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大漆世界:

器·象——2019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相關資訊:

展覽時間:2019-08-16 - 2019-09-15

展覽機構:湖北美術館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展覽地址:武漢市武昌東湖路三官殿1號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達·芬奇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展覽現場

簡 述

在中國,自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起,漆就開始用於生產家用物品和工藝品。據歷史記載,亞洲漆器由漆樹樹液處理加工,其生產和貿易遍佈中國、日本、印度支那和柬埔寨,這些地方是漆樹和其他相關樹種的生長地。

漆可用於製作具有裝飾性和保護性的塗層,通常多層覆蓋於竹、木等基底之上。漆器的製造成為亞洲最早的工業藝術形式之一。

十六世紀後期,歐洲作坊開始試驗“日本化”——指以日本常見的方式對物體表面進行塗層。這個時期,擦漆傢俱的製造變得更加廣泛,且就個例來看,普遍認為是模仿了從亞洲進口的精細漆器。此類高價品有著各式各樣的表面處理,如用於裝飾屏風和櫥櫃的彩飾元素或雕嵌面板——在當時歐洲的室內設計中,這類物品並不常見。

1730年,巴黎的馬丁兄弟改進了一種清漆,其效能與亞洲漆相似,並能與中國和日本的進口漆媲美。其目標是用新開發的馬丁漆作為當地生產的低造價漆,來作為亞洲漆甚至金銀的替代品,並隨之發展不斷擴大的鼻菸盒市場,當時鼻菸盒逐漸成為備受歡迎的飾品。這種新式物件基本由多層塗漆紙“混凝紙”製成,並塗上亞麻油和硬樹脂混合物。早期紙質鼻菸盒的問世說明其成功找到了珍貴材料的替代品,也證實了馬丁的作坊很早就開始將紙作為基底。這無疑標誌著“紙盒”生產的開始,因此馬丁和其他作坊的紙質鼻菸盒產量大幅增長。由於馬丁作坊的參與,早期採用塗漆紙製作而成的產品和鼻菸盒被稱為“馬丁鼻菸盒”。這種便宜但複雜的生產形式旨在模仿更昂貴、更獨特的材料,大批次的產品服務於奢侈品市場和“大眾”商品市場。

像漆一樣,混凝紙在東方已存在了幾個世紀,直到十一世紀才為西方人所知。自十七世紀以來,印度、日本、中國和西歐之間以盈利為目的的貿易發展起來,除了中國瓷器,漆器也被荷蘭、英國、法國和葡萄牙商人列為進口產品。從十六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漆器和硬制瓷器成為人們追求的物品,工匠們開始試驗紙張的可塑性,將紙煮沸成漿,與膠水或澱粉糊混合,模製成不同的形狀,用於製造藝術品和傢俱。乾燥過後,將這些極輕且牢固的物品浸泡在亞麻油(馬丁兄弟表面塗層的主要成分之一)中,進行高溫晾曬。鼻菸盒和其他裝飾工藝品精緻的表面用馬丁漆和其他清漆封隱,然後進行潤色、彩繪或鍍金等裝飾。東亞漆器在歐洲創造了漆器風潮,而西方本土漆器卻由不同材料製成;儘管許多最初模仿的是日本黑漆(或不太常見的、雕刻用的中國烏木漆)風格,但也通常吸納了西方風俗畫、風景畫或肖像畫,進一步將新潮飾品與法國、英國、德國的藝術文化融為一體。

自十六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菸草就在法國為人所知,一個世紀後的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吸菸和吸鼻菸成為一種普遍的習慣。鼻菸盒的發明和發展源於在公共場合吸用鼻菸,同時,時尚的長袍和飾品也在這種場合中展現。鼻菸盒最初以畫像盒為原型,後來成為大量生產的奢侈品。

克萊爾·科爾貝耶(Claire Le Corbeiller)對菸草,特別是鼻菸在整個歐洲的使用做了清晰的說明,並描述了其在早期現代的流行。她說道,路易十四對鼻菸的厭惡可能妨礙了宮廷對菸草的普遍接受度,也延緩了十七世紀鼻菸盒的廣泛生產和使用。然而,我們可以推定鼻菸盒的重要性穩步上升,到了攝政時期,鼻菸盒已經被“普遍”使用。文獻記錄表明,在十八世紀二十年代,金匠已經在生產鼻菸盒,例如,1725年至1735年期間,丹尼爾·高維斯(Daniel Govaers)在為宮廷,特別是女王制作鼻菸盒。

