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徽章的“千里跋涉”之路

一枚徽章的“千里跋涉”之路

一枚徽章的“千里跋涉”之路

11月30 日,2019世界馬文化論壇進入第二天的日程,在幾個分論壇的現場,我們發現,不少參會嘉賓胸前戴著一枚樸素別緻的刺繡徽章,仔細一看,圖案很眼熟,我們曾在內蒙古馬賽的現場見過它,在中國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上見過它,它還曾作為禮物被贈送給來內蒙古採風的網路文學作家們……幾乎在每個內蒙古文化唱主角的舞臺上,它都作為一枚小小的“使者”,沉靜含蓄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訴說著自己背後的小故事。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內蒙古馬胸牌”,“vid”:“x3028g2imjs”,“img”:“http://puui。qpic。cn/vpic/0/x3028g2imjs。png/0”,“desc”:“”})

作為這個“馬頭花”logo的創作者之一, 內蒙古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動畫系教師賀軍介紹說,這個“馬頭花”的創意來自於蒙古族搏克手脖子上的特殊裝飾——“將嘎”(項圈),項圈上纏繞著的五色彩帶是一種冠軍的標識, “將嘎”上的五色彩帶越多表示獲勝次數越多,而將這種搏克運動的英雄色彩賦予蒙古馬,正好詮釋了它一往無前的精神內涵,飄逸的馬鬃也代表著新時代更加開放奮進的精神狀態。

而將它製作成繡品,最終出現在馬文化論壇的各國嘉賓胸前,背後其實還經歷了一場跨越一千多公里的跋涉。

興安盟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不久前接到這樣一個訂單,需要製作五百枚刺繡徽章發往呼和浩特的馬文化論壇現場,作為大會禮物之一,交到來自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參會嘉賓手上。於是繡娘們拿起針線,用傳統的蒙繡技藝,將這個身披五彩將嘎(項圈)的蒙古馬logo,躍然展現在繡布上,然後再由車間裡的大學生們製作成徽章,雖然遠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扶貧車間裡忙活著,但她們心裡明白,手下這枚徽章將會代替她們作出最靈動的展示。

一枚徽章的“千里跋涉”之路

那麼,拿到這枚徽章的嘉賓們,作何感想,我們來到論壇現場,替繡娘們做了個“回訪”:

在法國這個孕育了不少時尚大牌的國度,手工象徵著一種精緻,象徵著一種奢侈,所以在法國嘉賓菲利普眼裡,這枚徽章雖然材質簡單,但他認為手藝人的工藝才是最昂貴的,傾注在它之上的匠心才是最值得他珍視的。

美國嘉賓Irene Stamatelakys 說,當她得知這些徽章上的刺繡來自基層的繡娘們,知道她們正透過自己的手工技藝謀生,不斷擺脫貧困,她會更加珍惜這個小小的徽章,或許同為女性,她也更能體會這其中的不易。

巴西嘉賓Marcelo Delchiaro一開口就奔放地表達了自己的喜愛之情,一如那個熱情似火、敢說敢愛的國度,一句發自內心的“我喜歡”,不正是對繡娘們最大的肯定麼。

傳播馬文化,除了激烈的馬場,熱烈的論壇,還有遠在千里之外的繡房,大家各懷絕技,卻都以真誠樸實的對話姿態,在這次難得的聚會上,溝通、共鳴與交融。

TAG: 徽章嘉賓娘們刺繡文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