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本文略長,建議先碼後看

最近,有一個好萊塢大導演的話惹來了不小的爭議。

他說

“漫威電影不是電影”,

於是很多愛看電影的人罵他,他就在《紐約時報》發了篇文章,具體闡釋了一下為什麼他覺得

“漫威電影不是電影”。

這位大導演就是執導過

《華爾街之狼》

《禁閉島》《飛行家》的

馬丁·斯科塞斯。

他說漫威電影不是cinema,不是藝術品,更像是

“主題公園”

(theme park)。

馬丁·斯科塞斯蹭漫威上熱搜,說起來也很無奈。

他的新片子《愛爾蘭人》投資超1億美金,卻並不是一部“好萊塢電影”,因為投資方不是好萊塢,而是

奈飛

(Netflix)。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如果你不熟悉奈飛的話,你只要知道它類似於

“美國的愛奇藝

/優酷/騰訊影片”,做線上影片的流媒體網站,它最有名的作品就是美劇《紙牌屋》。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不出意外的話,《愛爾蘭人》這部11月底上線的新片,壓根就

不會在全美電影院公映,

直接在奈飛網站上播放。

當導演的有多重視大銀幕放映,自不用說。而一個美國大導演為什麼甘願放棄銀幕,轉投影片網站獨家播放呢?

理由很簡單,

要恰飯,麼的錢。

《愛爾蘭人》片長3個半小時,兩大男主都是

奧斯卡影帝,

就這樣的陣容,好萊塢覺得電影不好賣,所以不給錢,只有奈飛肯給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有人說不可能吧?這一定是個意外。

在今天的好萊塢,這根本不是意外。

馬丁·斯科塞斯罵漫威,不是一個導演罵一個超級英雄系列。

而是美國電影人PK迪士尼等電影公司巨頭的一個時代縮影。

2019年上半年,

美國電影票房比去年同期萎縮近10%

(9。4%),票房區區56億美金,觀影人數創16年來最低。

即便今年有人類

影史上最高票房

的《復仇者聯盟4》(總票房

28億美金

),也沒能挽救這個頹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曾經有多少中國人把“好萊塢”奉為圭臬,談起電影工業的時候,言必稱好萊塢。

而今天,越來越多的美國電影人卻開始反思,好萊塢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好萊塢了。

他們覺得現在的好萊塢,除了迪士尼和大IP的狂歡,

可能已經一無所有。

而今天好萊塢電影人飽嘗的苦果,恰恰是他們的前輩在70年前就已經種下的惡種。

1

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好萊塢的誕生是讓“發明大王”

愛迪生

活活給逼出來的。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用活動電影放映機拍攝一組奔馬的影像

在美國東海岸,愛迪生成功製造出可以捕捉動作影像的機器,叫

“活動電影放映機”

,還為此申請了專利。

愛迪生在發明之外,是個非常典型的資本家,很懂怎麼賺錢,有了放映機之後,他就在東海岸派人到處碰瓷,看誰用了這種裝置(的替代品)拍東西,

就敲一筆專利使用費,

不給錢就砸片場。

1910年,一個導演(David Griffith)帶著劇組跑到西海岸洛杉磯市拍攝,他們決定到附近探索一下,往北走了幾英里,一個叫

好萊塢

的村子,發現那兒的人熱情好客,喜歡觀摩電影拍攝,於是就在那兒拍攝了

第一部好萊塢電影

《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

當這個導演回到紐約以後,新片獲得成功,

很多人為了躲避愛迪生的專利勒索,也跑到好萊塢去拍片子。

1911年,好萊塢就有了

第一家電影工作室

(Nestor Studios)。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西海岸的好萊塢不僅不收專利費,而且人力物價都便宜,四季氣候宜人,

可以全年在戶外拍片,

所以到1913年,很多電影公司就都搬過去了。

在美國電影快速發展期,在華爾街巨頭的扶持下,出現了

八大片商:

米高梅、環球、派拉蒙、哥倫比亞、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聯藝、華納兄弟。(後來才有迪士尼)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這八家電影公司都有著自己鮮明的風格,基本

