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六旬“模擬船王”用30件船模講述大運河文化,每條船耗時一月造價上萬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李媛媛 記者 高達)最近,在蘇州市相城區太平街道沈聚路的一間老房子裡,“模擬船王”徐海林正忙著打磨血柏木。徐海林正在做的是一艘運河船模,再過幾天就可以完工了。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這位江南手工藝人,正以精巧的蘇作技藝,向世人展示運河文化的無限魅力。此前,他已經做了一條同樣主題的模擬船模。據瞭解,整個運河系列共30件船模作品,預計在明年年底全部完工。

蘇州六旬“模擬船王”用30件船模講述大運河文化,每條船耗時一月造價上萬

△ 徐海林製作的模擬船模

再次“揚帆”,用船模作品講述運河故事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今年64歲的徐海林出生於蘇州相城,在江南水鄉長大的他,一直對船文化情有獨鍾。15歲的時候,徐海林便開始跟隨師父學習船模製作技藝,迄今已經積累了近50年的創作經驗。

蘇州六旬“模擬船王”用30件船模講述大運河文化,每條船耗時一月造價上萬

△ 徐海林正在製作船模

這些年,徐海林造船無數,件件栩栩如生。“許多以往的水鄉風貌,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創作這些船模,就是希望透過它們去展現輝煌燦爛的文化,為大家留下一些珍貴的記憶。”徐海林說。

如今,大運河這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正不斷煥發出新的魅力。為了用船模講好運河故事,徐海林再次“揚帆”出發。去年,他開始對運河系列作品進行構思,並先後6次前往書店“取經”,為創作積累素材,還購買了30餘本展現運河沿岸風光的書籍。

創作一件作品需耗時一個月,造價上萬

對徐海林來說,能夠蒐集到的參考資料越多,能做出來的船就會越逼真。“以往可以查閱的資料特別少,很多還都是簡筆畫,現在資訊發達,可以蒐集到一些上了年頭的攝影作品,參考價值很高。”對徐海林來說,創作船模一定要參考實物或真實的影像資料,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可以做到栩栩如生。有時,為了創作一件作品,他要輾轉到省外的博物館去尋找靈感,每一個細節,他都力求精準再精準。

蘇州六旬“模擬船王”用30件船模講述大運河文化,每條船耗時一月造價上萬

在徐海林看來,最好的做船材料是血柏木,這種材料不易腐爛、密度高,顏色也更好看。但血柏木較難獲得,且不易打磨,一條船做下來,往往要耗時一個月,且造價高達萬元。為了保證船模的品質,徐海林仍然堅持使用這種材料。這種執著的匠心,也許正是蘇作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在這位非遺傳承人手中,“蘇州水鄉木船製作技藝”這項蘇州市級非遺得以煥發出別樣光彩。如今,徐海林製作的模擬船模已經累計受邀參加海內外展覽20餘次,並被國內多家博物館收藏。

要傳承好大運河文化,能填飽肚子就夠了

每個月領到手的退休工資只有1500元左右,做一隻船模卻要花費上萬元。這樣的拮据生活,在徐海林看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他樂觀地說:“文化是無價的財富,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必須傳承好、利用好,我只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填飽肚子就夠了。”家人的支援,也是支撐徐海林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的力量源泉。無論是去書店找尋靈感、在網上搜集資料,還是去木材市場購買原材料,兒子徐斌斌都會力作能及地幫助父親。

徐斌斌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雖然沒有完全繼承父親的船模製作技藝,但能感受到父親對這項事業的執著追求,“父親常說,即使沒人買也要做,即使不出名也要做,因為這些船模可以留住文化。父親還有一個心願,就是把我們的蘇作技藝和江南船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徐海林的這種執著也深深感動、影響著家裡的每一個人。11歲的孫子樂樂在讀書之餘,也會來徐海林的工作室幫忙,學著爺爺給船隻敲縫、塗油灰。

(蘇州市相城區太平街道供圖 編輯 李蔚蔚)

TAG: 徐海船模運河技藝作品