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感《論語》中的孝以化民

曾子曰,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也。

關於曾子這句話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解,其中孔安國的註解最深入人心,孔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誠。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感《論語》中的孝以化民

在孔子看來,孝存在於政治層面、社會風俗的層面和家庭倫理層面。而社會風俗層面,恰恰是儒家追求和改造社會現實的根本層面。孔子一方面積極尋求出示參與政治的方式,宣傳自己的理念和主張。當此路不通時,孔子把他的精力轉移到教育上來的時候,也就是以自己的理念來移風易俗,作為最現實的改造社會的關切,在風俗風氣民心上走向化民,繼而影響社會。在儒家看來孝道是仁愛的基礎,而在古人的理解中,孝不僅是生前之孝,還有事身後之孝。從十月懷胎到嗷嗷待哺,從蹣跚學步到咿呀學語,從成長陪伴到成家立業再到成家立業,父母終其一生都在為子女憂心操勞,這樣的愛無私而偉大。生前之孝一般是指在父母生前對父母的報答,主要體現為悉心的侍奉供養。身後之孝是指在父母死後,要慎重地辦理好父母的喪禮,這時便看一個“哀”字,看子女在父母去世時是否哀痛,哀痛愈甚,說明愈孝。同時還注重祭祀遠代的祖先及父母,這便突出一個“敬”字,看在行施祭禮之時,是否行為恭敬,心中誠篤。在儒家看來,慎終,是對生命逝去與父母之愛的哀慟與感念、追思和永懷。這種情懷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而形成了孝道的根本。百姓都將這種偉大的無私的愛當成了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民化其德。而萬民皆從其德,則民風必然歸於厚重。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感《論語》中的孝以化民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觀念裡,生命已經結束,似乎所有的儀式都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或許會覺得身後之孝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現代人對身後事的處置方式與中國古人的生命關係有所不同的。中國古人的生命觀是一種綿延的,延續的生命觀,他所認為的生命和自己宗族的綿延密不可分,是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宗族血脈的延續上來對待的,特別看重生命之間代代的傳承和延續,看重個體的生命與代代的先祖以及後世子孫之間的不可分割的聯絡,在人逝去之後以設定靈位的方式在後世子孫的生活中存在,以這樣的存在方式,參與感受宗族及家人的生活,在這樣的生命觀和家族綿延的體驗中,一個人的生命感受與生命的長度與濃度相對於今天的家庭結構和社會倫理而言,是一種更為厚重的體驗,有更為充分的責任感。

慎終追遠這樣的祭祀儀式是一種懷念先人的方式,同時也是體現自己與祖先相關聯的一種方式。也是對後代子孫的一種教育,這是在宗族的生命體驗中感受到,當下的個體並不僅僅只是單獨存在的,也不是失去重量的輕飄飄的存在,而是承擔了很多,比如傳承、使命與責任之類的情感,祭祀其實還有一種家族的凝聚與教化的作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透過在祭祀的禮制中的莊嚴,肅穆以及誠敬中來達到當下的生命淨化與深沉,這是一種倫理教育,是對人情的一種薰陶與影響。

一個單獨個體的存在是自由灑脫的,但若人完全作為一個單獨個體而存在。也是輕飄飄的孤獨的,當人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裡與他人毫無牽繫時,很難獲得生命的厚重與情感的依託。在論語中很多的地方都體現一種生命的莊重感和儀式感神聖感,在這種狀態中人會獲得一種生命與情感的莊嚴感神聖感,對生命的理解會得到提升與昇華,會油然而生一種對生命對家族的使命與責任感。

現在社會一個很鮮明的特徵,就是快而且易忘,很多真正的情感體驗,慢慢的在我們日趨便捷便利的生活節奏中消失了,當我們有渠道快速的傳達自己情感的時候,很容易就失去那種認認真真去表達的體驗,生活節奏越快,那種深度的神聖體驗感就越缺失,思想也就越匱乏,人的思想的膚淺與浮躁,讓人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的迅速的變化,儒家在表述孝道的時候,強調這樣的一種情感是再也不能輕薄以對的,因為這種孝道情感是無可替代的,這種情感是深入我們的生命和情感的一個關鍵。慎終追遠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不忘本不棄根,就是讓人們知道這一世的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當生命逝去後又將會以一種怎樣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生命的曾經存在。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君子對自己的親人是真摯的厚重的,百姓自然而然地生出仁愛之心。這便是一種孝道從政治層面對社會倫理風俗層面的影響,所謂化民成俗正是如此。這種文化和情感的積澱會深入人的現生活與精神情感生活,讓人堅守而不忘。如果以這樣一種感受去看待民族和文化,我們就會明白慎終追遠的一種更廣闊更普遍的倫理意義。這種自發的倫理情感,對人的塑造和風俗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儒家體現的生命感,和對生命的敬畏感。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感《論語》中的孝以化民

慎終追遠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的,無論是對於生者還是逝者,保留最真切的關懷與尊重,是生而為人的價值所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站在生命的時間維度考量,以及對於愛的含義的理解與感受,對於那些曾經被現在的我們視為封建糟粕的喪葬禮儀和習俗,我們或許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每逢過年過節以及逝去親人的生日祭日時,父親總要擺上豐盛的祭品,帶著我們恭敬虔誠地祈禱跪拜,這便是生命與血脈的延續,是文化與精神的傳承。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每一個個人的歷史合在一起便是一部中國史,每一種風俗的傳承與演變就是中國的風俗文化史。歷史是不能切割的,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這是中國人不忘前賢遠祖、勇於開拓創新理念的明白昭示,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TAG: 生命慎終追遠情感一種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