只用自己旗下的藝人,

所以觀眾一看就能認出來這是哪家拍的。

比如米高梅公司就號稱它簽約的

明星數量“比天堂裡的還多”。

好萊塢鼎盛時期,主創陣容之豪華令人咋舌,比如1944年的《逃亡》,

編劇是海明威與福克納

——兩位日後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1939年,《綠野仙蹤》《呼嘯山莊》《亂世佳人》等一系列爆款電影集中問世,其中《亂世佳人》橫掃奧斯卡10項大獎,吸引全美6000萬人觀看,成了美國曆史上

賣票最多

的電影。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最火的時候,好萊塢電影公司每年製作約400部電影,

每週有9000萬美國觀眾觀看,

而那時美國

人口總共才1.3億

——這個比例相當於14億中國人每週有10億人用微信。

30年代末40年代初,八大電影公司掌控著好萊塢95%的市場份額。

而他們為了牟取更豐厚的利益,

大肆收購電影院線,

自己掌握影片發行渠道,到30年代,大城市的頭部影院幾乎被5家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等)瓜分完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而電影公司也有資本讓一些導演進行小成本試錯,比如電影《公民凱恩》,就是一個

“好劇本+沒名演員+中等預算”

的電影,後來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那時的電影公司

並不要求部部都是票房大熱門。

因為他們還有一些流氓招數,能讓他們

旱澇保收。

當時

“耍流氓”

的影響有多大?可以說如果他們沒那麼幹,

今天的迪士尼和漫威能不能橫行好萊塢,

都是個未知數。

他們做了什麼呢?簡單說,就是把

自家電影打捆,

搞批發,不零售。

那時很多獨立電影院線,想要採購幾大電影公司的電影,怎麼買呢?就憑几頁宣傳單來買。

拿現在打個比方,迪士尼在年初就跟你談:今年我們有20部新電影,你看看介紹,打包買哦。

你說你只想買《復仇者聯盟4》,人家根本不搭理你。而他一定會

把今年預計最差的電影塞進組合包裡,

讓你一起採購。

最多的時候,不是20部一起採購,而是

104部電影一起買,

有的電影剛立項,連海報、詳情頁都沒有。

這就是好萊塢早年“繁榮時期”的景象,電影公司談判能力太強,院線根本還不了嘴。

而“耍流氓”唯一的好處就是,明知道票房不好的片子也可以拍,反正有院線兜底買單。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但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太長時間,就一去不返了。

很多院線聯合起來

狀告八大電影公司欺行霸市

(搞托拉斯),最終美國法律在1950年裁定,製片公司和連鎖影院

必須分拆,

禁止5部以上的電影打捆銷售。

比如派拉蒙,就被拆分成了兩家公司:派拉蒙電影公司,派拉蒙聯合影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而這樣一來,不能控制院線、又不能“搞批發”,電影公司就得在

每部電影上“自負盈虧”

了。

這樣就要儘可能

搶當紅明星、

編劇、導演來給我拍電影,死抱著自家藝人不放變得很愚蠢,幾大公司開始紛紛跟明星、製作團隊解約,區別各大公司的

鮮明風格也開始消失。

而就在50年代,除了反托拉斯法,好萊塢還迎來了一個

新的敵人:電視機。

1950年,美國就賣出了730萬臺電視,直接導致有電視家庭的

觀影次數下降20-30%,

此後5年電視銷量從未低於500萬臺,美國觀影人數在二戰後也是一路下跌。

1930-2000年美國觀影人口比例

日漸豐富的電視節目倒逼電影公司,必須提供一些

電視上看不到的娛樂節目:壯觀的、大場面

的傳奇作品。

就像迪士尼電影製片廠主席阿蘭·霍恩說的:

“即使是最忠實的影迷,一週也就至多看一部電影而已,所以得

確保他們看的就是你製作的那一部。”

在之後的幾十年中,好萊塢電影越來越集中於大成本製作,

不斷想出各種方法來區別於電視,

吸引觀眾:立體聲、3D、寬熒幕、IMAX……

而明星放棄了跟電影公司的“賣身契”以後,更多采用經紀人模式,

頭部藝人片酬水漲船高,

直逼千萬美金/部的級別。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所以和打捆賣電影時可以投拍中小製作電影不同,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大製作的好萊塢變得

越來越“輸不起”。

單部電影的投資增大,而收益卻時好時壞——“在好萊塢,沒有人能料事如神(nobody knows anything)。”

這時候就得算筆賬了:

假如你有10個億,

你是投100部電影,每部投1000萬,還是隻投5部,每部砸2個億呢?