從十八世紀四十年代開始,金鼻菸盒的製造成為金匠行業的一個專門分支。從事最昂貴材料工作的金匠大師很快尋求到更經濟、藝術表現上更靈活的生產方法,開發出一種鼻菸盒減少黃金的使用量,並方便嵌入展示不同材質的小嵌板。這些材質包括玳瑁、硬石、珍珠母、瓷、東方漆和馬丁漆,以及繪於象牙、瓷器、琺琅銅或羊皮紙上的細密畫。這一發展涉及不同工種,因此生產更加複雜。與奢侈品的成本相比,勞動報酬不算很高,這也說明了人們對價格低廉的原料的需求。產品成本的降低、技術的豐富性和工藝的多樣性使得生產更多種類的鼻菸盒成為可能,而這些鼻菸盒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出售。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紙質鼻菸盒——案例研究

倫敦華萊士收藏館收藏的一款鼻菸盒(庫存編號G 10)由圓柱體構成。合上時,其高度為4。8毫米,直徑為8。6毫米,重量為99。1克。蓋子高度為1。6毫米,豎直向上;無鉸鏈。這個小巧輕便的盒子完全用黑色細網格線裝飾,呈若干正方形,每個正方形中均有一朵淺金葉上的黑色四瓣花。這種菱形花紋圖案形成了油畫圖面的背景。表面塗抹上一層透明的黃色漆,只有基底保留其本色。鼻菸盒的頂部和底部邊緣以及蓋子和主體的連線處均嵌入刻有細對角線的薄金帶,並壓出一排橢圓形凹痕。隨著時間的推移,接縫邊緣變得鬆散,從底部可看到鼻菸盒材料為棕色合成物,極有可能是經塗漆的混凝紙。

盒蓋上描繪著市集的場景:小提琴手站在畫板前方的棧橋上,一小群人聚集在他周圍,欣賞著音樂。這幅作品是根據讓·米歇爾·莫羅(Michel Moreau le Jeune)(1741年-1814年)對讓·本傑明·德拉博德(Benjamin de La Borde)(1734-1794年)的《香頌精選集》而做的雕版畫《戈內斯的市集》繪製完成。畫的底部有一個年輕的女人,騎在由一個小男孩領著、馱著重物的驢子或騾子上。在年輕女人的身旁,一個年輕男人和她說著話,此時,他的同伴正打算舉起帽子。在她身後,左邊是一座城堡的屋頂及其附屬建築物。這一場景根據《起程》繪製,與莫羅雕刻德拉博德 《香頌精選集》的場景相同。

牆上畫著三幅靜物畫,由花飾鑲框:

1、在井口處,有噴壺、耙子和木桶;2、風笛和鼓;3、一張小摺疊桌和三個錫制飲料罐上均水平放置了一個橙色球。附近地面上有一管樂器或短號、一副撲克牌和一個裝瓶子的箱子。箱子的內部和邊框已經塗漆,呈現一種純黑色玳瑁殼的感覺。無任何型別的製造者、協會或重量標誌。

羅莎琳德·薩維爾(Rosalind Savill)指出,在油畫顏料開裂區域下方可見的黑色菱形花紋圖案,延伸至鼻菸盒主體金框下、豎直壁的金葉上緣外。此外,在豎直壁的菱形花紋圖案上有兩個不精準但平行的接合處,間隔約18毫米。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圖1: 紙質鼻菸盒,頂部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圖2:紙質鼻菸盒,底部

與鼻菸盒同時期,也開始出版對混凝紙造紙工藝的描述,狄德羅( Diderot)的《百科全書》(1751年-1765年)和傑羅姆·拉朗德( Jér me de La Lande)的《造紙商的藝術》(1762年)。兩位作者都非常詳細地解釋了用麵糊膠水將幾層溼紙粘在一起,製成鼻菸盒及其蓋子的方法過程。紙被切成條狀和正方形,然後壓入木製模具中,或者圍繞木製模具成形。兩種文字均提到大量用於生產不同形狀和尺寸的模具,這些模具上標記有一個編號系統,顯示生產的標準尺寸。狄德羅寫道,較小的鼻菸盒適合女士,最大尺寸為二十五號,而男士使用較大的鼻菸盒,最大尺寸為三十六號。狄德羅還指出用於大鼻菸盒(十八號,蓋子九號)和小鼻菸盒(十六號,蓋子八號)的紙條寬度。

