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鬥瘟神,鬥爭結果是為後世留下了一項奇特民俗保護孩子

女媧鬥瘟神,鬥爭結果是為後世留下了一項奇特民俗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裡,女媧是繼開天闢地的盤古之後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她用泥水塑造出了世間的第一批人類,她用息壤治理洪水,又煉製五色神石補天。因為種種具有創世意義的功勞,在中國的傳統道教神仙體系裡,女媧擁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被奉為上古大仙之一。

在中國的傳統神仙世界裡,萬事萬物都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某個具備特殊能力、被賦予專門職責的神仙來掌控的。在古代,但凡具有傳染性的疾病都可以歸類為瘟疫。

今天的人們將傳染病籠統地稱之為“瘟疫”,但在古代漢語體系裡,“瘟”主要描述患病的症狀,而“疫”則具有動詞的屬性,偏重強調疾病的流行狀態。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疫”更傾向於命名在動物之間流行的疾病。後來隨著語言的進化,“瘟”“疫”二字現在合用了。

掌管人間疾病流行,主宰疾病流行的種類、傷亡程度、起始時間的神仙,就是傳說中的瘟神。道教所崇拜的瘟神,其見於典籍的正式說法起源於隋朝,相傳瘟神總共有五位,分別按照春、夏、秋、冬、中五個時間段釋放或者回收瘟疫。

女媧鬥瘟神,鬥爭結果是為後世留下了一項奇特民俗保護孩子

例如瘟疫若發於春季,則古人會認為這是春瘟神張元伯在大逞其能。依次類推,夏瘟神為劉元達,秋瘟神為趙公明,冬瘟神為鍾士貴,中瘟神又是總管瘟神,名叫史文業。人們之所以作如此精細的分類,目的在於每當瘟疫發作,就會明確釋放瘟疫的神靈,從而有側重點地進行祭拜祈禱。

儘管在道教典籍裡關於瘟神的說法是這個樣子的,但並未影響民間一些瘟神傳說的流傳。在江蘇省南通地區,從古以來就流傳著女媧娘娘鬥瘟神的傳說。

當地故老相傳,天上主宰瘟疫的神靈大概是喝了“千日醉”之類的酒,所以非常喜歡睡懶覺。每年只有到了立夏這一天的時候,才會從睡夢中醒來,去人間釋放瘟疫,以完成自己的職責或使命。這位瘟神所散佈的瘟疫,受害人群主要是幼童,使得許多家庭因為孩子患病而家破人亡、苦難叢生。人間的百姓為此叫苦不迭,每年立夏前後都如臨大敵。

人間百姓的哀苦驚動了上古大神女媧娘娘,為此女媧娘娘專程前去會見瘟神,雙方因為都是有司職的正神,所以只能透過口舌之爭來解決爭端。這就相當於今天的人們所說的談判,女媧認為瘟神應該以天下蒼生的生死存亡為重,不要濫散瘟疫,以免百姓受苦受難;而瘟神則以自己的司職和執掌為由,辯稱“雷霆雨露,皆是天恩”,瘟疫也是上天針對人間的一項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

女媧鬥瘟神,鬥爭結果是為後世留下了一項奇特民俗保護孩子

雙方各執一詞,辯論了很長時間,陷入了“誰也無法說服誰”的窘迫境地。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人間因為兩位大神的爭論而風雷不息,雨雪紛飛。兩位大神的爭端引發了天庭高度關注,於是由天庭出面給二位神仙調停。

在天庭的主持下,二位神仙達成了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每年立夏之日,也就是瘟神每年睡醒散佈瘟疫的那一天,人間的孩童可以在胸前懸掛雞蛋作為標誌。但凡胸前掛了鳥蛋的孩童,瘟神均不得使其感染瘟疫。

因為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所以江蘇南通地區的人迄今為止依然在執行一項奇特的民俗:每年到了立夏這一天,但凡家裡有12歲以下孩童的,其母親就會選擇一些個頭大的雞蛋、鴨蛋或者鵝蛋,煮熟以後用繩子拴綁起來,懸掛在孩子的胸前。

在這個傳說及民俗裡,有兩點與道教典籍裡的說法有出入:其一,道教典籍裡的瘟神是五位,而與女媧娘娘“談判”的瘟神,似乎只有一個,要不然以一敵五,即便是女媧娘娘如此地位崇高、法力強大的神仙,恐怕也佔不了便宜;

女媧鬥瘟神,鬥爭結果是為後世留下了一項奇特民俗保護孩子

其二,按照古代人長期的觀察總結,發現瘟疫有“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終於春分,止於清明”的節律,但女媧娘娘所面對的這個瘟神,卻喜歡在立夏這一天肆虐。這種區別估計與不同地區常見傳染病種類不同有關,在我國南方氣候溫溼,一些像痢疾、血吸蟲病等消化道傳染病就容易在夏季傳播;而在更大的區域內,一些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的傳染病,則多發於冬春時節,所以這個民俗傳說並未違背科學規律,只是各自描述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我國古代曾經留下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和風情濃郁的民俗習慣,這些文化遺產裡既有祖先們解讀萬事萬物的豐富想象力,也蘊藏著人類與各類災難鬥爭的寶貴經驗和不屈精神,“女媧娘娘鬥瘟神,孩童立夏掛熟蛋”,就是其中頗為典型的代表。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讀者朋友關注本自媒體賬號並積極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

TAG: 瘟神瘟疫女媧神仙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