有人說“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吧”,分散著來。

錯!

好萊塢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你應該選後者,

投大片。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一位華納高管談及公司策略時曾指出:

“華納兄弟決定每年製作4-5部

有望賺10億美元

的電影。”

為什麼呢?因為歷史規律告訴他們,

電影的成本-收益圖

會是這樣的分佈: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成本越高的頭部,越有可能實現高收益;而後面的

小製作電影,大部分都是虧錢,

或者略有盈餘。

這是華納電影2007-2011年間投拍的電影: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越靠右的電影

投資越大,

而你能清楚地看到,他們更容易靠上,

實現超高票房。

華納前25%的電影,能佔到50%以上的成本,卻能帶來超過60%的盈餘。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而為了製作大片,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日漸精細化、流程化,

這裡當然有很多值得中國電影人借鑑學習的一面

但與此同時,過於模式化、流程化的創作,也讓他們一路發展到

刻板僵化

的地步。

美國《名利場》雜誌記者去片場探班,跟演員聊天的時候,看到他

肩膀上落了幾滴雨水,

幫他隨手撣落了一下,結果一個工作人員衝過來跟記者急眼了:

“這不是你的活兒,是我的!”

這個片場人員一天的工作就是

給演員的衣服除雨。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即便到了電影製片方的高層,好萊塢同樣死板。

比如華納公司審讀一部全球發行的電影劇本,第一個人就數頁數,按標準格式

110-130頁

(110-130分鐘),過長過短的直接扔掉,就跟扔簡歷一樣;

然後數男女一號,

到沒到75場戲,

沒到直接扔;

然後交給下一個人審劇本,調資料查型別,看同類電影(比如動作喜劇片)

最近三年的票房

資料,是不是逐年上升,票房下行直接扔;

然後下一個人負責數events(事件),全片必須是

40-60個事件轉折

多了少了直接扔;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諸如此類的複雜流程走完,劇本才會交到副總裁手裡,決定拍不拍。

而一部好電影,但凡

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項,

根本送不到決策層的手裡,就已經被扔進了垃圾堆。

我們看到的美國大片之所以時長、節奏、轉折近似,就是這麼來的。

在這樣的體制下,好萊塢漸漸分化成兩種電影:

商業大片,獨立電影。

到21世紀初,中小成本的電影依然可以做,對各家公司來說,它們分散在全年檔期中,對大片形成了很好的補充,

即使賠了也輸得起,

搞不好做一個藝術電影出來,還能拿奧斯卡,何樂不為?

但是隨著一家電影公司的崛起,這樣的日子都變成了奢望。

它本不在八大公司的名單中,卻在今天成了好萊塢一手遮天的力量——

迪士尼。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2

迪士尼越大,好萊塢越慫

2006年,

74億美金收購皮克斯,

拿下《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飛屋環遊記》等;

2009年,

42億美金收購漫威,

拿下《復仇者聯盟》乃至整個漫威電影宇宙;

2012年,

41億美金收購盧卡斯影業,

拿下《星球大戰》系列;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2019年,

斥巨資713億美金收購21世紀福克斯,

拿下《X戰警》系列等。

有一首歌叫“大餅卷一切”,用來形容

迪士尼

似乎並不為過。

迪士尼的瘋狂併購,對好萊塢到底是好是壞?

平心而論,迪士尼,尤其是旗下的漫威,其實在十年前,給好萊塢帶來了一盒

“速效救心丸”。

因為迪士尼給好萊塢幾大公司展示了一個幾乎“穩賺不賠”的商業模式。

在漫威做大之前,華納電影在2007-2011年間獨領風騷,光《哈利波特》系列全球就有85億美金收入。

但是就像迪士尼電影負責人艾倫·霍恩說的:“製作大片的問題就是,

我們一旦失敗,便是慘敗。”

《哈利波特》拍完,說沒就沒了。怎麼辦?我上哪兒去找下一部穩賺不賠的大片?通常的想法是

找IP、拍續集。

但有電影史學者發現,從1978年以後,好萊塢

沒有任何一部

原創系列影片,拍到

第5部還能“長生不老”,

比方說《加勒比海盜5》,票房只有7。9億美元,遠低於2007年第三部的9。63億美元。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像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也是拍完就完了,沒有第四部。

