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引言

又是一年七夕日,你是否還是單身狗?在當代年輕人的眼中,七夕節是純純粹粹的情人節,逛街、吃飯、送花、看電影成了大多數情侶的必走流程。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被普遍認為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代表著忠貞不渝的愛情。其實,除了民間的神話故事,七夕節還有許多的文化內涵,不被人們熟知。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與情人節的區別

七夕節在歷史上,有很多個名字,例如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少女節、女兒節,從名字的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我們不難發現,這個節日多跟女性有關,而並非當代年輕人所理解的情人節。

從本質上講,中國的七夕節跟西方的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在西方國家,情人節代表的是愛情、是浪漫,是戀人或者夫妻互相傳達愛意的一個節日。而在中國,七夕節代表的是巧慧、是女德,是單身女性和未婚女性的一個節日。

在中國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未婚女性是不允許和男性有曖昧之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包辦,只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之後在可以正式和男性(丈夫)交往。而且,所謂的愛情,是不能放到檯面上講的。

所以,七夕節在古代人的眼中,就是未婚女子們的節日,成婚的夫妻是不過七夕節的。在七夕節這天,未婚的少女們展示刺繡、針線等絕活,主要的節日內涵就是乞巧、乞慧。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的美麗傳說

七夕節在民間流傳,一直都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就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相傳天上的織女下凡遊戲,和放牛的牛郎結為夫婦,幾年的時間生下一兒一女。

但天條是不允許神仙私自戀愛的,尤其是和仙女和凡人,更加不被允許。於是王母娘娘就派兵將織女抓回天庭。

牛郎得知織女被抓,連忙帶著孩子去追,眼看要追上了,王母便在牛郎和織女之間,劃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河相望。

後來,王母被二人的真情所感動,決定每年的七月七,給他們一次見面機會,讓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相傳,每年七夕之後,喜鵲的頭頂都是禿的,都是被牛郎和織女給踩的。

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七夕節之夜,人們總會抬頭觀望,尋找牛郎和織女的身影。一條白茫茫的銀河,貫穿夜空南北,銀河東西兩岸各有一個亮星,分別是織女星和牛郎星。

在這個美麗的夜晚,女性們總會朝天祭拜,乞求女神能賜予她智慧的心靈,能賜予她靈巧的雙手,同時祈禱自己能有一段美滿的姻緣。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的歷史沿革

在漢代以前,七月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喜慶的月份,民間普遍認為7月是鬼月,每年七月初一,閻王就會放出大鬼、小鬼。而且,七月也正是牛郎織女分別之月,兩人的愛情被外力所破壞,所以在這個月,是民間婚嫁的禁忌時間。

在西漢中期,七夕的含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七月初七由原來的禁忌惡日,轉變為良宵吉日。

六朝時期,七夕節的節俗內涵逐漸豐富圓滿,慢慢的有了乞巧之意。

唐朝時期,唐太宗每逢七夕便在宮中擺下夜席,宮女們紛紛向天乞巧、乞慧,時間一長,乞巧習俗在民間也就流傳開來。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宋元時期,七夕節已經相當隆重了,許多商販都開始在街上售賣乞巧物件。《醉翁談錄》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見,宋朝的乞巧市場,是非常熱鬧的。

明清時期的七夕節,延續了宋元的輝煌,發展成了民間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逢七夕,女性們就會陳燭於庭、禮拜雙星、乞巧乞慧。

七夕節發展至近代,隨著商家的營銷手段逐漸開始變味,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為刺激消費,商家們的營銷手段層出不窮,每年變著花樣的引導年輕人進行消費。逐漸的,七夕節的文化內涵被世人所忽略遺忘,這個極富東方情調的傳統節日,變得商業味十足。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高的乞巧方式,在過去,每個女性都要學會針線活,而穿針就是做針線活的第一步,能不能把針穿好,就印證著針線活的好壞。

2、喜蛛應巧

在七夕節當天,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當中,第二天開啟盒子,檢視蜘蛛的織網情況,織網多的就代表巧多,織網少的就代表巧少。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3、投針驗巧