較大的鼻菸盒中,由二十條紙和三十六張正方形紙製作盒體,另外二十條紙用於製作盒蓋。而較小的盒子中,由十六條紙和三十張正方形紙製作盒體,另外十六條紙用於製作盒蓋。所有尺寸和數量都是參考圓盒的製造,而橢圓形和方形鼻菸盒則由以相同方式粘合在一起的類似片狀零件製成。

根據狄德羅的說法,粘合工作完成後,盒子被置於烤箱烘乾。然後由車工進行驗證,車工轉動車床並進行打磨,以平整每個盒子和蓋子的外表面。待盒子製成圓整的形狀且其表面打磨至光滑後,可將七層清漆的第一層用於密封其表面。用薄刷塗上一層黃褐色清漆,每塗一層,均需將盒子晾乾。這種漆的具體成分是馬丁紙盒生產的秘密——他們用於製作煮熟的亞麻籽油或以脂油為基礎的硬樹脂或琥珀清漆的配方。

隨後將這些物品返回給車工,用浮石粉和水的溶液將表面切割並打磨光滑,以獲完美光滑的表面。漆匠需再刷上七八層輕薄規整的黑漆,這種黑漆可能是由有顏色的硬樹脂清漆製成。每次塗新料前,均需將漆晾乾。車工必須再次平整其表面。

隨後,用金葉、珍珠母或雕刻、彩繪圖案裝飾盒子。早期的中國風展示了更多“真實的”亞洲圖案和色彩,之後的裝飾變得更加歐洲化,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因此,我們發現紙質鼻菸盒只是被簡單地塗至黑色或鮮紅色,或者繪上靜物畫或風俗畫場景。黃金、玳瑁或珍珠母裝飾更昂貴且不常見。隨後拋光其表面,並塗上十到十二層硬樹脂清漆。

雖然大多數紙質鼻菸盒的表面都是這樣處理的,但華萊士收藏館中的圓盒展示了兩個不同的細節,表明其製作方法略有差異。羅莎琳德·薩維爾指出頂層紙上有“兩個不精準但平行的接合處”。這些接縫的存在似乎表明一張完整的羊皮紙被塗上菱形圖案和油畫,然後切割成一定的尺寸,並在前幾層“黃棕色清漆”塗抹晾乾後粘成原始樣式。接縫邊緣下的基底顏色是棕色這一事實,可支援這一論點。如果鼻菸盒按照狄德羅的描述進行裝飾,盒子邊緣就不會光禿禿的。金框似乎不太可能用於覆蓋鼻菸盒邊緣,以掩飾其不完善或有缺陷的表面。相反,設計旨在將彩繪嵌板置入金框。

然而,透過兩名工匠的作業交集顯示出的差異,表明了生產的複雜性。這同時也表明一件需要不同專業知識的工藝品,在專業作坊生產時分配、節省的人力和時間。鼻菸盒按序製造,裝飾圖案也是如此,以降低生產成本。製造過程也證明在材料和工序的技術開發後,生產並不依賴於高技能的專業人員。

華萊士收藏中的鼻菸盒(G 10)與當時的許多奢侈品一樣,無任何標記。盒子頂部和底部所繪的兩個場景是製作過程中唯一可識別的原始資料,這兩個場景利用油畫顏料再現了米歇爾·莫羅二十四幅雕版畫的其中兩幅,以此重現本傑明·德拉博德的《香頌精選集》。遺憾的是,畫師並沒有在作品上署名,且隨著從印刷資料中複製圖案和場景變得常見,此處並無指明具體作坊或畫師。塔馬拉(Tamara Préaud)和安東尼(Antoine d’Albis)以及皮埃爾(Pierre Lespinasse)列舉了幾個曾參與裝飾鼻菸盒的傑出細密畫師,但無確切的歸論。然而,原始資料確實提供了大概的生產日期。1773年,巴黎皇家音樂學院的印刷師洛梅爾(Lormel)出版了四卷德拉博德的《香頌精選集》。