而像《阿凡達》這樣的電影,雖然單片超級賣座,耐不住下一部遲遲出不來,電影公司也指望不上。

好萊塢渴望的是下一個《星球大戰》、下一個《哈利波特》。

於是漫威登場了。

漫威旗下的

4700多個

角色,讓“後哈利波特時代”的好萊塢,找到了一座

可以挖掘幾十年的金礦。

像漫威一位高層總結的,漫威電影已經形成了某種

“模板”套路:

一個有超能力、有性格弱點的普通人,加上恢弘特效,恰到好處的笑料、必然發生的正邪衝突,每一部漫威電影可以換湯不換藥,做到老少咸宜,人畜無害;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每一部電影側重不同的觀影人群——比如《黑豹》側重黑人群體、《蜘蛛俠》側重青少年;

同時再給其他電影留下線索,滿足鐵粉的“收集癖”:為了看“彩蛋”,他們也會掏腰包來看

“捆綁”進漫威系列的“次要”英雄

——像不像新時代的

“電影批發”?

最後為了打敗大boss來一次英雄集結,把前期收割的各個

細分人群一網打盡,

衝擊最高票房。

還有比這更完美的電影創作和賺錢融為一體的模式嗎?

不過這些,

都還不是好萊塢最看重的。

好萊塢更看重的是,這整個過程可以

不依賴某個大導演、某個大明星,

而只依賴超級英雄IP和專業的執行團隊就夠了。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大部分漫威電影的主角,在參演之前都不是好萊塢的一線巨星——比如飾演鋼鐵俠的小羅伯特·唐尼,演《鋼鐵俠1》的

片酬只要50萬美金。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製片人凱文·費奇

定好方向和情節,導演、編劇、演員只是這條

流水線上的螺絲釘,

不需要卡梅隆,也不需要阿湯哥,電影也照樣順利推進。

這樣的工業化流程,加上經典IP帶來的票房保證,讓“沒米下鍋”的好萊塢看到了滾滾的財源。

到現在,

迪士尼電影2019年

全球營收已經突破90億美金,加上年底上映的《冰雪奇緣2》和《星球大戰9》,

突破100億美金

如探囊取物——而這幾乎已經相當於美國2019年的(預期)全國總票房了。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今天的迪士尼在好萊塢是什麼地位?看幾張圖你就明白了。

從1995年到2019年,好萊塢

六大

電影公司的市場份額走勢是這樣的: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迪士尼(深藍色)

從2015年前後一騎絕塵,到今年拿下

30%以上

的美國市場份額;而其他五大電影公司份額全線下跌。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迪士尼今年的票房是第二名華納兄弟的兩倍。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而從1995到2019年這25年間,迪士尼在北美

總計票房收入達到386億美金(合2500億到3000億人民幣)。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而到明年,它還要把剛收購的20世紀福克斯的份額“吸進去”。

因為有龐大的IP儲備,迪士尼正在把其他所有好萊塢電影公司

甩得越來越遠,

甩不掉的威脅乾脆

吞而化之。

這讓不少電影人感到擔心,他們覺得這樣的迪士尼,對好萊塢的長期發展,只會

有害而無利。

好萊塢不是第一天重視IP改編了,但迪士尼和漫威綁架著好萊塢,

把IP改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重度依賴”。

自1980年以來,好萊塢最賣座的電影裡,

原創電影的數量在急劇下滑。

下面這張圖統計了每年美國最高票房的25部電影,其中

藍色是原創,

橙色是

已有虛構作品

改編,

綠色是非虛構人物/事件改編。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你可以看看2018年

原創

少到了什麼程度,而

改編多

到了什麼程度。

1984年,原創電影數量一度高達

75%;

到1999年,原創依然能佔據50%;

可是進入2000年以後,原創電影

再也沒超過一半;

2018年史上最低,原創電影百分比是

個位數。

2018年美國本土票房最高的《黑豹》,是根據1966年就創作出的漫畫人物故事改編的。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而最近一部

