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在今天仍然是後世誦讀的經典。一首詩在一個印刷術普及之前的世界裡誕生,此後基於手寫抄本和口頭表演等方式,穿越時代的風沙一步步向我們走來。而每一首詩都因其抄寫者和吟誦者的差異而變得“獨一無二”,經歷“記憶”的影響、“口語性”的打磨,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模樣。

這些“唐詩”原貌如何,又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古代詩歌何以在唐朝走向繁榮?唐代詩歌的流通如何深刻地鑲嵌在社會變遷之中?

以下是《有詩自唐來》譯者、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助理教授馮乃希在澎湃·問吧與讀者的問答。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這裡是標題

文 |

神的魚兒:馮老師,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都要讓孩子堅持讀唐詩?在現代社會,古詩詞除了優美還有別的意義嗎?

馮乃希:

我認為,古詩詞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其意義不只是能給我們帶來審美上的體驗。現代社會,尤其是網路空間裡,充滿了未經打磨的、冗餘甚至是過於粗淺的語彙表達,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們的讀寫能力和審美趣味。重回文學經典的意義,首先是衝擊流行文化中潛在的庸俗化傾向,平衡“短平快”刺激性娛樂方式帶來的問題。唐詩有其凝練的語言表達,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語言訓練,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其“信達雅”的語言能力。唐詩還展示了許多富有深意的意象和場景,如山川的壯美、邊塞生活的艱苦、久別重逢的喜悅,這些體驗和情緒值得我們反覆琢磨,從中找到自然和人生的力量。我還認為,讀唐詩不應該是機械的死記硬背,應該與現實生活的場景結合起來。比如春天帶孩子去看柳樹,自然就可以教他“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孩子在唸誦的過程裡,不僅學習了語言,還可以觀察柳葉的樣貌,也可以想象春風的形態。這是一種綜合而愉快的學習體驗。

清溪流月(何方):能和唐宋詩詞相媲美的現代文字有哪些。唐詩宋詞對於現代有和沒有,有區別嗎?

馮乃希:

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文學經典對於今天的我們仍舊十分重要。首先,詩歌能夠給我們精煉、優美、意味深長的語言體驗,這恰恰是網路流行語所欠缺的,也是現在我們急需重拾的。其次,文學經典中描繪自然的壯麗或人世的百態,往往能給我們貫通古今的情感力量,讓人勇於面對困難,敢於抒發情志。另外,文學經典也是我們民族的自信心的來源,學習經典是瞭解自身歷史和文化的過程。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小刺蝟志剛:請問老師,唐詩在當時是口語化的唱曲嗎?唐代有沒有像李清照一樣出名的女詩人?

馮乃希:

在唐代,詩歌的功能十分多元,很多詩具有極強的口語性,能夠用於演唱。梨園樂師和長安城的樂伎也常常向有名的詩人求詩來演,請參考我之前的回覆。當然,唐代的詩歌經歷了一個明顯的格律化的過程,越發成為一種彰顯文人身份的技能,逐漸成為更純的文字藝術,有些就與表演漸漸脫勾了。

澎湃網友zi6F73:馮老師您好,考試中寫作文生癖字容易得高分,生癖字代表高雅嗎?通俗就一定世俗嗎?

馮乃希:

您好。我認為文字本身是中立的,生僻字與是否高雅沒有直接關係,通俗的文字和文學也一定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庸俗。使用生僻字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知識面較廣,但使用常見字不意味著一個人學識不夠。由常見字組成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振聾發聵。請看魯迅先生的《吶喊》,極少生僻字,但每篇文章都直擊痛處,令人叫絕。再看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全是常見字,但有十足的畫意與詩情,極優美動人。晚明以來,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日漸發達,馮夢龍《山歌》收了許多時調小曲,很通俗,但別有文學趣味。綜上,雅俗絕無嚴格界限,生硬的“掉書袋”不一定雅,用直白的口語不一定俗。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雷陸陸陸:馮老師,您的《玉山丹池》為何將富春江譯為富陽江?

馮乃希:

謝謝您的仔細閱讀。富春江在當時又名富陽江,作者原文裡用的是富陽。為了尊重原意,當時也跟編輯老師們討論了一下,就決定沿用“富陽”之稱了。

澎湃網友NV3Ezi:為什麼唐代的古詩高度繁榮,而詞卻很少有人提及?