這一依據和畫作風格表明,此盒子的製作和裝飾在舊政權結束前十五年完成。由於菱形花紋圖案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是裝飾傢俱的流行元素,而此盒子上已發現了菱形花紋圖案,足以支援這一觀點。然而,鼻菸盒的底框生產時間可能早於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並儲存至後來進行漆繪或表面處理。

金框不足以確定鼻菸盒屬於某一專門作坊,因為飾片產量以及不同風格的雕刻或壓孔裝飾說明了快速、標準化的生產。如前所述,盒子尺寸標準,因此金匠可能會為其生產特別框飾和鑲邊。不應低估對“簡單”的紙菸草盒進行金或銀裝飾的過程。這表明了在十七世紀中期,法國人對金屬飾片的喜愛,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1642-1732)等大師在傢俱製造也對其進行了運用。紙質鼻菸盒的生產過程中,工匠們為一件普通材料製成的工藝品賦予了優雅的外觀和高貴的飾面。

“盒子製造商”生產的紙質鼻菸盒成為一種自主產品或品牌,因其裝飾品質而備受青睞,銷售時並無作坊標籤。由於顧客追求時尚、結構牢固、裝飾精美、價格低廉的新奇事物,因此物品本身取代了作者身份的重要性——其中許多產品透過拉扎爾·迪沃(Lazard Duvaux)的商店出售,如果某方需要承擔責任,也是交易商而非製造商。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藝術家、作坊和行業組織

“盒子製造商”一詞指一群參與了紙質鼻菸盒的製造過程、不同行業的工人。這些產品並不是由任何一個專業領域的藝術家製作而成,且由於缺少個體工匠個性化識別標誌的事實,促進了這一術語的使用,用於指代一個作坊或工作流程。在這個作坊或工作流程中,車工、畫師和整修工一起工作。官方記載,紙質鼻菸盒的製作方法為漆匠所保留,他們是聖呂克學院的成員,但是自1753年起,從事造紙行業的人或小飾品製造商也擁有這項權利。拉朗德區分了造紙商生產的成型紙盒和卡地亞人制作的毛坯紙盒。他進一步指出,紙盒曾經完全由漆匠生產。事實上,造紙商製造帽盒和袖套盒時沒有精緻的紙盒,這表明了與製作結實而輕便的紙質鼻菸盒過程中的差異。

為了擴大紙張的使用,開發或提升紙製品的質量,清漆的利用必須基於亞麻籽油以及硬樹脂或琥珀清漆浸透紙張的技術優勢。這些以脂油為基礎的清漆僅供表面修整工使用,而非由造紙商使用,且可用於製造更精細的紙製品。清漆提高了紙盒的剛度和穩定性。但由於無論是造紙商還是卡地亞人都不會放棄自身行業,因此漆匠不會採用另一個行業使用的材料。

不同行業之間邊界的價值和弱點,以及材料或技術的普遍存在導致了對立行會成員之間的許多爭端。邁克爾·索恩舍(Michael Sonenscher)寫道,1753年,小飾品製造商在一場重大糾紛中提出並獲得了製造和銷售油漆和清漆紙或亞麻布的權利。他並未提及漆匠和傳統造紙商之間的任何糾紛,但他的描述清楚地表明小飾品製造商也渴望在這個有利可圖的新興市場中獲利。

漆匠和車工需合作生產鼻菸盒,這揭示了勞動分工。狄德羅和拉朗德所描述的製造過程表明,如果工作組織追求效率,漆匠和車工需緊密合作,多數情況下在同一個作坊進行工作。馬丁的作坊證明了這種合作模式。約1725年至1785年期間,馬丁的作坊是巴黎最著名的(即便不是最大的)紙質鼻菸盒生產商之一。索恩舍描述了已簽訂的大量分包合同,並將畫師、車工、小飾品製造商、雕刻家、金屬鑄件工兼裝飾工、珠寶商和裝飾家、鍍金師和金箔製造商(這些人員均有可能僱用自身的熟練工和學徒)列為馬丁作坊半成品的定期供應商。馬丁作坊生產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務範圍表明,由於車工、小飾品製造商和珠寶商無法合法地從事傢俱和車廂的上漆,而傢俱和車廂是馬丁兄弟的主要業務活動,因此在這些分包商中,較大一部分參與了後來被稱為“馬丁漆”鼻菸盒的生產。索恩舍提到了馬丁作坊的債權人中一個車工,勞倫斯·科皮( Laurence Copi),還有三個畫家的名字,分別是休特(Huet)、德勒斯特(Delestre )和加爾塞林( Garcelin)。