最高票房的美國原創電影,

還是10年前的《阿凡達》。

有人說原創的新電影本來就不容易高票房,你不能只統計最高票房的25部電影,就說美國原創電影不行了。

有人統計了1984-2014年,出自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的

原創片佔比從59%一路跌到25%,

而到2018年,原創跌到了

10%。

1984、1994、2004和2014年出自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的原創片

我們再舉個具體的例子,

喜劇片。

2008年,美國有

25%

的電影票房是喜劇貢獻的。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而到了2018年,這個比例降到了

8%,

全年票房過1億的喜劇只有1部,曾經佔據1/4市場的喜劇電影在美國已經變成邊緣的

“非主流”了。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美國近十年喜劇票房,從25億跌到10億

請問是美國喜劇近10年拍不出好片子嗎?顯然不是。

還能因為什麼?投資人只青睞大製作的IP電影,

而美國喜劇片沒有大IP。

雖然迪士尼電影中充斥著歡樂的橋段,但輪到正經的喜劇作品,

迪士尼一整年也不會投拍1部。

一位好萊塢編劇(Ed Decter)說:“像迪士尼這樣的公司寧願花1億美元來推廣一部2億多美元的電影,比如《復仇者聯盟》,然後賺20多億美元,

也不會投幾千萬去做一部原創。”

未來若干年裡,我們這代人可能“有幸”見證好萊塢

喜劇的滅絕,

而其他種類的藝術電影、嚴肅電影,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票房僅2370萬美金

這就是迪士尼和漫威的大IP模式給好萊塢帶來的變化:

過去,哪怕是21世紀初華納稱王的年代,中小成本的電影還可以繼續做,哪怕沒那麼掙錢;

而到今天,可做可不做的中小成本電影,迪士尼給好萊塢的答案是:

不做。

理由很簡單,

多數電影公司指著電影票房本身恰飯。

而對迪士尼來說,

做IP電影

的高票房只是掙

“第一道錢”

(2018年佔迪士尼總營收的

17%

),還有主題樂園、玩具、圖書、音像、IP授權等豐厚的

“第二道錢”

等著它(佔總營收

42%

),那個才是大頭——所以做什麼喜劇?IP還做不過來呢!

就像美國的一位文化研究教授(Michele Hilmes)說的:

“觀眾的興趣離開了影片自身,進入到圍繞影片的商業化框架之中。”

迪士尼,正在把好萊塢電影,變成樂園門口的90分鐘動態燈箱大廣告。

有人問:觀眾看一部又一部的IP電影《某某2》《某某3》會不會

“審美疲勞”

而迪士尼的答案是:管它呢,

先把好賺的錢都賺了。

而好萊塢自身創造力的枯竭窒息,它也一點都不關心。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由於跟迪士尼有樣學樣,2018年,索尼、福克斯都是

一整年零原創影片上映。

難怪在《名利場》舉辦的一場峰會上,有企業家這樣諷刺到:

“現在的電影公司不做電影,

他們做的是帽子和哨子。”

而另一位著名的風投資本家麥克·莫里茨說:“在我看來,

好萊塢就要完了。”

很多好萊塢影視工作者,

活生生就被迪士尼給逼走了。

比如給好萊塢製作了大量熱門喜劇的編劇、製片人(Adam Sandler),

一氣之下轉投奈飛,

一口氣簽了多部電影的合約。

他還把

《老友記》的女主

(Jennifer Aniston)也帶走給奈飛拍電影去了。

這麼多人不約而同地轉投奈飛,是因為奈飛可能是好萊塢之外,唯一一個可以讓他們實現價值的地方了。

然而,無奈之下投奔奈飛的好萊塢人,真的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嗎?

3

奈飛:是電影人天堂,還是泥菩薩過河?

迪士尼沒有想到,今天敢跟他叫板的不是幾大電影公司,而是一家

租DVD起家

的“小破公司”。

1997年的一天,一個叫

裡德·哈斯廷斯

的年輕人百無聊賴,在家中整理舊書報,突然在廢紙堆裡看到一盤《阿波羅13號》的錄影帶,心情一下糟透了。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6周前他租了這盤錄影帶,結果忘了還,要支付

40美元的罰金。

那天心情不爽的他準備去健身房,路上突然冒出來一個念頭:為什麼錄影帶租一盒就要付一次款?

不能像健身房那樣實行會員制嗎?

