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喜歡看韓劇的人多,喜歡韓國人的卻少。尤其是近些年韓國人總想搶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硬說是他們的——這不前幾天,中韓兩國網友又為帽子的事吵得不可開交。 這擱誰能不生氣?

氣歸氣,該瓣扯清楚的不能含糊,總不能幹生氣卻拿他們一點法也沒有吧?所以得從根上把事說清楚。

事件起因於一組名為“古風混搭”的漫畫。這位中國作者在畫中融合了古今兩種風格的服飾,看起來非主流,卻挺美。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但漫畫在社交平臺上卻遭到韓國網友吐槽,說那不是漢服是韓服——帽子是韓國的,服裝也是韓國的。

有人甚至貼出清代宮廷劇截圖和清代人物著裝圖,提醒作者看清楚漢服應該是什麼樣子。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這樣的論調惹怒了一眾中國網友,中韓網友由此展開了大論戰。韓國網友譏諷中國作者抄襲韓國的帽子;中國網友則認為,韓服本來就從中國傳入,漢服才是正宗,是韓服抄襲了漢服。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雙方引經據典論戰的結果,是中國網友獲勝。

因為史料顯示,韓國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韓國傳統大帽,實際起源於元代。明末文學家沈德符在其撰寫的《萬曆野獲編》中就提到過它,說元代

“王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

——王公貴族都喜歡戴一種大帽子,帽子的上面裝飾了很多飾品,以彰顯其身份。

在上世紀70年代甘肅漳縣出土的汪世顯家族墓中,有一頂鈸[bó]笠帽,此帽棕色,直徑35釐米,頂部以金玉鑲飾,外層為黑紗,與韓國人奉為傳統的大帽子很相近。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汪世顯(1195—1243)是金國及蒙古國大臣,因此,

韓國人所謂的傳統大帽,早在我國元代就已出現,後來才傳到了朝鮮半島。

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有一幅明代人物畫像,畫中人頭戴一頂直沿大帽;而在明成祖的遺物中也有一頂同樣的黑色氈帽,這兩頂帽子外形與”韓國大帽“幾乎無異。

《金瓶梅》中也寫道,西門慶有時會戴上一種“纏棕大帽”以彰顯身份。明代方汝浩的長篇小說《 禪真逸史》裡也說,

“我們道教去嫖......換了一個大帽,即稱員外。“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馮夢龍的《古今譚概》同樣提到過這種帽子。一個官場笑話說,王化在浙江做按察使時,有一名舉人頭戴大沿帽前來拜見。王化看了很不悅,認為舉人戴大帽,與其身份不配,實屬僭越。

由此可見,這種直沿大帽出現在我國元代,流行於明代,是上層社會的一種身份標誌。因為朝鮮是明朝屬國,經常被明朝皇帝”賜服“,大帽才有機會出現在朝鮮半島。後經不斷演化,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韓國大帽,而它的本名應該是”

朝鮮笠

“。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關於帽子的論戰,只是中韓兩國文化紛爭中的一個小事件,其它諸如江陵端午節申遺、活字印刷術等等,兩國網友更是爭吵不休。在有些國人看來,韓國人很沒有底線,巴不得把所有的中華文明都說成是他們的發明,他們甚至無恥到認為孔子也是韓國人!

其實,有些爭議是沒必要的,比如孔子本就是中國人;有些爭議的起因,則是源於對中韓文化的誤讀。

比如端午節,它確實在一千多年前傳到了朝鮮半島,可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韓國的端午節已經改名“端午祭“,早就融入了很多韓國元素,完成了“去中國化”,與我國的端午節有很大不同。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中國的端午節只有五月初五那一天,而韓國的端午節要進行很多天的祭祀活動。我們要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韓國人則只有江陵人舉行端午祭,活動內容為各種祭祀典禮、巫法、跳繩、假面舞等等,和我們很不一樣。而且他們也不紀念屈原。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至於活字印刷術,韓國的歷史教科書倒誠實,承認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發明,只是把金屬活字印刷術歸到了韓國人的名下。不過史料顯示,早在宋元時期,我國已經有用銅、錫等金屬進行活字印刷的探索和試驗,明代中期,銅活字已經在南方得到較多應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髓,表現出來則有不同解讀,尤其是幾千年的文化沿革,讓有些東西從內涵到外在都與以往不同。但這並不說明可以無視歷史。我們之所以會與韓國人爭吵,大抵來自於一種恐慌——我們每年靜靜度過的節日,我們從小學到大的孔子,我們的四大發明,怎麼就成你家的了?啥都能偷,文化也可以?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有網友開玩笑說,

眾所周知,萬物皆韓國。

我們理解韓國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歷史總是歷史,可以誤讀,卻不可以改變。否則,氣得從棺材裡跳出來罵的不只有我們的老祖宗,還有戴著明朝大帽的韓國人的先人。

TAG: 韓國大帽網友端午節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