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僑批文化影響年輕一代

讓僑批文化影響年輕一代

永定樓面朝古碼頭,是樟林古港繁盛的歷史見證。 陳楠 攝

“阿兄,到時間開門沒?我們來逛逛。”週二下午臨近3時,工作人員來為永定樓僑批展覽館開門,鎮上兩個騎車前來的青年見門一開,招呼了一聲,便走進了展館中。這是潮汕地區第一家鎮級的僑批展覽館。

前臨古碼頭遺址,面朝曾經帆舸雲集的樟林古港主航道,左側是曾極為繁盛的新興街,背可遙望蓮花峰,永定樓作為貨倉和航標兩用的實用建築,是當時船工休閒的主要場所,見證了當年的古港盛況,亦與僑批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割捨的淵源。

當地青年將永定樓僑批展覽館作為閒暇遊覽的去處,自今年1月20日揭牌以來,展館成了樟林古港的又一處節假日打卡點,不少研學活動也將地點選在此處。

“讓僑批跨越山海,讓僑批文化能夠影響年輕一代。”這是永定樓僑批展覽館策展小組陳椰、張美生、黃桂華、鄭艾、陳博藝五人貫穿始終的策展理念,也是展覽背後,眾多僑批保護和研究者共同的心願。

南方日報記者 王涵琦

展館籌備吸引當地僑批捐贈

“歷史文獻對於歷史文化研究而言至關重要,而僑批檔案是反映潮汕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景熙是永定樓僑批展覽專案的顧問。身為澄海本地人,他深知樟林古港作為汕頭僑鄉歷史見證的重要意義,幾年前就將研究的目光投向當地僑批檔案的保護和發掘。這與當地政府對樟林古港開展保育活化的想法不謀而合。

“我們發現,僑批這類歷史文獻的保護和發掘特別需要當地人士的共情和重視。”因此在策展之初,陳景熙向陳椰策展小組提出建議,可以在當地開展一次“文物文獻鑑寶會”,一方面對當地僑批檔案等文獻資料的儲存情況進行摸查,另一方面也能夠讓當地群眾更深刻地認識到文獻的價值。

這一次“文獻文物鑑寶會”的影響遠超策展小組的預料。小組成員黃桂華告訴記者,鑑寶會引發了鎮裡的“大熱鬧”。新興街當地學校的校長組織學生到現場參觀,其中一位學生將此事告訴了自己的爺爺,於是祖祖輩輩久居於此的老人拿著家裡儲存完好的新興街地契來現場“鑑寶”。

鑑寶會的工作人員經持有者同意,現場將徵集到的所有文獻資料掃描整理,作為重要的研究檔案封存,“永定樓要開僑批展館”的訊息也藉由此次鑑寶會,被當地村民廣泛知悉。不少人將家中儲存已久卻不知其價值的僑批帶到現場,捐贈給了永定樓僑批展覽館。“藍廣芝是我外公,1945年他36歲時過番去泰國,73歲時歸國回鄉養老,直至80歲仙逝。這些是寄到觀海樓,即永定樓給我母親藍金燕的。”捐贈人林端南的這句話和他捐贈的僑批最終留在了二樓“樟東僑批”F展廳,同一面展示牆上共計10件僑批檔案都由當地村民自發捐贈。

“讓村民認識到什麼是寶、有沒有寶,並不在於讓他們認識到其經濟價值。”陳景熙解釋道:“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歷史文獻資料即便是‘隻言片語’也很重要。”除僑批檔案外,展館展示的僑批文化相關的文物也很多:寫批人使用過的桌椅、千字文印架、批局印章……其中也有不少是由捐贈而來。在展館籌備的帶動下,當地居民對於僑批檔案及文物的保護意識也在逐步提高。

300封僑批展現遙迢匯路

“我們希望立足研學,透過永定樓的僑批展覽,讓下一代記住長輩的故事。”策展小組主要負責人、華南師範大學教師陳椰博士告訴記者,抱著這樣的初心,這個全員澄海人的團隊對此次策展全情投入。