而生產紙質鼻菸盒的其他漆匠也值得一提。安託萬·文森特(Antoine Vincent)是巴黎的一名漆匠,他的父親埃德里安(Adrien)建立自己的作坊之前,曾是馬丁作坊的一名熟練漆匠,於1746年,安託萬·文森特繼承了父親的衣缽。1746年,埃德里安·文森特去世了,他的作坊規模大,僱員多,而僅僅八年後,安託萬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她財產清單顯示出無償工作業務和資產的蓬勃發展,其價值超過13萬里弗,其中包括來自王室的2。2萬里弗。文森特顯然成了馬丁的強勁對手;兩人都服務於國王,且都經營著華麗的紙盒和香水。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來 源

傑弗裡·貝爾萊格(Geoffrey de Bellaigue)寫道,塗料、圖紙和雕刻品的價值在於成為了塞夫勒瓷器(Sèvres porcelain)設計和裝飾的重要來源。此外,包括博韋在內的掛毯製造商和鑲嵌細工作坊,如安德烈-查理·布勒等品牌也一直需要流行的圖案和繪畫。然而,由於皇家作坊擁有自己的設計師和畫師,因此巴黎的作坊比皇家作坊更依賴流行資源。這種情況造成了藝術家工作的靈活工作體制。建築師和設計師,如吉爾斯- 瑪麗·奧本諾(Gilles-Marie Oppenord)(1672年-1742年),為弗朗索瓦·吉拉爾登(Fran ois Girardon)(1628年-1715年)和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年)的書畫插圖並出版他們自己的設計圖,製作印刷藝術品,成為了其他工匠的樣本書。同樣,米歇爾·莫羅(Michel Moreau le Jeune)也為伏爾泰(Voltaire)(1782-1789)和德拉博德的作品做了插圖。

讓·本傑明·德拉博德是一位音樂作曲家,以在宮廷和皇家歌劇院演奏的作品而聞名。他出生於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併成為路易十五的首席貼身男僕(1710-1774)。他與路易和杜·巴里夫人(Madame du Barry)(1743-1793)的友誼,以及國王對藝術的影響力,設立了大眾欣賞其音樂和書籍的環境。德拉博德在宮廷中的聲譽和莫羅雕版畫的流行使《香頌精選集》成為一件非常流行的藝術作品。為了取悅貴族,這本書被私人奢侈品行業的細密畫家奉為材料書。

這些材料的價值在於為大眾商品的生產起到了特殊作用。由於服務於大眾市場的、造價低廉的鼻菸盒和扇子模仿了奢侈品的材料和外觀,因此其裝飾非常重要,且儘可能採用與宮廷和貴族相關的影象設計。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非常流行風俗畫場景,如對《香頌精選集》的描繪。風俗畫是西方影象學中廣泛流傳的象徵性元素,其影響之大,以至於法國的中國風作品——在繪畫和編織的影象中——利用了這些影象語彙,並基本奠定了設計特點,如根據弗朗索瓦·布歇(Fran ois Boucher)(1703-1770)設計的博韋掛毯“中國皇帝”。貴族們特別喜歡與鄉村景色相關的簡單浪漫的意涵,包括《市集》和《起程》,以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皇后(1755年-1793年)的想法於1783年建立的鄉村靜修所——“皇后的小村莊”為例。

