上人回首”句:

唐代詩人崔櫓有首《暮春對花》,其詩曰:“病香無力被風欺,多在青苔少在枝。馬上行人莫回首,斷君腸是欲殘時。”寫的是遲暮之情,本詩中的“馬上人回首”寫的是悲秋,兩詩可相映成趣。

戎戎:

草木或烏雲濃密貌。《詩·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毛傳:“襛,猶戎戎也。”《古文苑·張衡<冢賦>》:“乃樹靈木,靈木戎戎。” 章樵注:“戎戎,盛貌。” 唐杜甫 的《放船》有句雲:“ 江市戎戎暗,山雲淰淰寒。”

[譯文]

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登高望遠處,滿眼都是落日殘照,勾起人的懷鄉之情。西風蕭瑟,催紅了楓葉,那一眼望不到頭的清澈江水繞城而過,日暮中的驛站更顯淒涼。馬上的遊子,戀戀回首,而未知的前程旅道卻越來越來昏暗,今夜能宿誰家?

[辨析]

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黃庚,字星甫,天台(今屬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習舉子業。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脫屣場屋,放浪湖海,發平生豪放之氣為詩文”。以遊幕和教館為生,曾長期客居於越中名士王英孫及任月山之家,與宋遺民林景熙、仇遠等多有交往。晚年曾自編其詩為《月屋漫稿》。

《秋色》是黃庚抒情詩中較引人關注的一篇。在《秋色》詩中,詩人將秋日登高所見的落日銜山,西風肅殺;似火丹楓映襯下的孤零野驛,浸骨寒徹的白水環繞的寂靜江城;路徑昏暗,疲倦的征夫遊子尋找著投宿的旅店等景象捕捉下來,描繪出一幅悽清蕭瑟的秋景圖。

遊子滿眼盡秋色:“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

詩人登高眺遠,江水滾滾向東,不見盡頭,引出悲愁悵惘的思鄉之情;而這愁情也影響了詩人所見一切,在昏暗背景下被丹楓映襯的野驛、路上旅人回首的細微動作、茂盛野草掩蓋下的迷濛前路等更牽引出詩人的思鄉之情、羈旅之愁、前途之憂。

(圖片來自網路)

TAG: 丹楓回首詩人白水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