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很多人對明朝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的“風流”多有誤解,認為他雖然才華出眾,卻是一個流連花叢賣弄才情的浪蕩公子。其實,唐伯虎之風流是在仕途失意之後的真風流。

唐伯虎生於蘇州一個富商之家,然而明朝視商人為“賤民”,因此改變家族命運的重擔就落到他的身上。唐伯虎也不負眾望,16歲中秀才,隨後高中解元,一夜間名噪天下。

第二年,他策馬揚鞭進京趕考,一路上和富豪子弟徐經同行。明朝科考腐敗,考前試題被徐經從考官那裡買下,唐伯虎也知道這件事。後來這件事敗露,他也被抓進大牢,雖然事後查實他與這件事無關,被無罪釋放,但仕途之路就此斷了。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一個胸懷大志的青年,從此斷絕了前程,精神之痛苦可想而知。為了平抑自己的痛苦,他直往紅粉隊中尋覓知己,以期精神上的麻醉。當時的大文人何良俊也說“一至失身後,遂放蕩無檢,可惜可惜”,文徵明也多次規勸,亦無用。

1524年,唐伯虎在分外淒涼中去世,連喪事都是幾位好友湊份子辦的,盛名之下揹負著太多的心酸苦淚與無可奈何,終明一代的藝術家中沒有比他更慘的了。

江南第一才子,假託風流,身世苦無多,一首桃花庵詩成絕響,無關風月點秋香: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桃花塢在蘇州市城北,唐寅曾在此購置院落,名桃花庵,並自稱“桃花庵主”。

初讀此詩,不免覺得有些俗氣,但對於有過豐富人生經歷的人來說,無疑能在其中找到很多共鳴,繼而喜歡這首詩。

《桃花庵歌》其實是一首自況、自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開時極盡絢麗燦爛之能事,一樹桃花就是一樹熊熊燃燒的煙霞,彷彿要將世間所有的顏色都比下去;

桃花落時只需一陣風一場雨,花瓣絲毫不留戀枝頭的高傲,永遠都是尚在開放中便毅然跌落,化作春泥,精心培育著果實和來年的花季。

唐寅就是在這驕傲的燦爛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人生苦短、世道輪迴,唯有我心安寧、我身灑脫是唯一的永恆。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並非客觀世界不同,而是心中所求不同。

一首詩中,唐寅為我們描繪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生活在這兩個世界中的人都自得其樂,愜意而滿足。

這是一個花的世界,桃樹遍地,桃花漫天,這裡是桃花庵,桃花塢裡的桃花庵,桃花仙人的桃花庵。

究竟是先有桃花庵後有桃花,還是因為桃花多而有了桃花庵,無人知曉,就連桃花仙人對此也不關心,他正忙著摘桃花換錢買酒呢!如此大好美景,有花無酒怎麼像話呢?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尤其對桃花仙人來說,更是如此。

既為仙人,自然與眾不同,便如花開花落是一年一般,桃花仙人一醉一醒之間,一天也就過去了。無論清醒還是醉著,花都是缺少不了的元素,也只有在花下,他才能如此滿足。

唯有如此,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遠離世俗的紛爭,煙花柳巷、醉生夢死,他曾經風流不羈;年少得志、遐邇聞名,他才思無雙;功名被格、仕途無望,造就了他的放浪形骸。這紛擾的俗世有太多的痛苦和歡樂,若非在這桃花與酒的世界裡,又如何能看透那些過眼的雲煙。

有人能看透,就有人看不透,看透的人願意在花和酒之間逍遙,看不透的人更向往駿馬賓士的快活。這又是另一個世界,一個物質的世界,一個金光閃閃的世界。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在這個世界裡,他們有寶馬雕車,能夠肆意馳騁,他們寧願為了這些卑躬屈膝。身體上的愉悅和享受的代價是精神上的緊張,雖然如此,但這也是他們的志趣和選擇。

在物質的世界中,人們熱衷的是策馬賓士;在桃花的世界裡,唐寅更喜歡那份自得的悠閒。其實無所謂看透與看不透,那也不過是別人所說罷了。只要能夠自取其樂、自得其樂,又何樂而不為呢?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對於現代人來說,喧囂的都市,不斷加快的節奏,繁重不堪的壓力下,每個人都有一些無處安放的情緒,在經歷無數次失意之後,人們需要“療傷”,而這首《桃花庵詩》,提供了短暫的愜意,和喘息的空間,或許這也是它被人喜歡的原因吧。

TAG: 桃花庵桃花唐伯虎世界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