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本文乃木木說天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眾所周知,《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所寫,它還被收錄進了我國的語文教科書內。今天我們就來對《岳陽樓記》進行一些具體的分析。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以上是第一段,述說重修岳陽樓和作《記》的緣由。這本是一般記敘文的照例作法,但作者卻有意識地突出了滕的政績。所謂“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並非普通的恭維話,而是對滕子京有力的歌頌。話雖簡括,卻極有分量。“政通”,指政治措施得到順利貫徹;“人和”,指百姓對滕擁護愛戴。特別是“百廢俱興”這句話,現在已用為成語,在作者說來也許近於藝術誇張,但滕在嶽州想必也有較多的建樹,使生產力得到一定恢復,人民生活獲得暫時安定,否則作者也不能離題太遠,盲目對滕做出不切實際的評價。

作者大力表彰了滕的政績,把上面這些意見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然後“言歸正傳”,把筆鋒立即轉到岳陽樓的重建上。這不僅使文章結構顯得緊湊,而且還表明滕在嶽州治理一年多,地方上已有餘財可以修復名勝古蹟,滕本人也有餘閒可以欣賞洞庭湖的景物了。從文章的局勢看,既把作記的緣由交待清楚,又暗逗下文“若夫”、“至若”兩段精彩文字,筆墨是十分經濟的。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以上是第二段,綜述登樓所見之景和登樓者觸景生情的感受。這段敘述兼描寫的文字,處理得很簡潔。首先點出登岳陽樓所見之景主要是看洞庭湖。對於洞庭湖,只用六句帶概括性的景物描寫語言加以總述,然後用“前人”一句輕輕撇開,只就登樓的人這一方面著重發揮。而在寫人之前,又先強調嶽州是通四川三峽和湖南南部的交通要路,是宋代被貶官的人經常來往的地方,於是專就“遷客騷人”這一型別的人物著重發揮,引出下文“悲”、“樂”兩段文字。

作者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就是說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景物是有不同感受的;而“遷客騷人”在不同環境、不同氣氛下,感受也有“悲”與“樂”的差異。這裡,我們切不可被作者表面上的“悲”、“樂”二者相提並論的對稱結構所迷惑,其實作者是有所側重的,即側重在“悲”的一面,而“樂”的一面不過是陪襯。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在這一段裡,描寫洞庭湖的六句景語比起後面的兩段寫景文字來,原是比較一般的。但遣詞造句,作者仍做了一番安排。高山和江水,已經夠雄偉壯觀的了,作者卻在兩者的前面分別用了一個“銜”字和一個“吞”字,這就把洞庭湖的浩瀚氣勢一下子給渲染出來了。“浩浩”兩句寫湖之廣大,是從空間方面著筆;而“朝暉”兩句則是從時間方面去描寫的。空間描寫著重其永恆不變的一面,時間描寫則著重其千變萬化的方面。不但筆墨精煉,而且也自然而然為下面兩段文字安下根腳。這就是所謂的“匠心”。

若夫霆雨靠非,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榆傾樣摧;薄暮買買,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以上是第三段,描繪遷客騷人因景物氣氛陰慘不舒而感到悲哀憂傷。這同下一段的描寫,都是歷來為讀者所喜愛、所傳誦的精彩段落。這裡只想指出:一、這兩段中的景語不單純是寫景,而主要是為了製造氣氛;二、作者所以製造出不同的自然環境的氣氛實際上是為了讓讀者聯想到當時瞬息變化的政治氣氛;三、因此,作者是在用景語抒情,而非單純地追求慕寫自然景物,這就是作者把我國詩詞中慣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移用到散文中來的一個成功例證。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在這一段裡,有兩處需要特別提一下。一、“薄暮冥冥”這一句意思是說一天從早到晚都是陰暗昏沉的天氣,而到了黃昏時天已冥冥如黑夜了。二、“去國”兩句正是“遷客騷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下文“感極而悲”的“感”,正是照應“去國懷鄉”這一句,而“悲”則是照應“憂”和“畏”這種感情的。這些地方,都見出作者用心錘鍊之功。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礦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以上是第四段,描寫遷客騷人覽物而喜的心情,上一段主要是渲染氣氛,所以只寫湖的外圍,寫陰雨和風浪,寫環境的險惡影響了人的情緒,沒有著意描寫景物的色彩和形象;而這一段恰好相反,必須要對湖光月色作具體描述,因此所用的景語比前一段就顯得著意雕飾,文采斐然,“至若”以下寫晝景,“而或”以下寫夜景。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春和”句寫天,“波瀾”句寫水,“上下”兩句又總寫天和水,給人以寧靜閒適的感覺。“沙鷗”兩句寫動物,一句寫禽在水上,一句寫魚在水中;“岸芷”兩句寫植物,句型有變化。“青青”一詞,近來各種注本都不加解釋,其實這個詞並不單純指青色,而是形容草木茂盛,色澤鮮明。

“長煙”兩句又寫天,十分開朗;“浮光”兩句又寫水,動靜分明。而這四句之中由於有一句“浮光躍金”,就顯得即是夜景也不顯得色彩單調。“漁歌”二句是寫夜間看不見水中、水上和水邊的景物,卻聽見漁人的歌聲,以體現人們心情的歡樂。然而歸結到人因風和日美、景物宜人而喜氣洋洋。這裡要注意“寵辱皆忘”一句,正因為說的是“遷客騷人”,所以才會有“辱”的情緒。說“寵辱皆忘”實指因客觀景物之美而暫時忘記了“憂讒畏譏”的“辱”的一面,其側重點仍在消極的“辱”上。這就是我前面說的這一段實是上一段的陪襯的意思。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以上是第五段,從正面闡明作者自己的意見。三、四兩段在藝術上極為精彩,因此這一段必須寫出更高的思想境界才壓得住卷。作者所說的“古仁人”實即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古仁人”是不以個人處境的好壞而改變初衷的,更不會因為自己被貶謫而患得患失。所謂“不以物喜”依然是陪襯語,重點還在下一句“不以己悲”上,“居廟堂”兩句看似泛指,實有作者本人的體驗在內。范仲淹不正是由“廟堂”被貶到“江湖”之上的麼?

“憂其民”指關心民生疾苦;“憂其君”指什麼呢?那是因為國君被小人讒言所惑,把朝政搞亂,所以要為他擔憂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是范仲淹的名言,也正是他所具有的宏偉理想。做為一個封建士大夫,有這種抱負是不簡單的,當然作者也知道自己不容易做到這一點,所以說願意向這樣的人看齊,學習他們。這是自勉,也是勉勵滕子京。

但作者這裡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義:自己堅信個人所持的政治主張是正確的,這個理想是不會動搖的,因此即使被貶也決不屈服,不輕易改變初衷。所以我說,這篇文章是有它明確的政治目的的。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對自己的同志者發出的策勵宣言,也是對那些戰勝自己的保守派官僚們一次信心百倍的示威。我們必須注意到文章裡沒有明確說出的這層意思,才能真正抓住這篇散文的精髓所在。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文章的末尾還有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點明瞭作記時間。這固然是文章應有之義,但也並非閒筆。因為它標誌著滕子京在嶽州任上已治理了多久,自己被貶到鄧州已過了多久。這正是作者在提醒後來的讀者要注意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才特地標明年月。否則作者文集裡所存留下來的文章,並不是每一篇都注出寫作年月的。

《岳陽樓記》這篇作品流傳至今,即使范仲淹當初是為好友而作,但讓我們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了。

TAG: 作者遷客騷人兩句景物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