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通俗易懂的同時,又言簡意賅,包含著古人對於日常生產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思考,俗話取材於生活,作用於生活,涉及的範圍也極其廣泛,有這麼一句俗話,廣為人知,為——“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

農村俗話:“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這句俗話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上看,這句俗話也比較好理解,它指的是一塊墳地,家族五代都葬在此處,那麼到了第五代,則會另尋他處按照逝者,如果一座房屋,被居住過三代人,那麼到了第四代,則要搬離這座房屋。

這句俗話的意思,就是這麼淺顯易懂,那麼,它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第一、人過五代另起墳

我國有著悠久的喪葬文化,這體現了古人對逝者的哀思、對生命的尊重。再由於古人比較偏信於風水,因此對於逝者的安葬之處,也就是“陰宅”極為講究。

每逢清明節、中元節等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會去祭祀自己的祖先。

農村俗話:“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古人所說的“香火傳承”,指的是血脈的傳承,一個家族祖先的血脈,透過世世代代的繁衍,開枝散葉,隨著代數的增加,後輩子孫的數量也增加,甚至到了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而在古人眼中,認為到了第五代以上,祖先的墳墓已經很多,如果每一個都去祭拜,對於掃墓的後人而言,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古代的普通百姓,還要從事農事生產,無法兼顧到五代以上的祖先各個都去祭拜,因此,會將五代以上的祖先,牌位供奉在祠堂上,供後世子孫一起祭拜。

除此之外,古代的社會會比較動盪,五代也就是至少百年,後人也可能因為戰亂、災荒等情況,逃離到異鄉他處,在異鄉他處重新開枝散葉,另選墳地安葬家族中的逝者。

農村俗話:“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當遷徙後的家族,在異鄉他處站穩腳跟後,又是經過了好幾代人,由於古代交通的不便,人們無法兼顧遠處的祖先,千里迢迢跑去祭拜,只能在祠堂供奉牌位,並且告訴子孫後代自己家族血脈的發源地。

第二、房過三代必走人俗話的上下句,是相互對應的,這句俗話的前半句,講的是“陰宅”,那麼俗話的後半句,則講的是“陽宅”

陽宅既是活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人們遮風擋雨的家。

農村俗話:“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為何俗話又說:“房過三代必走人”,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

由於古代的生產建築水平並不發達,建築一座房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為此一座房屋不可能一代人居住了就拋棄,物盡其用,很多情況下,一座房屋子孫三代人都居住。

到了第三代時,由於古代的建築很多不夠牢固,原先的房屋可能損壞嚴重,即使修補也無濟於事,要拆了重建成本高,最經濟的做法便是另尋他處,重新建築新的房屋。

以上,便是俗話“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的解釋。

總結:時至今日,這句俗話還受用嗎?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文明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句俗話“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也已經變得不受用了。如今,人們採用更多的是經濟環保的公墓,交通也變得便利,因此,人過五代另起墳已經不能反映現實,除此之外,隨著建築水平的提高,人們居住環境改善,房屋的整體使用壽命延長,房過三代必走人也不切實際了。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

TAG: 俗話房過必走五代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