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北宋 趙佶_閏中秋月 故宮博物院

中國曆法將農曆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接著又將中秋設定為中國傳統的主要佳節,其意深刻悠遠。

每到這一天,遠方的遊子,都會記起王維那首“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歸家似箭的心情禁不住油然而生。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宋 劉松年 嫦娥月宮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元 佚名 香月潮音紈扇頁 遼寧省博物館

古之中秋起源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繼而引發一列系的祭祀活動,比方古代帝王就有祭月拜月儀式,後傳至民間,並漸漸擺脫單一性祭月拜月,發展到形式各樣的紀念活動,比方玩花燈,賞桂花,吟詩書畫,以滿足人們美好的理想,表達情感,張揚個性,釋放感情。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明 唐寅 嫦娥奔月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輕武重文,中秋必然成為文人書畫家吟誦的重要題材。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曾有一首中秋時節與其弟相歡中秋團圓的《陽關曲·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明 唐寅 嫦娥執桂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宋代詩詞大家、書法家蘇軾一生為官,多因性情使然,官場一直“清寒”不順,但其弟蘇轍性情隨和,官場則風平浪靜,一直以自己人脈在朝庭上為蘇軾周旋,但蘇軾還是多次被貶流放外地。這年中秋,蘇軾在京城與弟蘇轍久別相逢,兩人借月賞月時,交談甚歡,蘇軾心情激動,想到自己命運如此多舛,情不自盡寫下這首歡喜中包涵淡淡憂傷的詩句,並問蒼天: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明 陶成 蟾宮月兔圖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一過,兄弟又要分離,日後何時才能相會?但兄弟之情躍然字裡行間,卻是情深意切。

宋代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的詞也是可愛: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尊同。

雲溼紗窗。雨溼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元 佚名 嫦娥望月圖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辛棄疾作為宋代文武將才,其作詞,大多悲壯慷慨,但“中秋元月”卻寫得歡快明朗,詞中先回憶去年的中秋,我們曾在樓臺備好酒,在丹桂花香室內,對月把盞,杯中成影,多麼快樂啊!而今中秋宵夜,我們攜手再次登樓,面對窗外秋雨,雲霧隔著通天路,笑一笑也罷,無需再問今宵有月無月,有紅燭高照,有筆墨紙硯,有美酒佳餚玉光杯,仍要: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趙佶有《閏中秋月詩帖》傳世留在人間,這是他在人生中最精彩歲月裡創作的一首詩,有詩又留下手跡,真是難得。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以月,免使詩人嘆隔年。永珍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宋徽宗借中秋天際一輪圓月,想到國家之盛,人民家居有業,社會安靜美好,其心情自然舒懷,於是借月抒懷,看似寫景,實寫國富強民一派興旺況境。

此詩,趙佶以擅長獨創的“瘦金體”書寫的,其意更加非同凡響。“瘦金體”原為“瘦筋”,先出唐人書家薛稷之手,趙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發揮創造,在“瘦筋”體的基礎上,將線條書寫得更加瘦勁,頓筆點畫更加誇張,讓字形更為整飭。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南宋 馬遠 月下花前圖 天津博物館

是故此詩書寫特點是:長橫例作魚頭狀,中間行筆細若如絲,收筆重頓;豎筆很少有懸針,呈右向倒鉤狀,長撇起筆往往有個彎頭;捺腳長布呈紡錘形,放棄原筆畫的刀狀,這樣顯得更加舒展飄逸,嫵媚之中透露著挺拔的藝術魅力,寫出了皇家書法的莊重與肅穆的風韻。

除了詩詞、書法,以中秋為題材的畫作也有不少。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五代十國 佚名 浣月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時期有一幅《五代人浣月圖》。整圖畫面明月皎潔,有一身著半袖裙襦盛裝女主,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旁立侍女三人,一侍女侍焚香,一侍女捧奩,一侍女荷琴,神情莊重靜穆。主僕仕女,個個雍容富貴,豔麗多姿,可謂光彩照人。

且庭院高深,高植虯松,還有梧桐芭蕉,枝葉蒼鬱繁茂。四周的芙蓉、蜀葵、雛菊等各種花卉競吐芳香,特別在盛裝女主人的左邊奇石上竟然有一盤踞的蟠螭(古代傳說中沒有腳的龍),看似伏身瀉水,實為池中明月吸引,似乎正在觀望水中之月,有盤龍望月之吉祥。

《五代人浣月圖》清晰地展現了五代中秋之夜眾女“拜月”之情景,對後人瞭解五代達官貴婦置身中秋是一個活生生的可讀場景,古代五代婦人在自家庭院是怎樣“拜月”的,表現出五代時期人民生活平靜、安好的神韻。

其實無需多論,面對每年八月十五頭頂天際一輪清亮的滿月,想像著人活在世上,一生總要經歷很多苦難和傷痛,總希望國泰民安,生活安穩,讓生活多一點幸福,少一點災難,於是寄望於上天,想叫明月給人間帶來歲月靜好的願望,才是主要目的。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宋 佚名 拜月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時至今日,中秋節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史雖然悠久,但當那些由遠古時期留給我們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中的藝術魅力逐漸淡化之後,面對快捷的現代生活,距離不是問題,心的隔膜和遠行,才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通病。於是,古人在中秋節所謂的祭月拜月,團圓相聚、飲酒作詩畫畫的風俗風情,早已漸行漸遠了,許多時候我們繼承的中秋只是徒有其表的一個“空殼”罷了。

但近幾年在國家有意倡導恢復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背景下,中秋佳節在新時期有了新姿態,除了賞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一家人圍坐一起,吃月餅、裹粽子等,還有不少以中秋作為題材開展書畫詩詞大賽活動,或舉辦帶有中秋神韻的特色文化娛樂活動,共同弘揚中秋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

今後,“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的情懷肯定會越來越濃。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南宋 馬遠 對月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月色秋聲,共賞古畫中的最美嫦娥

TAG: 中秋故宮博物院蘇軾中秋月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