為了做好永定樓僑批展覽,籌備之初,陳椰、張美生等團隊主要成員輾轉考察了福建廈門、泉州等地六個僑批相關的展館。負責展館佈置之一的黃桂華自己跑到梅州,到3個華僑相關的展館參觀學習。由包括他在內的一批僑批文化愛好者組成的“樟草齋”成員,以及幾位熟悉樟林的本地老先生被邀請作為文獻徵集員,參與此次僑批檔案的徵集工作。

民間僑批收藏家張美生主要負責展出僑批鑑定、篩選和把關。“質量和亮點是我們策展的重點,永定樓雖小,但要做到小而精,陳列的僑批要‘人無我有’。”張美生告訴記者。

他從此次徵集到的1016封僑批文物文獻中精心挑選了150封精品,提取了關鍵詞、金句和摘錄,形成了初步的稿件,再由陳椰按照6個展館進行分類。幾經易稿,展品也多次補充修改,最終共有300餘份僑批檔案在永定樓展出。

張美生介紹,在永定樓的展覽中,有清末明初一封1。5米長的最長僑批,上書“做人貧而清,較勝富而濁”,足見僑批對後世的教育意義;展館展出了迄今僅見的潮汕批局牌匾;國內迄今發現的單戶存世量最大的林先潮家庭僑批,觀展者由此可以領略樟東僑鄉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陳椰告訴記者,展示的六個展館分別為“僑批集萃”“番畔唐山”“僑批藝文”“遙迢匯路”“家國情懷”“樟東僑批”,希望以此來勾連觀展者對僑批精神更深刻的理解。

實際上,由於樓高不高,空間較小,永定樓本身要設計成展館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採用的是碎片化展示的方式,儘量去彌補陳展上的不足。”負責布展的鄭艾告訴記者,這種“碎片化展示”多用於現代展覽,與較為嚴肅的歷史文化展覽相結合比較少。作為曾有百場以上布展經驗的策展人,他也嘗試加入了一些年輕化的展示方式,去表現特殊時期的“暗批”,去展示“遙迢匯路”的不易。鄭艾告訴記者,他希望以這樣的形式,讓較為嚴肅的歷史文化展覽更具傳播力,讓各個年齡段的參觀者都能從中獲益。

陳博藝負責永定樓的空間設計。他表示,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儘量地還原和保留歷史古建築的原貌,不能破壞其原有的架構。

賦予僑批年輕的生命力

“賦予僑批年輕的生命力”的理念不止體現在展覽的內容上,負責僑批文創設計的鄭艾將這樣的理念也體現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上。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個由水客的揹包設計成的斜掛袋,裡面放置了他和團隊共同設計的書籤、明信片、筆記本等文創產品。

在所有的文創產品設計上,一些僑批歷史文化相關的科普都巧妙地融入其中,包括樟林僑鄉景點的介紹、僑批印章的展示說明等等。“我們希望這些文創產品的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僑批,理解僑批文化。”鄭艾說。

永定樓展館的一樓入口,復原了僑批局櫃檯,櫥櫃內容是為方便信件收納分類而設的《千字文》,另設有僑批分解示意圖及信箱,觀眾可現場自學書寫傳統尺牘,寄贈親友。在永定樓展館的最後,設定了“僑批修復工作室”,可以由僑批修復專家展示僑批修復的全過程,為現場教學、研究提供便利。在永定樓僑批展覽揭牌後,不少研學活動設在工作室開展,學生在永定樓現場參觀、觀看僑批修復、親手體驗僑批撰寫,近距離感受僑批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殷殷深情。

“僑批修復工作室的設定是一個契機,我們希望依託於此,讓僑批修復技藝能夠逐步提升轉型,推動專業化技能培育,”陳景熙透露,“永定樓僑批展示館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有待我們開展的工作還有很多。”

TAG: 僑批永定展館樓僑批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