馮乃希:

與唐代詩歌相比,詞顯得不是那麼有名,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們今天對古代文學的理解深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這種說法的影響,“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已經成為一種“常識性”的思路,彷彿宋以前的詞都不好、彷彿明清以前就沒有小說,顯然這是有誤導性的。這種思路是傳統文學史敘述帶來的,我們應該對此保持反思。其次,與詩歌相比,唐代的詞創作一般侷限於比較私人的宴飲娛樂場合,大約是從中晚唐才逐漸流行的。現存唐代詞的數量也相對有限,大家熟悉的有溫庭筠和韋莊的作品。唐代詞被整理成詞集是更晚的事情,到五代時期才有了著名的《花間詞》。相較之下,唐代詩歌的創作規模更大,唐詩集從唐代就已經產生了,它看上去更加繁榮。最後,學者通常把唐、五代的詞放在一起來研究,分析它們與樂府詩、格律詩的關係,也分析它們對宋代詞作的影響。唐代詞在學術界是得到高度重視的,只能說它在普通讀者那裡不如唐詩那麼有名氣。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改個名字還挺難的:請問老師,外國人怎麼理解唐詩?翻譯能夠翻出其中的韻味和格律嗎?

馮乃希:

海外漢學家中有很多優秀的唐詩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就是其中之一。跨語言、跨文化的視野往往能讓他們有機會看到新的問題,也能在闡釋唐詩的文學藝術價值上別具一格。唐詩的外文翻譯也有很長的歷史,好的翻譯試圖再現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儘可能地重現您所提到的“韻味”。但由於語言的不同,格律是無法完全複製再現的。我認為,用另一種語言說明一首唐詩的內容並不難,但完全“信達雅”地再現,是很困難的。這不僅是唐詩面臨的問題,是所有語言的詩歌都面臨的難題。

櫻桃老爸Q:馮老師,您對於《春江花月夜》是孤篇蓋全唐這種說法有什麼評價?《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水平到底怎麼樣?

馮乃希

根據學者的研究,《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沒有出現在現存的唐人選唐詩集中,也就是說,在唐代它可能並不是那麼有名或有代表性。它最早進入詩集,應該是在北宋郭茂倩編纂的《樂府詩集》中。明代的詩評家開始漸漸重視這首詩。比如竟陵派詩人譚元春認為它字字寫得有情。“孤篇蓋全唐”的這個說法是晚清民國時期逐漸流行起來的。王闓運提出“孤篇橫絕”的說法,聞一多進一步讚揚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我們要注意到,這是一個地位不斷拔高的過程,而且不同時代評論家對《春江花月夜》的評析必然與自己身處的時代的思潮和審美趣味等文化現象密切相關。張若虛目前所存詩歌極少,《春江花月夜》是很珍貴的存世之作。就我個人而言,這首詩寫得非常優美,也蘊含一種哲學式的沉思。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西瓜可樂味:請問老師,李商隱這麼多無題唐詩,是因為想不出名字嗎?還是名字在流傳中丟失了?

馮乃希

唐代詩歌題目的功能與我們今天文學作品題目的功能略有不同,它不只是點名文章主旨,更是介紹作品生成的背景。唐代常見的詩題是比較長的,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但在後世的流傳中,這些詩題也被後來的編者進行改造,如《江上贈李龜年》就改成了《相思》(紅豆生南國),變得更加易於識記。李商隱的情況是很特殊的,他的無題詩是詩歌研究者的重點討論物件,當然也引發了很多的爭議,目前都還沒有定論。一般來說,李商隱無題詩指的是創作時沒有被賦予標題的。這些詩歌內容大多悽美迷朦,裡面絕少社交和唱和的痕跡,更像是一個人的內心獨白,或表達愛情的纏綿惆悵,或寄託個人的情志。我想也許是因為唐代盛行的標題方式不適用於李商隱這類作品的創作,所以他選擇了“無題”。這當然不是說李商隱想不出名字,他還有很多作品是有題目的。

錦瑟絲絃:馮老師,請問唐詩如何將意境與情思這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

馮乃希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感到唐詩在文學意境和情感表達上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熟悉的“唐詩”是經過千餘年精挑細選出的經典。如果你翻開《全唐詩》就會發現,實際上,唐代有大量的詩歌不是那麼精緻的。爛詩、糙詩都存在,只不過它們很少出現在一般讀者的視野中了。我們平常閱讀的,尤其是給孩子們背誦的那些,可以說是精華中的精華了,當然能做到情思和意境的完美融合。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玫瑰色的你:李白在世時就很受當時帝王的賞識嗎?想做政治家的李白為啥最後就成為了個詩人?

