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

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

——朱光潛

曾經,在北大燕南園的一段殘垣斷壁,經常有一位矮小的老人獨自坐在青石板上,用充滿童真的目光凝望著來來往往的學生們。偶爾,有學生駐足時,老人會拄起柺杖,隔著那段殘破的矮牆,遞過一枝盛開的小花。

這位老人就是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多少年來,他的《談美》啟迪了無數青年讀者的審美思索,影響深遠。

美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或許美正如多少年前朱光潛先生遞出的一枝小花:一半在物,另一半,已經接到了我們手裡。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談美》是朱光潛最好的作品,

也是一本頂級的、關於美的蒙學讀物。

在一般人看來,美即是肉眼所見,

而部分哲學家認為,美是心靈的產品。

美是物和你,

客觀的存在,加上審美的眼睛,

才能看到美的存在。

——朱光潛《談美》

美是心中的一種感受,

只能會意,卻難以用言語表達。

世間並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

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讀過朱光潛的《談美》,

美學的概念在腦海中似乎越來越清晰。

美感不是聯想,不是考證,也不是批評。

美的本質是一種意象。

是拋開了思考和利害關係之後的獨立直覺。

一個人,有所為而為,是環境的奴隸;

無所為而為,是心靈的主人。

藝術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

不為了“為”而刻意為之。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

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

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朱光潛《談美》

朱老先生這樣解釋真善美:

科學,

即抽象思考的極致即是真。

實用的探索,

即關於意義、經驗和反應的極致即是善。

由注意力引導的,

關於直覺意象的極致即是美。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生活美學的概念出現在人類語言體系中,

最早能追溯到19世紀末,

偉大的作家、詩人王爾德曾預言:

“生活與藝術最終結合”。

20世紀,“生活美學”的概念產生。

波普藝術、行為藝術,

消解了藝術審美與日常生活的邊界。

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

讓日常用品變得極具審美意味。

“審美生活化”、“生活審美化”、

“美是生活”,這些觀念應運而生,得以普及。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泛的藝術,

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潛《談美》

生活美學源於生活。

當你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你就活在什麼樣的美感中。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

——朱光潛《談美》

想要生活充滿藝術感,首先要有儀式感,

讓繁忙的生活節奏舒緩下來,

浮躁的心得以安定,

再以熱情擁抱生活,以藝術滋養活出精彩。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朱光潛《談美》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飢渴,

——精神上的飢渴。

疾病衰老的身體才沒有口腹的飢渴。

同理,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飢渴的人或民族,

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文藝和夢一樣,都是慾望帶著假面具逃開意識檢察。

——朱光潛《談美》

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一朵花無論是生在鄰家的園子裡

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裡,

你只要能欣賞,它都是一樣美。

老子說:“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可以說是美感態度的定義。

古西樓書之道一“養品味”相關讀物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關於作者-

十三安,非虛構寫作愛好者,新聞學在讀。

監製:西樓

編輯:十三安

圖片:來自網路

在古西樓書屋『讀書、喝茶、沙龍、發呆』

讀創生活之美|古西樓24h書屋

萬事萬物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TAG: 朱光潛談美生活美的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