那一年,他成立了奈飛。

第二年,他推出網上包月租賃影片的服務,號稱“三無”——無租期、無運費、無手續費,最低每月只需支付

4.99美元,

就能租到

4張DVD碟片。

2007年,奈飛宣佈已寄出第10億份DVD。

2010年,奈飛擁有2000萬用戶,

佔全美人口10%

但租DVD的人必然會越來越少,於是奈飛推出了

線上影片

的流媒體服務,你租碟片月租是幾塊錢,你就能看幾個小時的線上影片(比如

16.99美元

月租費,你就可以獲得

17小時

的線上影片時長)。

當時租DVD能源源不斷掙錢,線上影片完全虧損,一個是現金牛,一個是未來,你怎麼選?很多企業被綁架,都選現金牛。

而CEO裡德做了個勇敢的決定:

分拆公司。

在上市公司的主體

保留虧損的線上影片,

把DVD業務拆出去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瘋了嗎?

半年間奈飛

股價暴跌70%,

裡德被評為“2011年

最糟糕CEO”。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到2012年,奈飛公司的

利潤

只有1715萬,同比

下滑92%。

還有一刀,捅在了奈飛的心窩子上。

他們花3000萬美金,從影視公司那裡買了2500部

影片的授權,

4年授權期到了以後,對方直接

開價3億美金續約,翻了10倍。

當時奈飛總共只有4300部片子可以看,2500部是

半壁江山。

奈飛說:3個億打死我也不給,

片子我不要了,

2500部直接下線。

然後他們砸了

1億美金,

只拍了一部劇,讓全世界記住了奈飛——

《紙牌屋》。

從《紙牌屋》的巨大成功開始,奈飛走上了一條

“原創、獨家、線上看”

的獨特道路:《王冠》《黑鏡》《毒梟》《怪奇物語》《馬男波傑克》……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他們甚至會推出了很多本土化的海外新劇,比如首部

印度劇

《神聖的遊戲》、首部

韓語劇

《陽光先生》、首部澳大利亞劇甚至首部

阿拉伯語原創劇。

奈飛推出的韓語劇《李屍朝鮮》大獲成功

那些在好萊塢大片廠吃到閉門羹的導演們,發現奈飛非常願意慷慨解囊。

奈飛自己可能也沒想到,它會成為好萊塢影視從業者

出走以後的“大本營”。

好萊塢不讓拍的、不敢拍的,奈飛這樣的公司成了一方“創作自由”的寶地。

奈飛也因為這一稀缺的原創內容生產模式,受到資本市場的巨大關注。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2018年5月,奈飛市值達到1526億美元,

超過迪士尼

的1518億美元,一度成為

全球最大

的媒體公司。(今天奈飛市值近1300億,只是迪士尼的二分之一)

2019年初,奈飛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奈飛投拍的電影《羅馬》

一舉斬獲

奧斯卡10項提名

和最佳導演在內的

3項大獎。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進軍原創電影短短三年,2018年奈飛出品的

原創電影就能達到80部之多。

而迪士尼、華納這些大片廠現在一年作品也就一二十部。

奈飛似乎從此登堂入室,成為美國影視行業的新貴。

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潛伏著

“奈飛模式”是否可持續

的巨大擔憂。

2019年9月,奈飛公司的債務總額突破124億美金,

資產負債率高達80%,

2018年全年淨利潤只有12億美元。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2019年,奈飛投入

內容製作

的預算更高達

150億美金(1050億人民幣)。

近四年來,奈飛的經營性現金流都是負值,本質上是靠

“借新債還舊債”

生存下來的。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像馬丁·斯科塞斯這樣的大導演,因為新片題材太“硬核”,從好萊塢拿不到錢,卻能從奈飛這兒拿到1億多美金投拍,他當然樂享其成。

但他們從來沒考慮過,

如果奈飛未來資金鍊斷裂,

公司陷入危機,他們該去哪兒?