馮乃希:

在唐代,大部分詩人都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那種職業作家。他們有多重身份,主要是讀書求仕,然後在朝為官。唐代幾乎沒有人為了稿酬而寫詩,他們的詩歌創作大多具有社交功能,比如與朋友交流,當然也包括向位高權重者自薦。李白的詩歌應該在當時是很受統治精英歡迎的,不過他的仕途並不理想。我認為,不能說他仕途受阻然後轉向詩人角色,這種情況更像是明代以降的文人的選擇,那時已經出現了職業作家這條謀生之路。不過,李白仕途不順的確激發了他的憂憤之情,讓他寫出了大量精彩的作品。

跳舞的梵谷:請問唐朝靠寫詩出名的人,是否就像現代的明星、網紅一樣?會有粉絲去追他們求詩嗎?

馮乃希:

很多唐代詩人在他們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很出名了,比如劉禹錫、白居易等。他們的確有很多熱情的讀者,會有人想方設法拿到他們新作的詩歌,進行傳抄或傳唱。這些粉絲中,最有意思的可能要算秦樓楚館的歌姬和宮內的梨園樂師,他們也會積極地傳唱詩人的新詩,這些作品會在無形中為他們的表演增色,也相應地會提高他們的名聲。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一起出海吧:馮老師請教您,唐詩為什麼限於三百首?如果從中選的話哪首最佳?哪些又屬於渾水摸魚式入選?

馮乃希:

現存的唐詩數量眾多,編纂於清代的《全唐詩》就收錄了約四萬首唐代的詩歌,所以說,唐詩絕不限於三百首。“三百首”的印象應該來源於《唐詩三百首》這部選集,它是清初文人孫洙編纂的唐詩選集,摘選了他認為最經典的三百餘首唐詩。之所以選擇“三百”這個數字,則可能源自孔子刪改《詩經》成三百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本選集直到今天都十分流行。唐詩中的佳作很多,每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第一,沒有絕對的標準。

一客行:馮老師,唐代的文人在什麼時候寫詩?為什麼很多標題都是送某某去那裡?

馮乃希:

唐代文人寫詩的場合非常多,其中社交性質的場合佔主體,比如路上偶遇、聚會宴飲等。您的觀察很準確,送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場合,很多詩人在這個情景裡感觸良多,對友人依依不捨,所以專門作詩相贈。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澎湃網友NV3Ezi:有個問題一直不太理解,我們現在對古詩詞進行解讀,包括中小學教材上甚至還把各種意象固定化了,那麼這樣解讀的內容究竟是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者說我們品讀古詩詞的時候應該如何品讀?

馮乃希

我們現在對一首古詩詞的理解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的。作品本身的字面意思,由於古今生活經驗和方式的差異,就容易發生變化。同時,歷代點評家、編者的解讀,在作品流傳過程中可能產生重要影響,這也會塑造我們今天的理解。您提到的意象固定化的情況,往往是作品經典化之後出現的問題。也許最初一篇詩詞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方法,它可以是詠物、猜謎,也可同時表達愛情或閨怨。但這種多元又流動的意義會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變得固定,被納入某種特定的解釋當中。我認為,品讀古詩詞應當回到文字本身,從字詞構建的情景、影象甚至聲音本身入手,體會詩歌的內容和美學特性。

子非魚啊:請問唐代寫詩的人是否都是文人書生,或者達官貴胄,只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圈子?遠沒有成為一項大眾化的活動?

馮乃希:

現存的唐代詩歌的作者身份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是意圖科舉進仕的書生,但也有僧道、女性等。詩歌創作在文人之間變得流行,這與科舉考試製度的發展密切相關;寫詩、傳詩、誦詩成為社交活動的一部分。唐代的識字率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顯然與現代社會的識字率是不能比的。可以說,唐代的詩歌創作較以前有了更大地普及,但仍不是現代社會那樣人人都參與的活動。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溫一壺月光下酒.:有人說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唐詩,大部分是經過後人刪改的,是真的嗎?

馮乃希:

我們現在看到的唐詩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流傳過程,在這樣的過程裡,詩歌文字發生改變是很常見的事情。在印刷術普及之前,唐代詩歌的流傳主要依靠手抄和口頭傳播,這些複製方式充滿不穩定性,很容易使文字發生變動。這種變動在唐代,甚至在作者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到後世更是持續不斷的。以韋莊《秦婦吟》為例,敦煌卷子中就有很多份抄本,每份之間都有些許差異。具體的討論,可以參考《有詩自唐來》,書中有很詳細的解析。

長毛兔藍藍:為什麼唐代格律詩如此注重韻律?