紙質鼻菸盒的廣泛使用及其對奢侈品消費的價值

皇家對“中國式”商品生產的贊助與參與,以及私人作坊的興旺和發展,表明了中國風格市場的價值和對仿製品的接納。由於皇家作坊集中製造最昂貴的物品——金盒子而不是紙盒,因此紙質鼻菸盒似乎不太可能為皇家作坊所生產。私營企業的庫存和銷售記錄證實了巨大數量的製成品、獲得的附加值百分比以及受供應驅動的鼻菸盒的聲譽。拉扎爾·迪沃(Lazare Duvaux)的銷售記錄提供了其鼻菸盒銷售數量和客戶詳細資訊。從1748年到1758年,他向貴族出售了五十五個鼻菸盒,其中十六個被列為漆鼻菸盒(tabatières de laque),兩個被列為馬丁鼻菸盒(tabatières de Martin)。拉扎爾·迪沃,一位普通的珠寶商人,提供了巴黎奢侈品市場的典型。埃德蒙·弗朗索瓦·格聖(Edme-Fran ois Gersaint )的庫存記錄與之相似。這兩位商人都是早期巴黎零售商中的一員,他們允許顧客出去逛商店,直接從專業供應商那裡購買商品。18世紀中葉,在他們出現之前,供應商會去客戶家裡銷售預選和定製的商品。

然而,紙質鼻菸盒的供應表明鼻菸盒是一種商品型別,其生產成本較低的版本也成功地作為“大眾”商品銷售。錫西·費爾柴爾德(Cissie Fairchilds)指出,曾經作為貴族奢侈品的鼻菸盒、扇子和雨傘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中產階級家庭中。十八世紀庫存清單中列出商品的數量說明了人們對大眾商品日益增長的關注,並表明了一個新興盈利市場的發展,這個市場面向的人口比面向獨有奢侈品市場的人口還要多。鼻菸盒所佔的庫存比在1725年為6。8 %,而1785年,上升到了32。8 %。

“大眾”商品“旨在成為貴族生活方式的象徵,而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用途”,它們不僅是由歷史悠久且享有盛譽的行會成員生產,如馬丁和文森,還由chambrelans compagnon-tableter生產,如Pavant Millerot,其在城外生產和銷售商品。費爾柴爾德認為,非法小販“可能為十八世紀巴黎的大眾商品提供了主要的中產階級消費市場”;然而,由於行會的強有力控制,城市內的奢侈品市場主要由商人提供服務。

生產所涉及的材料宣告,而非其成分和應用,揭示了供應產品由法國製造。這認識顯然排除了所有偽造嫌疑——紙盒不可能被誤認為金盒子——並暗示了模仿的樂趣,這種樂趣當然是雙重的:

首先,生產紙質鼻菸盒的勞動分工表明,在工藝和工人角色方面大量的模仿。漆匠的工作物件為紙張;車工則生產薄壁精緻的盒子,如同金匠和畫師以最流行的方式仿製精細工藝。他們對不同技術的模仿促進了奢華配飾的出現,這些配飾因其帶給人們驚喜和愉悅的能力而備受推崇。

其次,築造和裝飾中所用材料的仿製品促進了鼻菸盒的興盛。例如,彩繪菱形圖案模仿了更尊貴的材料;例如,雕刻的黃金和細密油畫使鼻菸盒成為一種傳播流行藝術的工具,如莫羅的插圖。模仿設計紙盒的常見技術及其發展使產品的變得輕巧,客戶一定感到驚喜,就像小飾品一樣,被應用到一系列奢侈品中,使得紙質鼻菸盒成為所有奢侈品中最具玩賞性的物品。

結 論

紙質鼻菸盒的生產通常不能歸功於某一專門作坊,也不能確定確切的生產日期。珠寶師或金匠在金銀製品上做好了標記,以標明製造作坊、所屬行業協會以及金屬品質,而亞洲和歐洲的漆器上卻並無任何標誌。對於奢侈品的生產和消費以及勞動分工的研究來說,標誌的缺失使得鼻菸盒成為有趣的研究案例。人們對出自卓越作坊的一件無法識別的物品保持關注,表明了紙質鼻菸盒作為一種自主產品的價值,這種產品因其技術質量而受到青睞,並證明了人們對仿製品的接納和喜愛,以及零售商的實力。

模仿單一材料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旨在滿足上層階級並開創大眾商品市場。某些商品的推廣及品牌化吸引了更大的客戶,使其成為奢侈品行業的消費者。相比其他工藝品,歐洲漆器不僅模仿價格昂貴的商品,還模仿具有異國情調的商品,通常是東亞的藝術品,從而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和流行程度。法國盒子由清漆和混凝紙製成,儘管在生產方法和材料選擇上有著明顯差異,但就像受東方漆器所施予的影響,結實而輕巧。

亞洲漆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漆器鼻菸盒作為十八世紀法國的奢侈品

TAG: 鼻菸盒作坊紙質馬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