而與此同時,奈飛還陷入了付費會員

增長乏力

的困境。

2019年三季度,奈飛在美國的會員人數達到6000萬人,

幾乎已經見頂

——因為美國付費電視使用者頂峰期也就9500萬人。

紅色為美國本土會員數

所以未來幾年,奈飛只能像好萊塢一樣,把希望主要寄託在海外市場上。

而它比好萊塢更慘的是,由於我們眾所周知的監管等原因,

中國

這個線上影片付費會員過億的大國,

奈飛又進不來。

如果海外市場也增長乏力,奈飛就只能指望

“老會員”的續訂、

復購。

到2018年底,奈飛的原創內容數量剛剛突破700部。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如果在未來,原創影視數目增長太慢,願意續費的使用者就會減少,奈飛就更收不到錢;

可如果原創影視數目要大幅增加,奈飛就必須不斷重投入,甚至四處舉債來填預算的大坑,

動輒一年就是上千億人民幣。

在這兩年的資本寒冬裡,我們已經見證了太多國內外的創業公司,一味地

燒錢擴張、跑馬圈地,

中途資金鍊斷裂,黯然退場。

奈飛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資本的耐心是很有限的,尤其是過冬的時候。

如果它倒了,

誰來“接濟”

那些出走好萊塢的電影人?不知道。

他們會回到已經被迪士尼一手遮天的好萊塢嗎?還是在其他

規模更小的流媒體網站

(亞馬遜、Hulu、HBO)中另尋出路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2018年,迪士尼共推出13部電影,全球狂攬73億美元票房,其中北美31億,海外42億。

所有電影公司都知道,美國票房漲不動了,

只能依賴全球市場。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藍色為美國票房

而讓各個國家的影迷都買賬的電影,勢必要使用“通用語言”和“通用模板”,就不能只講美國人關心、美國人看得懂的故事。

換句話說,好萊塢電影需要取一個

全球電影的“最大公約數”。

而迪士尼的成功,給出了關於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用《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的話說,就是五個字:

“成人兒童化”。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看漫威電影你就會發現,10歲的小男孩愛看,30多歲的80後也愛看,因為迪士尼一直在年齡段上

“向下相容”。

無論是昨天從弱雞少年變成團隊領袖的《美國隊長》,還是今天的非洲黑人首領《黑豹》,還是明天即將登場的代父從軍的《花木蘭》,故事模板都是通用的: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用個人突破自我、勇於成長的

勵志故事

作為主線外殼,輔以善惡分明的

正邪對抗;

如果是美國

白人英雄,

那中間一定會經歷幾次小挫折,讓他經歷所謂的

“靈魂黑夜”

,頓時大徹大悟,再由他來拯救世界、恢復秩序;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如果是

少數裔

/外國英雄,就披上“政治正確”的美國價值觀外衣,做一個“歸化”西方的傀儡。

在這樣的電影中,善惡漸漸變成了一個單一選項,所有的英雄最終都會為了自由、富裕、美好、快樂的燈塔國而戰鬥。

甚至,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好理解,他們都用“自由世界”和“民主國家”稱呼自己,把資本主義的概念淡化掉。

在我們的眼中,這個世界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抗,而在好萊塢的解構下,這個世界是集權國家和民主國家的對抗,全然忽略希特勒正是所謂“民主國家”選出來的。

“我們就是全世界的正義代表,維護美國就是維護自由世界!”

在虛幻的對抗中,好萊塢

抽離了真實社會的矛盾衝突,

用正義永遠壓倒邪惡、主人公又一次成長/進步的大團圓結局,給每一個觀眾帶來虛妄的滿足和內心秩序的平復。

這不僅是好萊塢的單一化,更是

電影藝術精神的矮化。

為什麼最近幾年,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

好萊塢影星開始拍美劇?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新晉的奧斯卡影后艾瑪·斯通,在奈飛電視劇《瘋子》裡擔任女一號。

在HBO投拍的美劇《大小謊言》裡,你可以找到

兩位奧斯卡影后

妮可·基德曼和梅麗爾·斯特里普。

很多人以為這是美劇的復興,還挺高興:看人家美國影視產業交流得多好!