在七夕節中午,將一繡花針放進盛水的碗中,由於水的表面張力,會使針浮在水面,藉著太陽觀其針影,如影子似花鳥魚獸、似鞋剪水茄者為得巧,如影子似錘似軸、似線似錐者為拙巧。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將豆子、小麥浸泡於碗中,當長出芽之後,用紅色、藍色細繩把它紮成一束,稱之為種生,或者是泡巧,豆芽也被稱之為巧芽。

5、為牛慶生

根據牛郎織女傳說,牛郎的牛為了幫助牛郎追織女,把皮都剝了下來,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這種精神,便有了給牛慶生的習俗。每逢七夕,孩子們都會採一些野花野草,掛在牛角之上。

6、曬書曬衣

七夕前後,是天氣最熱的一段時間,所以各家各戶都會把家裡的衣服和書拿出來曬曬,慢慢的就形成了曬書曬衣的習俗。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7、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就是小泥偶,兒童的玩具,泥偶以荷葉為衣。在七夕節,大人們做或者買磨喝樂給小孩子們玩。

8、拜織女

拜織女是女性們的聯合活動,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來人,在月光下襬上桌子,放上茶酒水果等祭品,祭拜織女。

9、拜魁星

相傳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想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都會在這一天祭拜魁星,寓意一舉奪魁。

10、洗髮染甲

女性們採樹木漿液兌河水來洗頭髮,採花草汁液染指甲,傳說可以讓女性變得更美麗,從而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應節美食

七夕節除了各類民間習俗之外,飲食方面也很有講究,而且,中國的各個地區的應節食品也都略有不同。

比如浙江地區是吃巧果,用麵粉製成各種形狀然後用油煎炸,配上蓮蓬、白藕、紅菱一起吃。

有的地方是吃餃子,七夕當天,七個關係好的女生一起包餃子,銅錢、紅棗、針分別包在三個餃子裡,吃到銅錢的代表有福,吃到針的代表手巧,吃到紅棗的代表早婚。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還有的地方是吃巧芽面,豆芽必須是在七天前生的,到七夕節正好長大,以豆芽湯為滷,吃手擀麵。

南京地區的人都是吃江米條,糯米麵加豆粉在鍋裡燜蒸,熟了之後用棒子捶打、造型,然後曬乾煎炸,蘸著松花、芝麻吃。

有的地方還會吃雞肉,牛郎織女每年在鵲橋相聚一晚,相傳若無公雞報曉,他們將永不分離。

因為七夕節涉及到祭拜,所以瓜果五子也是人們的必備食品,五子指的是桂圓、紅棗、花生、瓜子和榛子。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的文化傳承

在中國的歷史上,七夕節是唯一的一個女性節日,也是最受單身女性歡迎的一個節日。因為古代的封建思想,啥事都是男人去幹,女性連基本的走親訪友都不被允許,只有七夕節這一天,她們才可以名正言順的出門玩耍。

從古至今,七夕節的所有的民間習俗和飲食,無一不透漏著古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藉助神話故事,表達著未婚女子對美好姻緣的嚮往。

乞巧是婦女們心靈手巧的寫照,在古代,婦女們長期被壓抑在專制之下,只能透過乞巧的這種變異形式,來提高自身價值。七夕節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符號,沉澱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神核心。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七夕節發展至今,乞巧事項已經是名存實亡,新時代的女性地位逐漸升高,飛針走線也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

新時代的七夕節,逐漸發展成了情人節,只要談戀愛或者已婚人士,都要參與過節,甚至是相親都要選擇七夕這一天。商家們也是抓住了這一點,在七夕前後推出各種優惠活動,來刺激年輕人消費。

實際上,七夕節發展成情人節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喪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我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低俗和過度的商業化,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七夕節的文化內涵,千萬不能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而迷失本性。

七夕節與情人節有很大的區別,如今過度商業化,也是一種文化失缺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列入過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賦予我們的是豐富的文化遺存,勤奮樸實、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神聖而又含蓄的愛情觀念。七夕節發展至今,除了牛郎織女相會之外,其餘文化意義幾乎全部失缺,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當代人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

TAG: 七夕節乞巧七夕織女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