馮乃希:

實際上古代詩歌都有對韻律的重視,只不過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詩經》中大量出現的疊詞(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楚辭》中以“兮”來連綴句子(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是創造韻律的不同方式。到了唐代,詩句韻律規則變得更加明確,被普遍應用到五言和七言詩的創作中,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格律詩”這種詩體。格律詩,又叫“近體詩”,這裡的“近體”是相對於唐代人的“近”,是對應漢魏六朝“古體”詩而言的。格律詩還可以再細分成律詩、絕句等形式。與其說唐代格律詩注重韻律,不妨說,正是因為唐代詩歌注重韻律,它們才獲得了“格律詩”這一名稱。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墨多客:現在人們為什麼不喜歡琢磨詩歌了?那些年我還聽說過汪國真…高考作文寫首詩能給高分麼?詩歌不是傳達資訊更精煉有韻味麼?如果詩的高峰在過去,現在“梨花體”“撒尿體”…未來,詩路在何方?求教。

馮乃希

您好,我也認為古詩傳達資訊更精煉、更有韻味,其表達情緒和志向的方式更為典雅。現在人們對詩歌的興趣有所降低,這有很複雜的原因。讀詩需要靜下來慢慢揣摩字句,反覆思索。也許是我們現在有了更多的娛樂途徑,能在更短時間內獲得滿足感,所以就不太會花更多時間來閱讀文學作品了。我們現在很少有人是手不釋卷的狀態,大部分都是“手不離手機”。分給經典閱讀的時間在不斷壓縮,在製造噱頭、追求標題醒目的大眾媒體文字環境裡,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相應出現了問題,這的確是令人擔憂的。

馬孔多的居民:馮博士您好,我的困惑是唐朝為什麼每次劃分都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呢,有沒有其他的比較創新的劃分標準?

馮乃希

您提到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種劃分方式有其學理上的依據。唐代歷史因為若干重要歷史事件而被分成這幾個階段,各階段有其相對獨特的政治、社會、文化狀況。這種劃分是為了方便學術上的討論,有“約定俗成”的意思。放在唐代詩歌的語境裡,這些階段往往象徵著不同的詩歌文化,比如初唐詩是格律詩的發展階段;盛唐詩從體裁到型別都十分多元,還產生了杜甫、李白這樣的巨擘,等等。當然這種劃分也不是絕對,實際上每個階段都彼此緊密相關。具體使用哪種時代劃分標準,是根據要討論的話題而定的。其他的劃分方法還有按帝王年號、按公曆“世紀”紀年等,這些在學術研究中也是很常見的。

唐代何以成為詩歌發展的頂峰?

澎湃網友niIrqe:古時候沒有網,一首詩被寫出來之後怎樣被同好知道,又怎麼流傳到百姓圈子裡?會不會再好的作品也傳不出幾里?謝謝。

馮乃希:

古代的作品當然是可以廣泛流傳的,否則我們今天就很難看到這麼多文學經典了。具體而言,在印刷術普及之前的時代,詩歌的創作和傳播既靠紙筆,也靠口耳。它並不是我們今天設想的由詩人“寫下”某個確定的文字然後對其進行復制,而是在傳抄、唱和、表演的過程裡逐漸流傳開的。在唐代,詩歌可以題寫在寺廟的牆壁上、山間的石頭上,也可以由孩童、歌女來傳唱。讀書人可以借朋友的詩集來傳抄,寺廟中也常有抄詩的活動。俗話說的“一傳十,十傳百”,就可以用來形容古代詩歌的傳播過程。《有詩自唐來》這本書正是詳細地解釋了唐代詩歌是如何流傳的,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

MagicWaltz:馮老師您好,有一種說法是,唐詩宋詞最早的時候是唱出來的,因此很多韻律跟今天也不一樣。請問確實如此嗎?

馮乃希:

您好。中國古代的詩歌與音樂的關係非常密切。比如,《詩經》就是基於當時的民歌修訂而來的;漢樂府詩也大多有特定的曲調,可以表演和吟唱。我們今天在宋詞中見到的詞牌(如“如夢令”)和元明曲牌(如“天淨沙”),都有固定的格律要求,這也意味著它們曾經是可以輔以音樂的,是可以唱出來的。詩詞可以吟唱,這個說法是沒錯的,但這並不是唐詩中部分字韻與今日不同的原因。我們今天的漢語發音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已經跟唐代的時候產生了差別,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語言學問題。簡單地來說,唐代的發音比現在的普通話更復雜,音調更多(比如唐代有但現代普通話已沒有的入聲,);有學者說,它更接近今天的粵語或客家話。這種語言特性的變化,使部分詩句在普通話的發音下顯得不那麼上韻了。

TAG: 馮乃希唐代唐詩詩歌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