而真相是,在迪士尼等巨頭的把持下,好萊塢只有《某某俠》《某某金剛》的12345可以演,只有《獅子王》《小飛象》等著你配音,

他們才被逼到去拍美劇。

無可否認,影星拍美劇,背後一定有資本的助推,但根本原因是:

好萊塢沒有給演員的藝術創作留下足夠的空間,

結果才變成了“搞創作拍美劇,掙快錢回好萊塢”的尷尬局面。

飾演007的丹尼爾·克雷格說,如果他還出演下一部007電影,

“那只是因為錢的緣故。”

博納影業董事長說到:“ 現在的好萊塢各大公司幾乎都是職業經理人,他們的做法就是越來越多拍續集,這樣不會犯錯誤,但

好萊塢越來越不敢去冒險。”

最後,好萊塢只剩下一種電影:

去故事性,去地域性,去民族性,去個體性。

大IP式地炒冷飯,給本就難看的美國票房注射強心劑,還能撐多久?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的是:在今天的美國做一個電影人,談不上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跪著掙錢的人,留在了好萊塢;

還想站著的,都去了奈飛,而瘋狂燒錢的奈飛是不是泥菩薩過河,誰心裡都沒底。

黃金時代的好萊塢總是能給人帶來新鮮感,但現在,這種“新鮮感”卻越來越少了。

對比起來,中國電影工業當然還不成熟,還有很多不足,但可以看到的是,今天的中國電影人,正處在創造力和想象力蓬勃爆發的時代。

這幾年的中國電影,無論是題材還是質量,都給了不少人驚喜,我也希望中國的電影產業,能夠一直這樣讓我們驚喜下去,並時時以好萊塢的現在作為警醒。

我們能拍出像《我不是藥神》這樣反映

醫藥行業現實

的電影。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中國人拍科幻,

用不著阿湯哥施瓦辛格,也不用動得過雨果獎的《三體》,拿一個兩萬字的劉慈欣小說,就能改編出完全反好萊塢傳統災難片路子的《流浪地球》。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中國人拍動漫,老祖宗留下的經典裡,就有

一整個封神宇宙

的海量故事等著我們去挖掘,構建。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中國觀眾也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銀鼓勵電影創作者:

你們可

以站著把錢掙了,別跪。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如果這個勢頭能夠保持,也許中國人蓬勃的創造力,可以長時間地保持下去,不用淪落到現在某些好萊塢電影人描繪的創作窘境:

奴顏婢膝地

翻著速朽的漫畫書,

然後困守在《某某俠》、《某戰警》、《某某聯盟》的2345部裡不敢越雷神一步,動不動還得

把獅子王叼出來,

再把

阿拉丁神燈

祭出來新瓶裝舊酒。

與其彰顯真實的社會矛盾,不如造一個新的

卡通IP

給大家樂樂;

與其費勁造個新的IP出來,不如把老IP拿出來再煲一次

回鍋肉。

別人搞創作是做加法,而今天的好萊塢搞創作是

做減法。

不是大道至簡的“簡”,而是渾身上下的口袋屁兜摸了個遍,看能不能再撿出10個億的“撿”。

在《奇葩說》的賽場上,辯手陳銘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旦人生中有了捷徑,捷徑很快就會變成唯一的路。”

走慣了“迪士尼捷徑”的好萊塢,是時候要趟一條新路出來了。

敲骨吸髓迪士尼,諸神黃昏好萊塢

參考資料:

New York Times: Martin Scorsese: I Said Marvel Movies Aren’t Cinema. Let Me Explain.

Vanity Fair: Why Hollywood As We Know It Is Already Over

Daily Mail Online: Chart shows Hollywood's sharp decline in original movies from 1980 to 2018

Variety: Netflix to Raise Another $2 Billion Through Debt to Fund Massive Content Spending

The Numbers: Distributors Movie Breakdown 1995-2019

The Numbers: Distributors Movie Breakdown for 2019

梁寧:《增長思維30講》第10講

曉說:好萊塢啟示錄

毒眸:好萊塢為什麼不敢做原創電影了?

稜鏡:奧斯卡頒獎禮前夜,一場圍獵Netflix的戰役已經打響

虎嗅:溫故好萊塢:多寡頭壟斷的歷史對中國電影的啟示

袁斯來:《復仇者聯盟》如何拯救了好萊塢,又如何毀了它

澎湃新聞:從新紀錄76.7億美元票房,看迪士尼的2020年

深響:真正的好萊塢往事:金錢、權力,和好萊塢的秘密

網際網路與娛樂怪盜團:奈飛是你想學就能學的嗎?恐怕你們都低估了這個生意的難度

華盛學院:20年投資回報率居美股前三的它,如今還行嗎?

新浪科技:“奈飛現象”背後的使用者經濟學:奈飛如何成為奈飛

TAG: 電影好萊塢奈飛迪士尼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